于海泉一唱包公十八年

2016-12-20 18:30华南
中华儿女 2016年14期
关键词:梦蝶评剧包公

华南

从最初像“录音机”一样,完全按“模子”唱包公,到现在已过而立之年、演过数百场包拯,他在不断揣摩中理解“包公”,理解评剧

“真没想到,这次‘名家传戏——当代地方戏曲名家收徒传艺项目我再唱《包公赔情》,这是我18年前在北京戏校学唱的第一出戏。而且还在北京戏校剧场演出,那是我第一次登台的地方。太高兴了!”甫一坐下,于海泉便按捺不住,开门见山说起来。

1997年,15岁的于海泉满怀热爱考入北京戏校评剧班,看似嗓音不出众的他,最初并未被作为“苗子”重点培养。而不久后,著名评剧表演艺术家、评剧男声越调代表人物李惟铨受聘为北京戏校九七评剧班特聘教师,前来教课,一眼相中这个生龙活虎的少年。一出《包公赔情》,成为于海泉人生转折点。

五年光阴倏然而过,这个调皮的孩子跟着李老师不断跃升新高度。

毕业大戏,还是包公。读到戏校四年级时,李惟铨决心在传统戏之外,再为学生排一出新戏,从亲自执笔戏词起,李惟铨带领一班学生用一年时间排成《包公梦蝶》,于海泉仍唱包公。一亮嗓,四座师友齐声喝彩。全本三个半小时的戏,连演多场观众爆满。而今,《包公梦蝶》已成为中国评剧院保留剧目。于海泉因此获得上海白玉兰戏剧主演奖等诸多殊荣,他也成长为中国评剧院青年演员之中的翘楚。

取得成绩的同时,于海泉并未自满,仍旧认认真真边演边学。“虽然对戏都已经很熟了,但还要反复背、反复揣摩。让平面的剧本立体化,把自己和角色结合到一起,才能让观众坐在剧场里观有所感。”于海泉一脸认真地说道。

在院里支持和李惟铨指导下,2013年,45分钟长的折子戏《包公赔情》扩展为时长两小时的大戏《包青天》,于海泉饰演包公。18年来,从最初完全按照老师教的唱包公,到现在已过而立之年、演过数百场包拯,于海泉在不断揣摩中理解“包公”,理解评剧。在于海泉看来,他们这些青年演员对经典剧目的传承,最大意义就是继承经典、教育今人、启迪后辈。

2013年6月8日,于海泉终于以茶代酒敬献师父,拜李惟铨门下成为入室弟子。拜师仪式上,喜爱书法的李惟铨亲笔书写一幅“功夫在戏外”,希望徒弟“读好书、做好人、演好戏”。于海泉知此厚望,也感念师恩:“在戏曲教学中,‘口传心授不仅仅是字面意思,我师父作为魏派传承人,很多剧目是‘魏派创始人魏荣元先生亲传的。师父为了让我学得精准,在教咬字部位时,让我张嘴,他用手指抵到我口腔里说‘舌头要放到上颚这个位置,嘴唇张开的形状、舌头的位置等都要一丝不差。”日复一日,于海泉在这样的磨练中成长。

“没有师父,就没有我的今天。若说传承,这就是最好的传承。”于海泉眼眶湿润,一字一板地说着,声音在偌大的排练场里嗡嗡作响。

责任编辑王碧清

猜你喜欢
梦蝶评剧包公
评剧产业的特色文化版块发展模式探析
超拔
新形势下唐山评剧如何焕发生机
包公吃鱼
“女包公”
“女包公”
披着别人羽毛的同学
包公与魔镜
评剧《良宵》海报
梦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