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平调剧种的形成探源

2016-12-20 21:58直爱妩
戏剧之家 2016年23期
关键词:历史考察

【摘 要】2006年,河南地方戏曲大平调剧种,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剧种是一个小范围的文化艺术表演形式,因此对该剧种的理论研究较少,希望此文能够丰富大平调的理论研究。

【关键词】大平调;历史考察;音乐考察

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12-0036-01

河南地方戏曲大平调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独具风格的稀有剧种,因其“调高”稍低于高调(豫剧)而得名,又因其击节的乐器是用独枣木做成的大梆子,亦名“大梆戏”、“大油梆”。是流行于河南北部、鲁西南、冀南地区的地方戏种。

一、大平调剧种形成的历史考察

大平调剧种,就其形成的年代迄今尚无确考。一种说法是明代中期(陕山梆子形成初期)同州梆子传入豫北后,与本地秧歌、民间小调、乡音俚语相结合而成;另一种说法是由北曲弦索直接发展而成;还有一种说法是土生土长的古老地方剧种。流传于冀南、豫北民间的“北有武安平(河北武安平调)、南有开州平(河南濮阳大平调)”也可视为探源的一种依据。笔者认为第一种说法比较准确。

据《河南地方戏曲志(三)》记载:“剧种的由来据老艺人讲,早在明朝期间,濮阳有位姓刘的员外在山西省居官,年迈告老还家时,从山西带回一班戏子,回来后经过修整,并结合本地音乐风格,加进土乐器大、二、三弦和卖豆腐用的枣木梆子,取名‘大油梆,因唱腔平稳,故又叫‘开平调。”①

又据武俊达著《戏曲音乐概论》所述:“在明末清初许多山陕商人到河南经商,在河南许多州、府、县修建会馆,建戏楼,在看戏中做生意,更促进了同、蒲梆子的流传。比如黄河以北以濮阳、滑县为中心流传于冀南、鲁西、皖北一带的‘大平调多保持了同州梆子身架、步法与手势豪迈粗犷的特色。”②山西人到豫北经商由来已久。他们有了经济实力后,就把家乡流行的戏曲带到了河南,随着时间的变迁,融入了当地的民俗和文化,形成了今天的大平调剧种。

以上几种说法,在情节上虽有出入,但在说明同州梆子流入河南后,随着时间的变迁,融入了当地的民俗和文化、逐渐形成的一个新剧种——大平调,这一点上是一致的。

再者,据浚县县志记载:“清光绪十三年(1887),浚县已有大平调科班——端宅平调班。”③能在县志上体现出一个剧种班社的活动情况,就可以证明该班社有足够成熟的文艺演出能力。一般情况,一个剧种的诞生都有其萌芽、发展、成熟的阶段,要经过几百年的发展过程。所以,从理论上基本可以确定,大平调是在同州梆子形成的初期,发展到河南,融以当地的民歌小调、乡音俚语逐渐发展演变过来并形成于明末年间的一个地方剧种。

二、大平调剧种形成的音乐考察

“由于声腔的探源,实际上是个音乐的问题”,④因此从音乐方面入手研究更容易接近历史真实。为什么说同州梆子可作为大平调的起源,笔者从以下几个音乐因素入手做进一步的论证。

(一)唱腔旋律的比较

从以上谱例中可清楚看到,唱腔中的旋律都比较平直,节奏简洁,上句落音较自由,下句落5音,旋律有:123567民族六声调式组成,并且主音中的“7”均是“偏音”。

(二)音乐节奏的比较

4/4、2/4节奏类的唱腔多以闪板起腔,唱腔中的旋律都比较平直,节奏简洁。

从以上表格的内容对比中,不难看出两个剧种节奏上的一致性,甚至在个别板式称呼上也是一致的。由此可见,大平调剧种与同州梆子在音乐上具有明显的相似性,显示出两者之间的渊源关系。

总之,据以上内容可以认为,大平调剧种是明末清初由流入河南的同州梆子,融以当地的民间小调、乡音俚语,逐渐形成的一个地方剧种。

注释:

①河南地方戏曲编委会.河南地方戏曲志[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56,23.

②武俊达.戏曲音乐概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9,294-295.

③《浚县县志》第816页。

④董维松.对根的求索[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36.

作者简介:

直爱妩,河南大学艺术学院文学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民族歌剧演唱与表演。

猜你喜欢
历史考察
改革开放以来上海社会保险制度的历史考察
中国共产党人社会主义法治文明思想的历史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