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肖邦《f小调叙事曲》中的悲壮情怀

2016-12-20 21:59栾淏琳
戏剧之家 2016年23期
关键词:叙事曲肖邦

【摘 要】《f小调叙事曲》作为肖邦创作生涯中的晚期作品,渗透着其丰富的生活阅历,作为其成熟时期的作品,此时的肖邦被民族矛盾激化的创作力量完全体现在了其作品中,创作中不禁透露出悲壮忧郁的情怀。随着其生活流离颠沛,音乐语言的抒写逐渐从悲情转为悲壮,这并不是偶然,而是其内心生活的一个爆发。然而,肖邦的悲壮并不像贝多芬般的强烈,也不如海顿般宏伟,他的音乐中始终带有一丝浪漫,肖邦独创的叙事曲便是其精神上史诗性的创作,尤其是《f小调第四叙事曲》更是抒写出了肖邦后期的精神思想。

【关键词】肖邦;叙事曲;悲壮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12-0038-03

在人的种种情感中,只有苦闷、忧郁、悲哀最无法忘怀。康德曾说过“凡是最高的美,都使人惆怅”。悲剧性的情感往往在一定程度上能使人们产生共鸣,产生对人性的思考。从肖邦的早期作品中显露出的悲情到中后期出现的悲壮,无不透露着一丝哀伤。肖邦音乐中的悲伤感,是一种纯洁心灵的流淌,并没有情节的触动,毫无掩饰。然而肖邦本身充满矛盾的性格注定他音乐语言中的悲壮表现得不够悲愤,尽管肖邦的音乐中有无限的伤感,但在其浪漫情怀的庇佑下,其悲情的泄愤便显得含蓄内在。

一、在浪漫的情怀下抒写悲壮

肖邦的音乐一直带有柏拉图式的幻想,这便使肖邦音乐中体现出的悲壮表现得极为内敛。乐曲开始部分的引子用一段如歌的行板预示出一股优雅清新的气质,肖邦意在用歌唱式的旋律把人们逐渐带入一个诗意的环境,用音符抒写着内心的安逸与美好(例1)。

引子之后便是乐曲的主部(例2),曲调色彩瞬间变得暗淡,和声进行虽相对平稳,但大量的不协和音随之出现,表现出内心的不安与害怕。乐曲的音乐结构用了大量的叹息音调,悲伤而抒情的语言音调随处可见,然而其歌唱性的旋律使主部中的悲情性色彩出现得相对隐晦。整个主部中尖锐的不协和音程多次出现,且不随之解决,造成了旋律上的紧张性,致使每个乐句都带有一定的不稳定性,表现出内心无可排解的悲痛情绪。主部乐句中悲痛的语言音调似乎为乐曲的情绪奠定了基调,但此时的乐句中还带有圆舞曲的轻快节奏,因此,其悲情色彩的表现仍是含蓄,内在的。

在第一个主题出现后音乐主题便在情绪上有了些许变化,音乐变得缓慢且忧郁,使我们感受到了肖邦忧郁的艺术气质。整个音乐主题显得安静而飘逸,虽是在抒写悲情,但仍抑制不了肖邦生命中由内而外散发出的那份浪漫。他总在忧郁的曲调中向往美好的生活,憧憬光明的未来。在乐曲主部音乐的进行中,虽然可以明显读出肖邦生命中的悲情因素,但音乐的进行并无大的冲突,乐曲节奏的进行还是显得比较规整,乐句中虽有不协和音出现,但在随后的乐句中常常会得到缓和,表现出肖邦精神上的幻想性,如果悲壮的情绪是其精神的发泄,那么浪漫的情怀便是肖邦精神的寄托。乐曲随着情绪的不断发展变化,肖邦的音乐语言逐渐从悲情进化为悲壮,每到情绪抒发到激动强烈的关键时刻,舒缓的主题便会悄然出现,仿佛是在缓解人们的情绪,告诉世人悲愤中还存在一份安逸。

肖邦的音乐像一个柔弱的女人一样细腻温柔,对生活怀有美好的幻想。然而主部的音乐不会在此静止,短暂的平静只是为了迎接下一阵激烈的狂风。他的悲情和浪漫一直在相互制衡,肖邦的内心是矛盾的,有时会显得不够坚定,他音乐中显示出的这份悲壮恰是浪漫主义时期所独有的,或是肖邦精神的体现。肖邦与贝多芬不同的是,后者的音乐有了更多的果敢与坚定,他的悲壮几近愤怒,而肖邦的悲壮情绪中更藏有一颗柔弱的心。

二、悲壮中显示着热情

纵然肖邦在《f小调叙事曲》中抒写的音乐语言是具有悲壮色彩的,但他的音乐也不像贝多芬那样一蹴而就,肖邦的悲壮是循序渐进的。他在叙述自己的情怀,但他又不着急把内心的思想一下子全部抛向世人,因此,肖邦的音乐是谨慎的,他的思想转化成音符由浅入深,层层推进。因而,我们可以看到整首乐曲色彩主要分为两个部分,前半部分也许还在含蓄探索,后半部分便已大胆叙事(例3)。

在乐曲主题重复结束后,乐曲便开始戏剧性地变化。节奏运动开始加快,低声部的重复上行,迅速推动乐曲进入高潮。这时,浓密的和声,丰满的音响和包含复杂声部进行的织体使主题改变了面貌,原来忧郁沉寂的形象变得悲壮起来,原来强行抑制的热情现在也激动起来。(例3)肖邦的心扉在此时打开,悲壮的情绪逐渐开始抒发。但作为主题变奏,肖邦的悲壮显得异常热情。虽是在抒发情绪,但并没有怨恨的情节,他只是把生活中几近崩溃的情绪释放了出来,并随着乐曲的不断发展,逐渐显示出一种英雄的气质。在这段音乐材料中,起初,低声部只是起推动乐句发展的作用,但随着情绪的不断高涨,低声部逐渐参与主部主题的讨论,成为乐句叙述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乐曲的进行总是在一组连续的上行后跟着一组下行音阶(例4),肖邦用快速热烈的下行级进释放着内心情感,为悲壮的音乐语汇寓于了热情的情感色彩。乐曲中肖邦用音乐语言极致地抒发着自己的情感,其间并无对生活的惆怅或是对生命的不甘。他只是用一种泰然的方式,发泄着自己内心的情绪。从音乐中能体味到肖邦抒发情绪后的那份解脱及其悲壮情怀中的那份热情。

三、悲壮中透露着民族性

肖邦的音乐带有一定的时代特征,他常用笔触上的音符抒写着自己的爱国情怀,包括这份悲壮的音乐情绪。肖邦一直怀有保家卫国的革命热情,祖国民族起义一次次失败无不刺激着他的心扉,他恨自己不能征战沙场,恨西方列强对祖国的无限侵略。他把内心的悲壮都写进了音乐,他把音符当作武器,捍卫着他心目中的圣土。在肖邦的第四叙事曲中,他把悲壮抒写得极为华丽。

乐曲的开始便带有一种忧郁的气质,安静之后的华丽篇章极尽地宣泄着肖邦的情感,他把对祖国的崇高理想都写进了乐曲中。尽管肖邦是在宣泄内心悲壮的情感,但乐曲中并没有不安或躁动。他在用艺术为波兰人民抒写着希望。整个音乐素材是热情活泼且积极向上的,虽有悲壮,但不失热情,无一不体现出他对祖国的热爱之情。乐曲常在经过一阵强烈的情感抒发后,随之而来的是一段安静的思考,这恰是肖邦对现实生活的思考,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幻想,亦是对祖国热爱之情的体现。在这里,(例5)虽然只有几个长音进行着,却显得异常空灵,肖邦像诗人一样,把音乐写得含蓄而唯美,音乐语汇的运用委婉而动人,他用音乐感化着波兰人民,乐曲中体现出的这种悲壮恰是感化世界被剥削人民的力量之源。在他的音乐中我们能看到未来的美好生活,这是一种带有生命力的音乐,亦是一种可以以柔克刚的音乐。而随后音乐结束在一段激昂的旋律中,这是一种英雄性的足以捍卫生命的力量。

肖邦的音乐思想来自波兰爱国主义诗人密茨凯维支的美学思想,他同肖邦一样生活在水深火热的民族战争之中,渴望能够实现民族解放,他站在一个波兰人民的角度上去思考大众疾苦。波兰民众常从他的浪漫主义诗篇中获得精神力量,感受到民族解放的希望。肖邦叙事曲的创作灵感便来源于密茨凯维支美学思想。特别是在这首《f小调叙事曲》中,肖邦与密茨凯维支抒情性叙事诗的创作思维显得更是相得益彰。

肖邦的音乐来源于人民,在他的音乐生涯中,人民和祖国始终是其音乐创作的主题,他的音乐在内容和形式上更具创新性,同时也更具有诗意和雄伟的特征,肖邦的第四叙事曲作为他创作生活中的成熟之作,具有深刻的意义,他用刚柔并济的音乐理念,使人民对生活产生了新的思考,同时又对未来生活产生了美好的向往。因此,这首乐曲不仅是肖邦创作事业上的杰作,而且是反映一个时代音乐特征的历史史诗,是一首具有深刻思想性的艺术佳作。

在肖邦音乐的悲剧性段落中,我们可以听到一颗丹心的哀痛。他的第四叙事曲中,恰是把他积蓄已久的悲壮情绪发挥到了极致,但这般情怀发泄并不纯粹,他的悲壮中带有肖邦特有的浪漫。进而他的悲情更能体现出人性之美。在肖邦的音乐中我们时常能够找到共鸣,因为他的悲情不仅常触动着人们的心灵,也彰显出一个英雄的无奈。这种生活上的无奈强大了肖邦的内心,也强大了波兰人们的内心,他的音乐鼓舞着人民坚强地生活,成为人们精神上的强大支撑。肖邦用音乐抒写着生命,其华丽的乐章也已不知不觉融入了他的生命。

参考文献:

[1]肖邦.肖邦叙事曲[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

[2]于润洋.悲情肖邦[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8.

[3]钱仁康.肖邦叙事曲解读[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

栾淏琳,女,淄博人,单位:济南大学泉城学院。

猜你喜欢
叙事曲肖邦
“钢琴诗人”肖邦
论肖邦《第二叙事曲》(Op.38)的叙事、形式与风格
勤奋学习的小肖邦
奔驰在祖国大地上
——选自大型交响叙事曲《苗寨的故事》
肖邦叙事曲创作的文学特点研究
肖邦
浅析《兰花花叙事曲》特色揉弦的运用
闵惠芬二胡艺术润腔技法系列研究:二胡叙事曲《新婚别》
肖邦
肖邦故园,在谁的心里——我对《肖邦故园》教学的一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