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美术意识形态批判模式的形成分析

2016-12-20 22:40农家
戏剧之家 2016年23期
关键词:延安分析

农家

【摘 要】在延安时期所形成的文艺意识形态,是由中共全面管理知识分子与文艺思想而形成的,根据毛泽东所提出的“文艺标准”排在第二位,从而确立文艺意识形态的地位,在延安的美术界中形成了几个十分重要的意识形态,同时也使得延安的美术意识受到了政治批判的影响。

【关键词】延安;美术意识形态;批判模式;形成;分析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12-0181-01

延安时期的美术批评通过标准的美术作品、美术现象、理论以及价值进行判断,因为美术批评所面对的对象不同,所以在延安时期所形成的评判模式没有充分地发挥出艺术的作用,同时还把艺术批评引入了政治批判之中,这就使得美术批评中含有政治批判,因此,在延安时期所形成的美术批评是意识形态占据主导地位,且又伴随理论政治批判。

一、关于艺术中民族形式问题的讨论

延安作为抗日的总后方,其社会环境是相对稳定的,因此,中共开始关注各种文艺问题,同时还制定出相关的文艺政策。1938年,毛泽东同志在六届六中会议中把民族形式定位为文化政策,这对文艺界产生了广泛影响,在1939年初期,萧三、艾思奇以及周杨等人开始大力阐述文艺要充分发扬民族精神与形式,从而掀起了关于艺术中民族形式问题的讨论;直到1940年,毛泽东同志提出民族形式与新民主主义是当今的新文化,同时对文化遗产所持的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一系列文艺形式的讨论之后,把民族形成作为了当时延安艺术创作准则,即是否继承文化遗产、运用民族形式的标准成为了艺术批评重要的尺度[1],因此,鲁艺在新年画的制作中就大胆运用了鲜明的颜色,人物采取的是单线条描绘,充满了喜庆的味道,这十分符合百姓的品味,这些年画受到了人们和中共中央的欢迎,但是,此时期中不满足这些因素的文艺作品将受到批评。

二、马蒂斯争论

在1942年,鲁艺教师焦心河与庄言从国统区带回许多创作颜料,并用它们创作出反映乡村生活以及景色的水彩画与油画,同年5月在延安展出,由于当时延安十分缺乏这些颜料,因此他们所创作的这些色彩鲜明的水彩画与油画就引起较大争议,更有人在《同人》上发文批评,指出这些画作是脱离人民与生活的,不符合革命的实际。在下一期的《同人》上,庄言就发文驳斥:战争生活不能排斥形式与色彩,只要能够获取完美效果,可以采用任何的形式。由于站在不同的阶级立场,许多人认为庄言是推崇资产阶级的画家,例如毕加索、马蒂斯,沉溺于玩弄色彩、没有对革命主题进行表达,这不利于中国革命的胜利。关于“马蒂斯”争论就发生在“整风”初期,出现这些水彩画不合时宜,而在“整风”之后,文艺的批评仅仅局限在意识形态上,在新中国成立的三十年前后,意识形态的批评集中在政治批评的领域[2],这场争论由文艺批评开始,最终上升到政治批评,经过17年的强化,而在“文革”中彻底泛滥。

三、批判暴露黑暗的思潮

在1941年前,中共对知识分子的政策采取的是吸收,对他们的干预与管制较少,因此,在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中,给予了知识分子更多的自由表达与思考的空间,此时的文艺活动开始活跃起来,但是在延安还是存在着和知识分子所需要的社会环境不相符合的因素,而在国统区的艺术家受到鲁迅先生的影响较大,赞同“接出病苦”和“引起救疗”的主张,因此,他们通过文艺揭露社会的黑暗,希望促使中共重视问题的改造现实,在此时期的文艺中,其表达的主题中除了对光明的歌颂之外,还出现了暴露社会黑暗的作品,如丁玲的《三八节有感》;罗烽的《还是杂文的时代》,以及王实味的《野百合花》等,这些暴露社会黑暗的作品盛行,主要解释了中共对知识分子的意识形态没有有效整合。当毛泽东同志阅读了《野百合花》之后,就认为王实味是在要求绝对的平均,忽视了无产阶级的立场,同时对人们的内部矛盾进行冷嘲热讽,对人民的团结十分不利,在此之后,对王实味的批评越来越多,在《解放日报》中发文称王实味是“托派分子”,很快就引发“审干运动”,由文艺问题演化成了政治问题。

四、知识分子进行自我改造

1942年5月,毛泽东同志在延安发表讲话后,文艺界纷纷发表阐述《讲话》思想的文章,同年6月在《谷雨》上发表了刘白羽、艾思奇以及丁玲的文章,强调对知识分子的意识形态进行改造,其中还强调了改造方法和立场,之前受到批评的丁玲在思想意识方面的转变非常之快,在《关于立场问题之我见》中陈述自己对毛泽东《讲话》的认识、理解、接受以及自我改造[3]。在《讲话》之后,文艺与知识分子积极的进行自我改造,用文艺的方式支援抗战,表现出知识分子已经接受了整风和改造。

五、结语

在延安时期所形成的文艺意识形态经过几个不同的时期,最终在正确的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把艺术批评的对象放在了美术本身,遵循了意识形态的批评立场,更好地促进美术形态在一个正确的模式发展。

参考文献:

[1]闵靖阳.延安鲁艺美术生产方式在“十七年”(1949-1966)的传承研究[J].美术学报,2014,1(25):41-47.

[2]闵靖阳.延安鲁艺美术教育机制研究[J].设计艺术(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学报),2014,4(15):106-113.

[3]刘佳帅,孔新苗.意识形态与形象话语实践:新中国美术中的农民形象意义演变[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13,6(15):86-90.

猜你喜欢
延安分析
隐蔽失效适航要求符合性验证分析
到延安去
1940年代 奔向延安
从延安整风运动说起
Body languages in English teaching
电力系统不平衡分析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发展趋势分析
走进延安
中西医结合治疗抑郁症100例分析
在线教育与MOOC的比较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