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顺丸”漂流民“三吉”

2016-12-20 22:56张初颖
戏剧之家 2016年23期

【摘 要】日本江户时期海运繁盛,海难频发。“漂流民”出现的频率也大大增加。在锁国体制下,经历漂流的渔夫船员有的在外国船只的搭救下,跟随外国船返航,并在多年之后将自己在国外学习到的知识技术带回祖国。另一些漂流民则与当地人同化,在外国开始了新的学习生活,终生没有再回到日本。在“宝顺丸”海难中生还的岩吉、久吉、音吉三人(简称 “三吉”)正属于后者。本文将主要结合日本方面的资料对“宝顺丸”漂流民“三吉”的漂流和送还情况进行介绍。

【关键词】漂流民;宝顺丸;三吉;马礼逊号事件

中图分类号:K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12-0238-03

一、“三吉”与“宝顺丸”漂流

岩吉(1807-1852),江户时期漂流民,出生于尾张国热田;久吉,江户时期漂流民,出生于1818年;音吉(1819-1867),江户时期漂流民,出生于尾张国知多郡小野浦(现美浜町)。三人均为日本船“宝顺丸”的船员。在“宝顺丸” 的一次出航后遇到海难成为漂流民。

江户时代中后期,随着经济发展,国内海上运输频繁,因而追求具有经济效率的海上运输。到了江户时代中期,更是发展成统一使用一种被称作“弁才船”俗称“千石船”的船型。这种船型以搭乘少数船员即可操作、承载量大为特征。“宝顺丸”能承载一千五百石,搭乘14名船员,是一艘典型的“千石船”。1832年12月2日(天保3年10月11日),“宝顺丸”装载包括大米、厚板、叠、绢棉制品、醋、酒等物品,从尾张出发前往江户。船上一共有14名船员。他们分别是船长重右卫门、水夫仁右卫门、船员利七、三四郎、常治郎、六右卫门、吉治郎、乙(音)吉、久吉、政吉、岩吉、仙(千)之助、胜五郎、辰藏。“宝顺丸”出发后不久就在海上遇到强风,为了削减船的航行速度,他们先后砍掉了几根锭缆,等到海面恢复平静之后,船只已经偏离航线。开始了14个月的海上漂流,在14个月的时间里船员们在喝完船上储备的淡水后,不得不开始通过收集的雨水以及从海中捕捞上来的鱼来维持生活,然而没过多久,船上的船员开始出现了手脚腹部浮肿等坏血病的症状并接连死去,最后只剩下岩吉和见习船员久吉、音吉三位幸存者。

1833年年底,“宝顺丸”最终在美国奥林匹克半岛(Cape Flattery)附近的一个岛边靠岸。 “宝顺丸”靠岸后,岛上的居民们开始前来收集船只残骸,并把船上剩下的物品尽数搬空,幸存的三人则被当地的妇女带了回去。经历长时间颠沛流离的生活,“三吉”觉得自己得救了,然而当地居民只把他们当做奴隶来对待。在度过了7个月的奴隶生活后,“三吉”被来岛上收购兽皮的哈得逊湾公司船只“拉玛”号(Lama)的船长发现,在和土著居民多番交涉后“三吉”终于被救出。此后三人乘船前往哈得逊湾公司的毛皮工厂,并在哈得逊湾公司太平洋沿岸总负责人约翰·麦克洛夫林(John McLoughlin)的保护下,安全度过了4个月。

二、“三吉”在澳门

救下三人的哈德逊湾公司是创立于1670年5月2日的一家英国公司,它是世界上最早的公司之一。其主要业务是动物皮草交易,在当时哈得逊湾公司几乎垄断了加拿大的皮草贸易。1800年初公司贸易范围扩大到北美太平洋地区,并与俄罗斯、美国等国家有着商业竞争的关系,另外其在沿岸及内陆建立了多处据点。

哈德逊湾公司在搭救了“三吉”之后,约翰·麦克洛夫林希望通过安全的方式将“三吉”送还。同时,他的心中还有另一个想法,他希望将“三吉”的消息告诉英国政府,并以送还漂流民为契机,由此打通英国与日本的贸易之路。但与麦克洛夫林期待不同的是,当时的英国政府和商人的目光投向的是中国市场,并没有对日本贸易表现出很大兴趣。在当时,现代的产茶大国如印度、斯里兰卡等在当时还没有开始种植茶叶,中国可以说是当时唯一的茶叶供货地,英国正是通过向中国进口茶叶获得了巨额的利润。然而,中国市场对英国出口商品如毛制品等的需求量不大,英国政府不得不面对由此带来的贸易逆差,这就导致了英国方面大量白银流向中国。此外,英国曾有通过武力手段企图打开中国市场而受到了中国政府的打击,受到损失的事例。有此前车之鉴,英国政府在面对送还“宝顺丸”漂流民“三吉”这件事情上就表现得兴趣平平。因此,送还漂流民也就成了一个遗留问题。

1834年12月,音吉等三人乘坐哈得逊湾公司负责联络事务的“老鹰”号(Eagle)帆船前往伦敦。“老鹰”号途径夏威夷岛和位于南美洲最南端的合恩角(Cope Horm)后,于1835年6月到达伦敦。“三吉”到达伦敦后,在泰晤士河上的船中度过了10日。在离开之前,他们获得允许在导游的陪伴下参观了伦敦。在伦敦的10日之中,三位漂流民只能在“老鹰”号的甲板上观赏远处的风景,而在最后一日获得准许去参观伦敦,使得“宝顺丸”漂流民“三吉”成为了踏上伦敦土地的第一批日本人。1835年5月28日(天保6年5月2日),“三吉”乘“老鹰”号离开了伦敦。

1553年,葡萄牙人取得澳门居住权,1887年12月1日,葡萄牙与清朝政府签订《中葡会议草约》和《中葡和好通商条约》,在正式签订外交文书之后占领了澳门,由此澳门成为了当时中国领土上唯一的欧洲殖民地。澳门位于珠江河口西岸,距离当时中国的唯一开放港口广州仅半日航程,因为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与日本频繁的贸易活动,澳门经济逐渐繁荣在17世纪达到顶峰。虽然在此之后澳门经济逐渐衰退但其地位依旧重要。另外,广州也一直到清朝时期依旧保持着其作为中国唯一开放港口的地位。由于清朝政府禁止欧洲人居住于广州,因此在华从事贸易活动的欧洲人及其家属均居住在澳门。1835年12月初,“三吉”在经历长途航行后被送到澳门,暂时托付给当时英国商务厅的汉语翻译官郭实猎和马礼逊加以照顾。 “宝顺丸”漂流民“三吉”到达澳门后,当时的次官亲自对其三人进行了询问,并拿出日本地图让他们指认日本的地理位置,通过这样的方式确认了三人的身份。“三吉”在澳门一共生活了一年左右,这一年里包括伙食、衣物、杂费、支付郭实猎的补贴等均由英国政府负担,由此可见,当时的英国政府的确秉承着人道主义精神在照顾着这三位漂流民。1837年3月,此时“宝顺丸”漂流民“三吉”在澳门生活一年有余,九州出身的“荣力丸”漂流民庄藏、寿三郎、熊太郎、力松等四人搭乘西班牙的船只来到澳门,和“三吉”一起寄住在郭实猎的家中。

三、“马礼逊号”送还漂流民“三吉”

1784年,随着美国独立战争胜利,美国开始在中国广州开展贸易活动,并与当时处于垄断地位的东印度公司在棉织品贩卖领域有着较为激烈的竞争关系。1836年11月,美国商人查尔斯·威廉·金(Charles William King,1809-1845)来到澳门后,他得知有三位日本漂流民寄住在郭实猎家中,且受到英国贸易监督厅的保护这一消息,而英国方面的官员等对送还“宝顺丸”三位漂流民的热情已经逐渐消退。此时负责收留照顾他们的郭实猎则正计划借助查尔斯所属的美国公司购入用于传道的福音船“喜马雷”号(Himmaleh)将“三吉”送还日本,同时也是望借此机会能将自己翻译的日语版《圣经》带到日本。在这个时期内,澳门还有两组日本漂流民也等待回到日本,一组是漂流到海南的6人,他们在被接到澳门之后就受到了中国商人的保护,并顺利送还回到了日本。另一组则是上述提到的九州出身的4位漂流民,他们在澳门期间受到美国商会的照顾,因此,查尔斯·威廉·金希望通过同时送还“宝顺丸”漂流民和“荣力丸”漂流民来达到参与此次送还行动的目的。

在此次送还的漂流民确定之后,英国方面和美国方面就关于送还漂流民的路线展开了“博弈”。英国方面最初的主张是,让三位漂流民乘“喜马雷”号到琉球停留,之后再换乘日本船只回到日本。然而英国外务省发出了“禁止利用漂流民”的指令,英国官员在无意送还漂流民的前提下,对美国人送还日本漂流民的计划欲加以阻挠,这就使得美国方面的送还计划不得不停滞。同年6月18日,负责小笠原诸岛测量任务的英国军舰“罗利”号(Raleigh)到达澳门,郭实猎告诉了查尔斯·威廉·金关于英国方面计划让三吉乘坐此军舰前往那霸一事,查尔斯希望郭实猎能同时带上九州的4位漂流名即7位漂流民一同送还日本。得知此事的英国次官提议让7位漂流民和郭实猎先乘坐“罗利”号到那霸与查尔斯一行汇合,然后换乘美国的船只前往日本。但查尔斯认为乘坐英国军舰容易引起日本方面的怀疑对送还任务不利。在经过讨论之后,他们决定此次送还日本的行程中,7位日本漂流先乘坐美国船只到达那霸,郭实猎则乘坐英国军舰“罗利”号到那霸与漂流民们汇合再一同乘坐美国船只前往日本。

查尔斯·威廉·金首先选定了福音船“喜马雷”号作为送还7位日本漂流民的船只,但由于“喜马雷”号行程的延迟,查尔斯最终选定了停在广州的“马礼逊”号来完成此次送还任务(“马礼逊”号是为了纪念翻译了中文版《圣经》的著名传教士马礼逊而命名的)。查尔斯·威廉·金还邀请了博物学者萨缪尔·威廉斯和医生彼得·帕克参加此次航行。由于郭实猎是乘坐英国军舰前来汇合,汇合是否顺利不可预测,因此他还准备了一些在郭实猎不在的情况下的必要材料,并请美国海外传道会的翻译官将其翻译成了中文版。此外查尔斯一行人还就此行中武装的问题、是否携带宗教书籍、是否为通商准备商品的样品和前往日本的目的地港口等四个问题进行了讨论。最终他们决定拆除“马礼逊”号上的大炮,不携带传教用的宣传册,虽然有通商的意愿也没有因此特意准备商品样品。而在选择此次航行的目的地时,查尔斯为了能与日本当权者直接交流,他决定向着江户前进。

1837年7月3日(天保8年),包括查尔斯·威廉·金夫妇、博物学者S·W·威廉斯、医生P·帕克以及7位漂流民和船员在内共38人登上了“马礼逊”号,开始了这次日本之行。出发后,“马礼逊”号横穿位于中国台湾岛与菲律宾吕宋岛之间的巴士海峡,绕过台湾岛南端进入太平洋,向大琉球岛(冲绳)靠近。于7月12日在那霸港停靠,两天后与郭实猎汇合并在此出发,“马礼逊”号绕过琉球岛南端,沿着海岸向东北方前进。7月29日,“马礼逊”号继续朝着江户湾航行。午后,随着船只向陆地靠近,周围的森林和小船渐渐多了起来,漂流民们再次看到祖国的海岸而欣喜异常。7月30日,“马礼逊”号朝着三浦半岛三崎南端行进,到了中午11时左右,远处传来了大炮的声音,船上的人们猜测这些炮声是向江户通知外国船接近的信号,还有的人猜测猜测这是欢迎的礼炮,大家都抱着十分积极的心态。那一日海上布满的浓雾导致视野不佳,直到浓雾散去,人们才发现了大陆岸边的炮台,随着炮火越来越激烈,“马礼逊”号选择在三浦郡野比村附近停泊,并向前来询问的官员告知情况。次日晚间,在等待官方回复的“马礼逊”号一行人突然受到了大炮的袭击,被迫离开港口。之后他们转而向宝顺丸出发的港口——鸟羽港进发。8月1日,“马礼逊”号经过了鸟羽港,但当时风向不适合入港,他们又决定前往鹿儿岛尝试进行第二次交涉,第二次交涉也以被大炮攻击驱逐结束,在经历了两次来自自己祖国的驱逐之后,“宝顺丸”漂流民“三吉”中的岩吉和久吉十分伤心和悲愤,甚至剪掉了自己的头发发誓再也不回到日本。“马礼逊”号一行人在经历两次大炮的攻击之后,于8月29日返回澳门。

在日本受到大炮攻击驱逐,再次回到澳门的7位漂流民暂时放弃了归国的念头,同时他们下定决心在澳门自力更生开始新的生活。“宝顺丸”漂流民“三吉”回到澳门后,到同年的9月末为止,一直接受英国政府国库的援助,与之前一样寄住在郭实猎家中。在返回澳门之后,郭实猎计划进行《新约圣书》的翻译,雇佣了“三吉”中较有文化的岩吉和久吉协助翻译工作。两年后,在完成协助翻译工作后,岩吉和久吉作为翻译开始在英国贸易监督厅工作。此后“三吉”中,岩吉从澳门移居到了宁波;久吉则移居到香港,1849年受到当时在英国商务厅工作的郭实猎提拔,1852年辞职后移居上海;音吉在1848-1849年间离开澳门移居上海,1862年移居新加坡,1864年入英国国籍改名John Matthew Ottoson,1867年在新加坡去世。

参考文献:

[1] 春名徹. にっぽん音吉漂流記[M]. 東京:晶文社, 1979.

[2] 相原良一. 天保八年米船モリソン号渡来の研究[M]. 東京:野人社, 1954.

[3] 都田恒太郎. ギュツラフとその周辺[M]. 東京:教文館, 1978.

[4] 新村出. 栄力丸漂流記談, 海表叢書 巻3[M]. 京都:更生閣, 1944.

[5] 石井研堂. 異国漂流奇譚集[M]. 東京:新人物往来社, 1971.

[6] 明治文化研究会. 明治文化研究論叢[M].東京:一元社, 1934.

作者简介:

张初颖(1990-),女,江苏南通人,浙江工商大学东亚语言文化学院,硕士,研究方向:日本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