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土生子》中的人格异化与回归

2016-12-20 22:57周晓晨
戏剧之家 2016年23期

【摘 要】理查德·赖特最为著名的抗议小说《土生子》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黑人文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被视为美国黑人文学的里程碑。小说成功地塑造了一个有别于美国传统黑人形象的主人公——别格·托马斯,作者通过主人公悲剧命运的描写,向读者展现了当时那个充斥着种族矛盾,缺乏温情与爱的美国社会。本文将具体分析以别格为代表的小说人物人格异化的种种表现;着力挖掘其人格异化产生的根本原因,并试图浅谈笔者对黑人该如何更好地在美国社会中生活的一些思考。

【关键词】《土生子》;别格;人格异化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12-0241-02

理查德·赖特的成名作《土生子》被誉为美国文学史上划时代的文学作品。《土生子》取材于1938年芝加哥黑人青年罗伯特·尼克拉谋杀一个白种女人的真实案件,作为一部“城市抗议题材小说”,理查德·赖特以城市黑人贫民区为背景,向读者讲述了一个长期被剥夺平等生存权、发展权的黑人青年在极端恐惧和混沌之下,残忍地杀害了白人姑娘玛丽和他的黑人女友蓓西,最终自己也受到法律的严惩的故事。小说主人公托马斯·别格一改传统黑人文学中以汤姆叔叔为代表的温顺、服从的黑人形象,而以暴力、凶杀作为反抗种族压迫的手段,来寻求自我解脱的新出路。纵观小说字里行间,读者可以清晰地看到在种族歧视、种族隔离制度的压迫下美国社会中出现的暴力、凶残、人格异化的现象,本文将通过分析这些现象,找出造成这种人格异化的根本原因,并试图由此引发对黑人该如何生存的深入思考。

一、小说中人格异化的表现

小说中最集中体现人格异化的人物非主人公别格莫属。正如小说第一部分主题词提示的那样,“恐惧”几乎从出生起就占据了别格的心灵,黑人身份带来的焦虑和不安充斥着别格的每一个毛孔,时刻让他感到压抑和窒息,长期处于如此恐惧不安状态下的别格变得心灵扭曲。小说开始就为读者展现了别格带着仇恨、恐惧和凶狠用铁锅狠狠砸死老鼠,并用这只头部被打得稀烂的老鼠尸体吓晕自己姐姐的血腥场景,别格残忍、暴力、心灵扭曲的形象跃然纸上。赖特描绘了托马斯一家以杀鼠开始的一天,这有着独特的象征意味,即贫民窟中的黑人实际就像这只被困的老鼠,永远只能进行无可奈何的挣扎,最终只能在暴力下获得摆脱的悲惨命运。

别格总能感受到自己的内心像一座蕴藏着无限仇恨烈焰的火山,总是处在爆发的边缘,终于,这一次火山爆发了,他在把烂醉如泥的玛丽抱回卧室时,因为恐惧被突然出现的道尔顿太太发现以致受到私刑,他失手将玛丽闷死,残忍地肢解了玛丽的尸体,并将它们放到炉火中烧尽。回归文本,我们看到的玛丽是个单纯善良的女孩,虽然思维幼稚、过分理想主义,但接受着宣扬“人人平等”的现代教育的她从始至终都对别格表现出友好、尊重以及信任,连别格自己也能感受到:“她(玛丽)对他的反应就像他也是人,跟她生活在同样的世界里。而过去,他在任何白人身上都不曾有过这样的感觉。”[1]但无论玛丽和简对别格多么友善,别格从未想过将他们视为朋友,相反却将真诚地示好误读为白人权利的炫耀,一种戏弄他的花招。由此可以看出深受种族隔离制度毒害的别格,早已丧失了理性思维,他将种族仇恨深深埋藏于心中,而这种仇恨又将他同所有白人、整个社会甚至于真实理性的自我割裂开来,此时的别格完全脱离了道德规范与法律意识,走向了人格缺失的自我异化。如果说把别格失手杀死玛丽看做是对使黑人生活在暴力、凶残、缺乏爱和温情的美国社会的报复和控诉,进而可以理解与原谅的话,那么有预谋地杀死女友蓓西则更凸显了别格的人格异化。从社会学角度来看,异化的主要现象表现为“无意义”。别格由于无法在社会中给予自己正确的定位又无力掌控自己的全部命运,因而对理想失去追求对生活失去斗志,此时宇宙的一切之于他来说都表现为“无意义”,即建构了一种异化的自我。别格同蓓西的情感关系正是他人格异化的一种体现,他同蓓西缺乏恋人间基本的情感依赖,维系两者关系的仅仅是性爱和彼此利用,他很清楚自己不爱蓓西,但他又随时想要占有蓓西,两者关系始终都是“她要酒,他要她。因此他给她酒喝,她也把身体给他。”[2]小说中,别格从一开始就没有想过带蓓西一起逃跑,因为他从书报上读到过男人如何因女人被捕,他不想这样的事在他身上发生,然而为了筹集逃跑资金,他还是利用了蓓茜,希望她能帮助他获取赎金。可见别格心里从未将蓓西当做平等的生命去尊重和爱护,而只是像白人男性一样,把黑人女性视为发泄自己性欲和可以达成自己愿望的工具,从他对待蓓西的方式不仅看出别格自身的人格异化,更可以折射出在长达几个世纪的种族隔离制度下,社会伦理机制已经严重地扭曲了黑人男性的伦理观。

小说除了浓墨重彩地描绘了种族歧视压迫下人格异化的别格外,还写到了其他一些价值观失衡情感缺失的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类如为了一己私利愿意出卖同胞兄弟,坚持如果遇见别格就毫不留情地将他交给警察的黑人杰克;还有千千万万能够说出:“在这儿南方,我们牢牢地把黑人控制在他们原来的地位,我们让他们懂得,他们只要碰一下白种女人——不管她是好女人还是坏女人——他们就休想活命。”[3]和别格一出现就叫喊着“用私刑处死他!杀死他!”的带有种族偏见的白人群体。这些人物的刻画丰富了小说内容的同时也深化了小说的主题,引发人们对美国社会存在的种族矛盾以及在此之下出现的暴力、凶残、人格异化的种种现象进行深刻地反思。

二、别格人格异化的原因

在小说《土生子》的第一部分,我们可以看到别格也曾有过理想,他企盼自己能像白人青年那样能享受社会所给予的一切机会。但事实是他与其他黑人一样被一条无形的界线圈得死死的,他们只能从事那些白人规定好的职业,而这一切仅仅因为他们的肤色不同。在政治、经济上,黑人处在被欺压、被剥削的地位,在精神、文化上,黑人又隶属被侮辱被伤害的群体。教育、理想、财富、权利……一切正常人该拥有的都被“黑人不得入内”式的种族隔离政策拒之门外,正是这样一个不平等的缺乏爱和温情的美国社会带给别格以及他的黑人同胞们无限的恐惧,在别格看来“白人不仅仅是人,而且是一种很大的自然力量,就像暴风雨前头顶上出现的乌云,或者像黑暗中突然伸展到你脚旁的又深又汹的河流。”[4]研读文本我们依稀可以看到,在这样一片庞大的、白的刺眼的白人世界里,黑人的生活被挤压得变了形,他们如同一个个痛苦难耐的病人,在病态地顽强地支撑着。可是别格不愿像这些人一样活着,他看不惯这样的世界,总想做点什么惊天动地的事来给他仇恨的白人们瞧瞧。尽管这些人有着不同的心理反应和生活方式,但长期受到物质、精神双重压抑的他们却同样有着扭曲的人格和病态的心理。别格的人生完全处于非理性状态中,他始终感受到恐惧和压抑并试图摆脱这种恐惧,然而他并不清楚这种恐惧的真正来源,只是盲目地向外部世界进行着反击。导致别格人生悲剧的根本原因在于社会中以种族歧视为形式出现的难以跨越的壁垒,以及它带给黑人们的强烈挫败感和无奈感。它残忍地切断了人通过正常途径实现自我价值的一切道路,导致主人公迷失自我,人格异化,最终选择通过伤害弱小的无辜者来宣泄心中的不满。

别格心理扭曲终酿悲剧的原因除了上述的种族间的对立冲突外,也有黑人种族内部伦理价值观的部分缺失。由于历史缘故,黑人男性最初经常被白人奴隶主随意转让、赠送和变卖因而他们日益淡薄了为人夫、为人父的家庭意识和伦理责任,当黑人男性感受到白人不把自己当人看却又苦于无法改变自己命运时,他们往往将对白人的憎恨和对自我的不满转嫁到黑人女性身上,不把她们当人看,一味地以暴力或性来宣泄自己的痛苦和压力。黑人的家庭关系也因此变得更加松散,他们之间失去了基本的情感关爱和伦理责任,性行为甚至成为维系部分黑人成年男女关系的惟一纽带。

三、从别格人性回归看黑人出路

所谓人性回归即异化解除指的就是别格重新认识自我、找回真我、克服与社会、与他人的疏远并重新建立起与他人的关系的过程。别格真正的人性回归始于小说第三部分他被捕之后,被捕之后他开始直面黑人与白人的世界,直面自己的内心世界。他开始从自己经历的种种苦难中意识到杀人给别人带来的痛苦,意识到别人存在的价值,意识到自我与他人存在的正确关系。人道主义者简不计前嫌帮助自己摆脱困境的做法更是让别格有了前所未有的心灵震撼“在他这辈子中,一个白人第一次在他眼里变成了个人;随着发现简的人性,他像刀割似的觉得悔恨:他杀害了这个人所爱的姑娘,使他受到痛苦。”[5]除此之外,最为重要的是,此时的别格希望对自己的未来重新进行设计、筹划。在思考死亡时,他渴望两极之间再有一条轨道让他再活一次;渴望一种能使他妥善处理爱恨矛盾的新的生活模式。

作者颇为用心地设计别格找寻自我的心路历程,不仅实现故事情节上的完整,更是借此提出对别格所属的黑人民族该如何生存的深刻探索。通过对黑人文学、黑人历史文化的学习与了解,针对黑人的出路问题,笔者认为,一方面,美国当时社会必须对以别格为代表的千千万万黑人的悲惨命运负责,有必要在政治、经济、文化等相关领域进行深度反思,真正地做到将黑人们当做“土生子”去包容去关爱。另一方面,作为黑人自身,应该正确看待种族矛盾与冲突。在认同本民族的传统和文化的基础上,以积极健康的心态接纳并吸收现代文明的精髓。学习尊重白人群体、尊重同胞,更要懂得尊重自我,团结起来努力在种族内部构建有凝聚力的良好的伦理关系,以自信、积极的态度,健全、完善的人格和坚强、勇敢的自我面对白人群体和美国社会。

参考文献:

[1][2][3][4][5](美)理查德·赖特.土生子[M].施咸荣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3.

[6]王家湘.20世纪美国黑人小说史[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6.

[7]李怡.从文学伦理学批评视角解读《土生子》[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

[8]李莉莉.美国社会体制下的黑人悲剧——《土生子》主人公别格的悲剧原因分析[J].外国文学研究,2011(2).

作者简介:

周晓晨(1990-),女,汉族,辽宁大连人,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