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宋人风俗画中的儿童形象

2016-12-20 11:13海梦雪
青春岁月 2016年21期

【摘要】对宋代儿童风俗画兴盛的社会背景和原因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阐释苏汉臣货郎婴戏图中儿童形象的特征,结合宋代社会语境,揭示华美风格背后的创作意图和审美特征。

【关键词】风俗画;婴戏图;童真童趣

一、货郎婴戏风俗画兴盛的社会背景和原因

宋代绘画艺术一反汉唐的宏大气势,转而关注人的内心感受和日常生活主题,其间,两种不同的创作风尚同时出现。文人阶层地位高涨,带来“气韵”、“神似”等艺术追求。新型市民阶层的崛起,促进风俗画的繁荣。儿童题材成为风俗画的主要对象之一,尤其是货郎和儿童相结合的题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货郎婴孩图。货郎婴孩图的盛行有着经济、政治多重因素的影响。波士顿博物馆的吴同先生对“货郎”题材盛行的原因做过如下分析:“宋室南渡后的新都临安,不但是政教文化中枢,也是商贸货运集中地,经由贸易致富的商人云集其间。此一新兴阶级对绘画的欣赏,每每偏爱风俗画,货郎图即其一种。”也就是说,商品经济的发展促使新阶层——市民阶层兴起,并形成新的审美理想;其次是宋代社会危机意识刺激朝廷,政治因素影响下而产生的艺术结果。吴同先生所言的《货郎图》题材多与儿童紧密关联,两者同时出现,尤其体现在苏汉臣的风俗画创作。有学者认为,社会生存危机是促使婴戏图大量产生的主要因素,“宋代宫廷婴戏图的兴盛是政府推行人口政策在文艺上的反映”。然而商品经济发展带动的市场需求同样不容忽视,对风俗画的研究不能简单地归结为单一因素。

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市民阶层逐渐壮大,他们掌握大量经济资本,但社会地位却深受排挤。因此模仿上层社会的审美风尚成为标示自身文化资本的便捷途径。文人画和院画家、职业画家擅长的诗意山水画成为市民阶层争相追捧的绘画样式,目的是借此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风俗画便因满足市民阶级的物质和文化双重需求而繁荣。平民生活的题材则满足着他们的部分精神需求,促使风俗画兴盛。家国意识被小我的生活情趣所取代,平民阶层的风俗习惯和生活情状也透过风俗画得以体现。在政治方面,孱弱的南宋朝廷面对着生存危机,人口不足成为致命因素之一。南宋的院画家创作的婴戏图必然受到朝廷文化政治策略而兴盛。货郎婴戏图通过展示儿童生活的欢乐情景,祈祷多子多福,促进人口增长,增添幸福感。宋人风俗画上的儿童形象必然也会受到经济和政治两方面的影响,带有南宋社会环境的印记。这些艺术特征尤其体现在以苏汉臣为代表的宫廷风俗画家的作品之中。据现存的货郎婴戏绘画和记载的创作者来看,该题材画作主要是宫廷院画家创作的院画风格。但是,并不是说货郎婴戏风俗画的艺术特征是统一在院画风格之中的,尤其是儿童形象的处理,具有复杂的多样性。苏汉臣也只是华美之风的代表人物之一,除此风格以外,在平民派的代表人物李嵩的画作中,儿童具有更多农村气质和现实感,这种现实主义风格更符合儿童自由自在、无拘束的生活状态,苏汉臣则为宋代民众和后人勾勒一个颇具浪漫气息的理想画面。

二、苏汉臣艺术追求——华美之气

1、儿童形象的审美特征

婴戏图多描绘儿童嬉戏和货郎游街的生活情节。代表作有传为苏汉臣的《秋庭戏婴图》、《冬日婴戏图》、《长春百子图》、《货郎图》等。借助色彩、服饰、行动、场景等各方面刻画儿童形象,展现了宋朝社会的儿童观,以及符合童趣童真、形神兼备的艺术特征。苏汉臣画作中的儿童形象十分符合政治宣传目的,但绝不止步于此。选取的孩童多体态圆润,肤质白皙,明显出身富贵人家;发式丰富多变,有精心装饰的头绳、毡帽;穿戴华美,服饰制作精良、色彩艳丽、纹饰繁复、质感细腻;佩戴金银玉石制作的手镯、脚镯、项圈等;逗趣、杂耍稀奇玩意儿;场景或怪石林立,或装饰考究,配备精美器物、奇花异草;神情专注又不失童趣、调皮之举。这样的儿童形象既能迎合宋代朝廷的统治阶层的审美趣味和政治宣传意图,又能满足新型市民阶层对于风俗画的精神、物质需求,极具装饰价值。画中儿童基本上都佩戴有手镯、项圈,甚至很多也带有脚镯,在中国“儿童身上的配饰多含有保佑的寓意,而非单纯的装饰用途。”这一风俗延续至今,手镯、项圈的民俗意味体现了成人对儿童生存的重视。

(1)《秋庭婴戏图》

《秋庭婴戏图》是苏汉臣的名作,画家刻画的工整精细,从眼神到指尖、从发髻到纹样,事无巨细,样样传神。画中两个小孩在推枣磨,神情专注,体态圆润可爱,将孩子单纯的性情展现出来。苏汉臣对孩童的神情极为关注,刻画得十分生动,使观赏者情不自禁的便集中于此,极易陷进那天真、专注的眼神之中。这份成功在类似题材的画作中也实属罕见。除了神态的刻画细腻传神,苏汉臣对细节装饰纹样的刻画亦是下足了功夫,以此来衬托儿童形象的华美气质。这部分不仅体现在装束和举止方面,在画面中出现的案几和物品也是煞费苦心,不偏不倚,体现出职业画家绘画技艺的娴熟和绘画心境的超然。

(2)《货郎图》

《货郎图》最能表现苏汉臣风俗画的宫廷贵族气质。画中儿童形象刻画得如此精细工整、气质华丽。为了衬托孩童的华美形象,画家首先将老货郎的形象刻画得十分“不真实”。其身着华服、脚蹬美靴、面容谦和的货郎形象实在难以与其平民百姓的粗布衫货郎形象相比。其次,画家细致刻画了物品丰富的货担。货郎叫卖的摊位挂满了各式各样的精美物品,有荷包挂件、乐器、毡帽等,还有各种日常用具、玩意儿。最后,《货郎图》的场景刻画了怪石和奇形繁茂的树木。这些景色都非寻常乡村所有,实为精致装饰的效果。从配角到物品、景色增强了儿童形象的华美之风。

刻画儿童自然离不开活泼、童真自然的特征,画作从神情到举止都透露出孩童应有的天真俏皮。在各种场景的设置中,儿童活动涉及种类繁多,从戏水、斗蛐蛐、荡秋千、捉迷藏、转陀螺到推枣磨、捕蝴蝶,甚至领着癞蛤蟆捉弄别的小孩子,样样都是孩童喜爱的玩耍活动,彰显出婴孩应有的童真童趣。

2、文化意蕴

风俗画中的儿童形象表达了人们的一种儿童观。如佩戴手镯之类的饰品保佑平安,苏汉臣笔下的儿童形象较多出现,祝福含义之外,佩戴长命锁的形象似乎更直接的说明婴戏图背后所蕴含的社会寓意。在某种程度上,这是对南宋朝廷儿童死亡率高涨的一种回应,寄予着对生命脆弱的一种关爱。

因此,通过分析苏汉臣儿童风俗画中呈现的儿童形象特征:健康、生机、活泼、单纯,又并不牵扯教育问题。我们是否可以做出大胆的推测,苏汉臣风俗画中的儿童形象寄托着一种情怀:在这样一个深受生存危机胁迫的小朝廷,对于生存下去的渴望,对于美好生命的向往,对于生命本真的追求,相比其他朝代尤为迫切。考虑到宋朝特有的经济、政治、文化环境,“儿童题材绘画表现了画家在人性方面的挖掘十分广阔,那种‘成教化,助人伦的顾恺之及阎立本所表现的内容反不成主流,宋代儿童题材绘画已走向表现风俗情韵与抒发性灵的方向,从而使绘画中的人物显得活泼而富有韵律。”风俗画中的儿童题材既是呼应时代的要求,也是人的性情发展使然。尽管苏汉臣的画风偏重华贵之气,但其不失童趣童真的形象刻画可谓是传统绘画中儿童形象刻画的一股清泉。

【参考文献】

[1] 吴  同. 金  樱, 译. 波士顿博物馆藏中国古画精品图录:唐至元代[M]. 东京: 大塚巧艺社, 1998.

[2] 杜  环. 论政和以后宋代宫廷婴戏题材绘画兴盛的原因[D]. 扬州大学, 2010.

[3] 曹  慧. 透视与反思:晚晴之前婴戏图中的儿童观[D]. 山东师范大学, 2015.

[4] 尼尔·波兹曼. 童年的消逝[M]. 桂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作者简介】

海梦雪(1992—),女,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艺术史论专业2015级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艺术人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