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罗成庙说“罗成”

2016-12-21 02:49史介
乡音 2016年12期

文/史介

从罗成庙说“罗成”

文/史介

早就知道冀南肥乡县(今邯郸市肥乡区)有个白落堡村,据说这个村是“唐朝名将罗成”战败落难之地,还为之建了庙。罗成庙有两座,一是为纪念罗成修建的“罗成庙”,另一座是为纪念罗成骑坐的白马而修建的“白马庙”,村名也随之改为“败落堡”,后来演变成“白落堡”至今。这很有传奇性。

又记得2009年7月,某报发过一则消息,消息说,当时白落堡村在修建公路时发现一通古碑,经文物部门鉴定,此碑是清代乾隆元年(1736年)竖立,碑文名为《重修三山圣母行宫,唐越国将军庙碑记》,碑文云:“古肥邑之西北十里许白落堡有唐越国公罗将军庙在焉,其创造年杳不可考……康熙二年之重修斯庙也……雍正十三年又几经风雨矣,庙宇凋残……”消息中说,“越国公即是罗成的谥号。”

在戏曲舞台上,罗成是一个叫得很响的人物,演他的戏有几出,最有名的是《罗成叫关》,在武小生戏中颇有影响。这出戏演的是李世民被囚禁南牢,罗成前去探望,遇见齐王元吉(唐高祖李渊第四子李元吉)。元吉本想剪除李世民的羽翼,于是保荐罗成随同出征苏定方。罗成连败敌将,元吉反而指责罗成未能生擒苏定方,打他四十棍,继而逼罗再战。罗成苦战归来,见城门紧闭,其义子罗春于城头暗告罗成,元吉欲存心陷害。罗成于是咬破手指写血书,交付罗春,誓死赴敌。后马陷淤泥中,被敌军乱箭射死(所以这出戏又叫《淤泥河》)。这是一出武小生戏,唱、念、做、打都很吃功,所以许多武小生演员为了显示自己的功力,都工此戏。

罗成在戏里是一位少年英雄,武艺高强,相貌出众。在有关罗成的其他剧目中,还讲到罗成是老英雄罗艺的儿子,后来投奔了李世民,为唐朝打江山立有战功,是唐朝的重要开国功臣之一。

其实,历史上并没有罗成这个人,查遍《旧唐书》《新唐书》都没有,《辞海》《中国人名大辞典》《中国历代名人辞典》中也没有。戏文是艺术创作,出自《说唐演义》第61回和《大唐秦王词话》第49-50回。

历史上既然没有罗成这个人,那么戏中的罗成有没有“原型”呢?若有,“原型”是谁呢?历史演义小说中的虚构人物,往往在历史人物身上捕风捉影,罗成的“影子”便是罗士信。

罗士信是齐州历城(今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人,秦琼的老乡。隋炀帝大业年间罗士信曾和秦琼一起,在齐郡通守张须陀的部下,年仅14岁。罗士信作战英勇无畏,据记载,在战斗中他曾斩一人头,抛向空中,用枪尖接住,令敌军惊恐。他每斩一人,即割下鼻子揣入怀中,以此统计杀敌数量。隋炀帝对罗士信非常赞赏,多次亲自慰问、鼓励,并在宫中保存罗士信的画像。后投降唐高祖,任陕州道行军总管,作战更加英勇,以功升绛州总管。后被义军刘黑闼所败,不屈而死,年仅20岁。唐太宗特用重金购买其尸而葬之。——从罗士信的这些经历看,就很像《罗成叫关》中的罗成,尤其在年龄、武艺、勇气等方面,更为相仿。

《隋唐演义》中说罗士信是罗艺的儿子,同时还有一个虚构的罗成。这是小说家的艺术创作。罗士信史有其人,但他不是罗艺之子,因二人的籍贯就风马牛。

罗艺确实是历史人物,《旧唐书》《新唐书》中都有他的传记。罗艺出生年不详,卒于公元627年。他是襄州襄阳(今湖北省襄樊市)人,为唐代初年将领。隋炀帝大业年间,他“刚愎不仁,勇于攻战”,“屡以军功官至虎贲郎将”(贲读奔,“虎贲郎将”是皇宫中卫戍部队的将领),驻涿郡(今河北涿州)。隋朝末年,到处爆发农民起义,朝廷失去对河北地区的控制,罗艺便割据一方,自称“幽州总管”。唐武德元年底(公元619年初),他归顺了唐朝,唐高祖李渊封他为“燕郡王”。此后,他助唐攻打窦建德、刘黑闼,战功卓著。唐武德六年入长安,受命防突厥,镇守泾州(今甘肃省泾川县)。到唐太宗时,他因谋反而被杀。罗艺没有一个叫罗士信的儿子。

看来,肥乡县白落堡的“罗成庙”,尚有考究的必要。至于清乾隆年间所立石碑文中的“唐越国公罗将军”之谓,并未点明是“罗成”。一言以蔽之:罗成是不是历史人物,还需进一步考证。□

《罗成叫关》剧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