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东霞 王长征
草原天路上的明珠黄花坪
文/李东霞王长征
名村名镇
●名城名镇名村是大地的符号,历史的文脉,精神的家园。千百年的沧海桑田,华夏大地依然留存了众多的名城名镇名村,留住了历史,留住了灵魂。2006年,本刊曾连续报道了我省10个国家级和省级历史文化名城,从2014年第3期起,继续向读者展示燕赵大地的名村名镇。让我们一起出发,走进这些名村名镇,谛听历史的足音,感受文脉的律动,拥抱精神的家园……
黄花坪村,隶属油篓沟乡,是位于张北县最南缘、草原天路沿线上的一个静美村庄,已列入国家级传统村落名录。
黄花坪村是一个不足百户的小村,却有着一百多年历史的村落,因村外山上到处都是开着黄色花朵、被当地人称作“鸡蛋黄黄花”的植物,村子又坐落在山中的一块平坦地面上,故起名黄花坪。该村依山而建,村中的房屋大部分为土坯房,石头垒砌院墙,坐北朝南,无规则的坐落在一片平坦的土地上。近年来,部分村民开始使用砖、瓦将土坯房重新改造,很多房前都有一片平整干净的菜园。村内没有硬化的路面,是原始的泥土路,街巷随地形和院落相互连接。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黄花坪处于坝头位置,燕山山脉和阴山山脉分别延伸至此,这里岗峦起伏,地势险要,自古以来就是中原和大漠的天然分界线,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在黄花坪村外,有三段年代久远的古长城。由村往南步行1500米,便可一览古长城的风采。它向东经旱淖坝下坝,直抵张家口市区,与“万里长城第一门”大境门相连;向西则可通达山西雁门关。而村东1500米和2500米外还各有一段长城。这三段长城年代相仿,均可追溯至明代以前。
国内50多位长城专家曾联合对此处长城进行考证,张北境内蜿蜒着赵、燕、秦、汉、北魏、明六代长城。最早修筑的长城是赵国北界长城,史称赵武灵王长城。赵北长城的东起点在今张北县油篓沟乡黄花坪。自此以后,处于古代边境要塞的黄花坪,历朝历代多次在这里修筑长城,直到明朝。
黄花坪村北是野狐岭,作为军事重地,在辽金元明清的史籍里都有过记载。公元904年(辽天复四年),耶律阿保机在这里伏击了大唐卢龙节度使刘仁恭养子赵霸的数万兵马。公元1212年(元大安四年),成吉思汗在这里横扫四十万金军。
在村西南方向1500米处的山上,有一个独特的瞭望台,人称神威台。从台上往下看,废弃多年的盘山公路依山临渊,蜿蜒在群山之中,与横卧其间的雄伟长城交相辉映,自成一景。
相传,明成祖朱棣即位后,为了彻底扫除元朝的残余势力,从公元1410年(明永乐八年)开始,亲率十万明军进行北伐,史称燕王扫北。而朱棣曾多次路经张北,在瞭望台点将,神威台故此得名。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日本全面进攻中国。7月29日日军占领平津地区后,沿着津浦线、平汉线、平绥线三条铁路线发动进攻,企图一举侵占全中国。为了阻止日军的进攻,第七集团军总司令傅作义,部署于察哈尔地区,阻击沿平绥路东段前进的日军。日军则企图从北、从东对张家口进行夹击。8月20日,日本关东军“蒙疆兵团”从沽源南下,对张北以南的外长城发起猛烈攻击。当时驻守张家口及周边地区的是1933年长城抗战的著名将领,原第二十九军暂二师师长刘汝明。刘汝明部队和日军在黄花坪附近展开激战,阻击日军南进。终因武器装备落后,日军突破国军防守的长城防线,占领了黄花坪附近的神威台。至8月27日,张家口以东平绥铁路及其以北地区完全为日军控制。黄花坪见证了中国人民抗击日本侵略的悲壮历史,书写了中华儿女全民抗战的光辉篇章。
除了作为军事要地存在,黄花坪还曾见证了“北方丝绸之路”——张库大道的兴衰。张库大道,从张家口大境门外的元宝山出发,通往蒙古草原腹地城市乌兰巴托(库伦),并延伸到俄罗斯恰克图的贸易运输线,它始于明末,盛于清中,衰于民国初,全长1400多公里。出张家口北行,从旱淖坝上坝,到坝头经过的第一个村子便是黄花坪。在这条通往域外的古商道上,运输货物的工具主要是骆驼和牛车,黄花坪的村民们觅得商机,纷纷开设车马大店,为过路商客提供打尖、喂饮牲畜等服务,一时间,小小村落里车水马龙、热闹非凡。
时过境迁。随着张库大道的衰败,黄花坪渐渐恢复了平静,也将这段历史尘封了起来。前不久,就在村南的农田里,三四十亩的区域发现了大量年代久远的砖瓦碎块。尽管其具体年代、用途还未曾考证,但可以肯定的是,它们见证了黄花坪的沧桑巨变、风雨历程。
近几年,随着草原天路的建设,黄花坪村深藏不露的淳朴民风和纯净自然的田园景致被越来越多的人熟知。这里民风淳朴,文化厚重,有横交错的古长城、斑驳屹立的烽火台和村落遗存的明清民居,可让你穿越时空的隧道,感受历史的沧桑。春夏时节的黄花坪,更是美不胜收,湛蓝的天空、成片的农田、壮丽的草原、遍地的黄花、众多的风车,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田园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