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进建筑60秒

2016-12-21 05:32栏目主持叶扬
世界建筑 2016年12期
关键词:埃森建筑师事务所

栏目主持:叶扬

改进建筑60秒

Sixty Second Idea to Improve Architecture

栏目主持:叶扬

我们仿效BBC的广播节目“60秒改进世界”(Sixty Second Idea to Improve the World)推出了“改进建筑60秒”栏目,每期将在世界范围内采访两位人物,请他们就建筑、城市、景观、技术等相关问题在60秒的时间里讲出一个或两个有启发性、批判性甚至有争议性的观点。本栏目如实记录了他们的话,采访所拍摄的视频将会出现在我们的相关网页上。所述观点只代表嘉宾本人,与本杂志立场无关。

常青

中国科学院院士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

CHANG Qing

Academician,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Professor, College of Architecture and Urban Planning, Tongji University

原创与原型

就间接或直接的生活经验和空间记忆而言,任何建筑本质上都来自合目的性或合象征性的意象原型(archetype)。推而广之,一切原创皆蕴含原型,对原型理解的深度影响着原创的高度。

因而,学外来原创需究其原型,做本土原创更要过心于在地原型,这应是中国当代建筑思考与设计的一个基本出发点。

至于如何获得历史环境中的建筑在地感,现代建筑给出了3种答案:

其一,新古典风格化原型,寻求历史再现(representation);

其二,现代古典结构化原型,寻求今昔类比(analogy);

其三,现代原创则解构化原型,寻求新旧反差(contrast),即陌生感(defamiliarization)或晦涩性(opacity)。

无论怎样,存真与续新构成历史环境进化的一体两面,对于存真,我们主张:整旧如故,最小干预;对于续新,我们倡导:“ 新旧共生、和而不同”。而深究在地原型,对二者都是不可或缺的前提。

张悦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

ZHANG Yue

Professor, School of Architecture, Tsinghua University

建筑教育改进

快速建造的年代正在慢慢过去,以前那种要求学生一从学校毕业就能被设计院拉上“前线”工作的需求不再迫切,转型发展的中国需要什么样的建筑人才?建筑教育又当如何改进?

我想未来我们也许需要更加具有宽广知识面的人才,而不是那种僵硬的、过度专业化的、技校式的培养。这要求我们释放更多课程空间出来,让学生去投入通识教育、去拥抱学科融合,去更多地参与实践、参与交流,更多地去了解中国城乡社会和了解世界。

我想我们可能还需要创新与解决未知问题能力更强的人才,而不是那种在既定流程、结果可预测的流水线上工作的生产者。这要求我们在精简课程的同时,更大地加强课程强度,特别是注重思维过程的训练和方法的训练,在这种高强度的训练中磨砺学生的坚韧、执着的精神。

或许,未来我们还需要更加具有特长、更加富有激情的人才,这要求我们在教育中提供更加弹性和个性化的培养方案和学习过程,小心翼翼地呵护每一个学生的热情,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不同之处,并且使之发挥到极致。

总之,我想未来更加具有宽度的、更加具有强度的、更加包容多元的建筑教育,也许是我们需要的。

启迪

Lessons

作者:[美] 约翰·西蒙兹/John O. Simonds

出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启迪》(Lessons)是美国已故风景园林大师约翰·西蒙兹(John O. Simonds)的考察笔记,是一位睿智的观察家在东西方游历之中的人生感悟。该书于1999年由美国景观建筑师协会出版,是美国景观建筑师协会百年诞辰纪念特别出版物。《启迪》由40篇短文组成,记录了作者60多年设计师生涯的心路历程。虽然每一篇不过是一些简短的轶事,点点滴滴汇聚在一起,却仿佛一串串摇曳的风铃,不断吹动着读者的心弦,令人回味隽永。

阅读《启迪》,宛如开启一场精彩纷呈、身临其境的旅行。走进约翰·西蒙兹的世界,你不会不惊叹于他广博的阅历和异常敏锐的洞察力,不会不体味到他优雅从容的文字里面所要传达的设计真谛和人生哲理。他在每篇小文后面都有精辟的短评,如“体验出真知”;“若要真正了解一座城市或一个地方,就必须深入其中,而不是仅仅旁观”; “艺术家的任务和天赋就是展示事物内在的美。”

作为著名规划设计理论家和教育家,西蒙兹把晚年写的一本小书《启迪》当作他最重要的作品, 是不无道理的。它不像以往他所写的那些论及景观规划与设计的大部头教科书,而更像是西蒙兹的“朝花夕拾”,这些极具哲理的随笔和手记引发读者在设计之外对大自然、对人类更为深刻的思考。

书中有路,一路鸟语花香,相信读者一定会从中得到许多有益的启迪。(撰文:汤鸿冰,美国LANDD事务所创始人)

奇遇

Encounters. Architectural Essays

作者:[芬]胡阿尼·帕拉斯马/Juhani Pallasmaa

出版:Rakennustieto Publishing, 2008

多年以来一直读着他的文字,包括《皮肤的眼睛》和《思考的手》。胡阿尼·帕拉斯马一直以强烈而清晰的文字书写建筑和人类文化的关系。手边的《奇遇》则在开篇就提出“建筑的任务”:捍卫人类经验的真实性。这一本论文集子,从符号学和语言学开篇(1980)写到建筑之视野(2003),满满地充斥着令人激赞的文字和争论。

本书的7个章节几可独立成为7本小书,每篇论文又可独立阅读,几乎囊括20多年思潮激荡中的文笔。其中有影响深远的现象学论文《感觉的几何》(The Geometry of Feeling),我也非常喜欢宛如诗歌的章节《忧郁与时间》(Melancholy and Time)。熟悉的人物和故事贯穿全书,在《未来半年文学备忘录》(Six Themes for the Next Millennium)中记录了卡尔维诺的最后的备忘录笔记,他于演讲的前夜逝世。帕拉斯马在文中分析他的笔记,并对其中6个对未来世纪的主题录写了他自己的6点未来建筑思考: 缓慢、弹性、感性、真实、理想和寂静,这是他与故人之对话中留下预言保全建筑品质的6个主题。

帕拉斯马非但是现象学理论的核心人物,他一并将建筑延伸到与文学、艺术、历史之间的紧密联系。他认为,在创作的努力中,我们必须像例如文学界的托马斯·斯特尔那斯·艾略特(T. S. Eliot)一样和古人交流,和“已逝的伟人合作,让逝者能从作品看见他们自己”,他以极度诗意的描述刺激着我们在后工业媒体时代中迷茫的神经。我们究竟在做什么?阿尔瓦·阿尔托(Alva Aalto)说:“建筑令人斟酌”(Architecture has a second thought),建筑在满足其功利性目的后,在深思后返回其初心,这是否就是帕拉斯玛所写的“人类经验的真实性”。在媒体时代的虚拟经验世界中,他也许为我们找到了某种真正的使命感。 (撰文:陈浩如,山上工作室主持建筑师)

虚拟的帕拉迪奥

Palladio Virtuel

作者:[美]彼得·埃森曼/Peter Eisenman

出版:Yale University Press, 2015

《虚拟的帕拉迪奥》是美国建筑师、建筑理论家彼得·埃森曼的最新著作。他不满足于建筑史、艺术史学者的既有研究,试图从设计创新的角度探讨文艺复兴时期著名建筑师帕拉迪奥的遗产。

对埃森曼而言,该书标题中的关键词“虚拟的”(拉丁文virtuel,英文virtual)具有多重含义。建筑史学家对帕拉迪奥的研究,常常集中在其理想化的(ideal)、综合性的建筑空间——具有笛卡尔几何、九宫格网、十字轴对称和完美比例等特质。而埃森曼指出,帕拉迪奥除了总结前人的理想化、综合性空间,还发展出了另一种暗含的拓扑性(topological)空间关系。这种拓扑性空间关系超越表面建筑现象,涉及需要用头脑理解(see with the mind)的空间句法,因而是“虚拟的”。在“虚拟的”空间中,所指和能指不再简单化地一一对应,因而消解了理想化的空间关系。该书主要讨论的便是帕拉迪奥作品中,理想化空间向虚拟性空间的转变。由此,书中列举的20个作品则分为3类(对应主体内容的3大部分)——第一类,古典别墅:综合性将面临的危机;第二类,仓库项目:向地景扩展;第三类,虚拟别墅:别墅类型的消解。

该书研究是以第二手的英文文献为基础,但这并不影响作者观点的提出。在埃森曼看来,帕拉迪奥于1570年出版《建筑四书》时,重新绘制了其作品的图纸。这些图纸主要呈现的是建筑师的设计意图而非真实,因而也是“虚拟的”。而埃森曼的研究,正是从建筑师的立场出发,从形式和空间句法的角度解读帕拉迪奥的设计意图。在建筑史中,帕拉迪奥的作品常常被看作为典范。而埃森曼认为,典范或理想性本身也是一种“虚拟的”状态,是一些人们假设的东西和静态观点下的产物。而他更试图用一种批判性的方式重新认识帕拉迪奥,理解其作品的内在复杂性。这既是研究帕拉迪奥,也是探讨建筑创作中形式逻辑的普通规律,是对建筑学核心内容的一种坚持。(撰文:范路,清华大学讲师)

思考建筑

Architektur Denken/Thinking Architecture

作者:[瑞士]彼得·卒姆托/Peter Zumthor

出版:Birkhäuser, 2006

自《思考建筑》这本小书从1998年初版印刷起,不知多少读者踏着卒姆托的童年记忆,从进入他姑姑房子的个人体验开始了一段建筑旅行,经验化的散文书写似乎让阅读和建筑讨论变得轻松,也让人们识别到梅洛庞蒂的影响。在《建筑的身体》(Der Körper der Architektur, 1996)一篇中,他对一位建筑师的作品进行了猛烈的攻击,“它给我留下一种负载奇特且扭曲的印象……我以为自己是在看一张画得花花绿绿的卡纸模型的照片”。虽然没有给出作者姓名,但通过描述“这位建筑师享有国际声名,他精美的建筑画众所周知,还有他写的当代建筑综述——其中涉及了不少哲学主题——也被广泛刊印”,以及1996年的发表时间来看,不难发现这写的是埃森曼在辛辛那提大学完成的艺术和设计中心。因此,卒姆托的作品中基本没有彼此错叠或者穿插的空间出现,也就不是什么奇怪的事了。“Körper”(身体)一词在全书中出现12次, “Der Körper der Architektur”的题目在卒姆托的另一本书《建筑氛围》(Atmosphären)中再次出现。可见,埃森曼的图学自治是建筑师的,而卒姆托的自治来自物质,来自建筑自身。因此,将此篇题目翻译为“建筑本体”也就稍有不妥。

卒姆托最新的一套作品集中,第一次清晰地列出了他的作品年表,这是一种提示,这位严格筛选出版图文信息以控制对作品品质表达的建筑师观念已经转变,在史学角度上为读者们提供了更多的文本,因而,融入他大量个人经验的这本建筑论集,也不应只是被当做一个精致的卒姆托建筑学注脚被过于单纯地阅读了。 (撰文:张早,天津大学讲师)

弗兰克·巴尔科

Frank Barkow

巴尔科-莱宾格设计事务所

柏林,德国

Barkow Leibinger

Berlin, Germany

凯-乌维·伯格曼

Kai-Uwe Bergmann

BIG建筑事务所

纽约,美国

BIG – Bjarke Ingels Group

New York, USA

比亚克·因格尔斯

Bjarke Ingels

BIG建筑事务所

纽约,美国

BIG – Bjarke Ingels Group

New York, USA

马泰斯·鲍

Matthijs Bouw

One建筑事务所

阿姆斯特丹,荷兰

One Architecture

Amsterdam, Netherlands

阿尔弗雷多·布林伯格

Alfredo Brillembourg

城市智库

圣保罗,巴西

Urban-Tink Tank (U-TT) São Paulo, Brazil

休伯特·克伦普纳

Hubert Klumpner

城市智库

圣保罗,巴西

Urban-Tink Tank (U-TT)

São Paulo, Brazil

马里奥·卡马戈

Mario Camargo

Colectivo720建筑事务所卡利,哥伦比亚

Colectivo720

Cali, Colombia

路易斯·托姆贝

Luis Tombé

Colectivo720建筑事务所卡利,哥伦比亚

Colectivo720

Cali, Colombia

路易吉·森托拉

Luigi Centola

森托拉及合伙人事务所

萨勒诺,意大利

Centola & Associati

Salerno, Italy

波维拉斯·切帕迪斯

Povilas Cepaitis

AA建筑联盟学院

伦敦,英国

AA School of Architecture

London, United Kingdom

常青

CHANG Qing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上海,中国

College of Architecture and Urban

Planning, Tongji University

Shanghai, China

阿齐扎·沙乌尼

Aziza Chaouni

Extramuro有限责任公司

非斯,摩洛哥

Extramuro, LLP

Fez, Morocco

田岛高子(音译)

Takako Tajima

城市工作室

洛杉矶,美国

Urban Studio

Los Angeles, USA

克里斯托夫·英根霍芬

Christoph Ingenhoven

英根霍芬及合伙人建筑师事务所

杜塞尔多夫,德国

Ingenhoven und Partner Architekten

Dusseldorf, Germany

蒂姆·埃德勒

Tim Edler

realities:united

柏林,德国

realities:united Berlin, Germany

扬·埃德勒

Jan Edler

realities:united

柏林,德国

realities:united

Berlin, Germany

迪埃贝多·弗朗西斯·凯雷

Diébédo Francis Kéré

凯雷建筑事务所

柏林,德国

Kéré Architecture

Berlin, Germany

马蒂亚斯·科勒

Matthias Kohler

格拉玛祖奥与科勒建筑事务所

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建筑与数字建造实验室

苏黎世,瑞士

Gramazio & Kohler

Architektur und Digitale

Fabrikation, ETH Zurich

Zurich, Switzerland

小岛一浩

Kazuhiro Kojima

Coelacanth及合伙人建筑事务所

东京,日本

Coelacanth and Associates Co., Ltd.

Tokyo, Japan

利兹·奥格布

Liz Ogbu

公共建筑工作室

旧金山,美国

Public Architecture

San Francisco, USA

米琳达·帕蒂拉贾

Milinda Pathiraja

Robust建筑事务所

科伦坡,斯里兰卡

Robust Architecture Workshop Colombo, Sri Lanka

甘加·拉特纳亚克

Ganga Ratnayake

Robust建筑事务所

科伦坡,斯里兰卡

Robust Architecture Workshop

Colombo, Sri Lanka

丹尼尔·S·玻尔

Daniel S. Pearl

L'OEUF

蒙特利尔,加拿大

L’OEUF (L'Office de L'Eclectisme Urbain et Fonctionnel)

Montreal, Canada

爱德华·施瓦茨

Edward Schwarz

可持续建造拉法基豪瑞基金会苏黎世,瑞士

LafargeHolcim Foundation for

Sustainable Construction

Zurich, Switzerland

西尔维娅·苏恩奈兹

Silvia Soonets

Proyectos Arqui 5

加拉加斯,委内瑞拉

Proyectos Arqui5

Caracas, Venezuela

伊莎贝尔·塞西莉娅·波卡泰拉

Isabel Cecilia Pocaterra

Proyectos Arqui 5

加拉加斯,委内瑞拉

Proyectos Arqui5

Caracas, Venezuela

玛利亚·伊内斯·波卡泰拉

Maria Ines Pocaterra

Proyectos Arqui 5

加拉加斯,委内瑞拉

Proyectos Arqui5

Caracas, Venezuela

张悦

ZHANG Yue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

北京,中国

School of Architecture,

Tsinghua University

Beijing, China

倪锋

NI Feng

北京市规划委员会

北京,中国

Beijing Municipal Commission of

Urban Planning

Beijing, China

猜你喜欢
埃森建筑师事务所
胖胖的“建筑师”
设计事务所
透过展会看焊接智能化发展——北京·埃森焊接展侧记
设计事务所 芬兰PES建筑师事务所
设计事务所LLA建筑设计事务所
埃森:一座资源城市的绿色转型
设计事务所
当建筑师
梦想成真之建筑师
“网红”的最后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