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中国:传统与现代》选段批读

2016-12-21 21:38明灯
新作文·高中版 2016年12期
关键词:面子

明灯

内容简介

本书原是德国知名汉学家卜松山(Karl-Heinz Pohl,来自马克思的故乡德国特里尔)为德国读者撰写的一本中国文化导入读本,该书在德国受到极大欢迎,一再增订出版。

在本书中,作者立足传统与现代,揭示了中德民众看待对方国家的不同,重点介绍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与价值体系(包括语言、文字及哲学思想史)、国情地貌、历史(主要是自1840年以来的中国近代史)及现代政治状况等。此书为读者打开了一扇“他者”看中国的窗子,或许也能为普通中国民众对深受影响却疏于察觉的自身传统文化(尤其是哲学传统)进行梳理与佐证提供一种可能。

作者在场

卜松山,世界著名汉学家。研究领域包括中国哲学史、伦理学与中国近现代美学,中西跨文化交际与对话。著有《中国美学与文学理论》《全球化语境里的中国思想》《与中国作跨文化对话》《儒家精神与世界伦理》《郑板桥》《陶渊明》等学术专著专论。

卜松山教授是为数不多的深入研究、同时也深深认同中国文化的欧洲汉学家之一。

选段批读

论客套

客套在中国属于一个伦理范畴,其背后蕴藏着儒家“文明礼仪化行为”的理念,也即,客套是内心修养的外在体现。“客套”在我们(指德国人)看来似乎更多是一种负面的伦理的组成部分,这个形容词包含了虚伪。(歌德就曾说过:“谁用德文来说客套话,谁就一定是在说谎。”)另外一些有细微差别的客套含义是:“保持距离”(“您”取代“你”)、“献殷勤”或者“道貌岸然”,而后者在“人人平等”时代也完全不再盛行。与此相比可以说,中国式客套并不存在这种意义。中国式客套的基本支柱更多是谦恭,也即贬低自我与抬高他人,而且未顾忌到性别。

谦恭是中国人最重要的一种“派生道德”。其既来自儒家也来源于道家。孔子如此说道:“古人的言论不轻易说出口,因为他们以自己的行为跟不上而感到可耻。”(原典:古者言之不出,耻恭之不逮也。《论语》第四章)道家中的谦恭也是曾提及的生存策略中的一部分:枪打出头鸟——谁最先发出声音,就会最先招致危险。《道德经》中写道:逞一己之见、爱自我表现的人反而遇事看不分明,自以为是的人反而判断不清是非,自我夸耀的人反而建立不起功勋,骄傲自大的人反而不能领导民众。(原典: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道德经》第二十四章)

开门见山,作者由此引出了东西方文化不同之处的根源。在他人眼里的虚伪却是我们先贤们恪守的传统,如何调和二者之间的矛盾?其实,这种不同文化的碰撞,才显得世界更加丰富多彩。而先贤的话语,也不能完全从字面意思去理解,需要我们有一定的人生阅历和智慧去感知。

谦恭在礼仪化的语言与交际形式中得以充分展示,这可能会迷惑一些不明内情的人。比如,一位有名望的专业人士在作报告时会明确表示,自己对要讲述的内容知之甚少,所云肤浅等。最后,演讲者会请求听众不吝赐教。如果西方人只是从字面上去理解,就会出现一种较严重的跨文化方面的误解。大家可以想象,尽管出于谦虚,演讲者的论述还是会令听众惊奇不已。中国人在社交聚会时喜欢打乒乓球。如果人们想再现年轻时的矫健身姿并与中国人一起打球,其拍档则会明确说,自己本来不很灵活,也不太会打球。但千万别相信他的话!尽管如此,他们会竭尽全力以不致让自己出洋相。如果被中国人邀请到家里吃饭,主人会事先抱歉说,自己没有准备什么好吃的,而且完全不会烹调。但随后,丰盛的菜肴摆满了一桌子——这些菜肴甚至在中国餐馆里都几乎难以看到。

上文提到的这些场景,大家想必都耳熟能详,而以一名外国友人的眼睛呈现出的中国风特色,也别具风味。那些在学校里让我们爱恨交织的学霸,考试之后第一句话往往是:哎呀,又考砸了。而当成绩出来之后,其耀眼的成绩往往又让人目瞪口呆。其实,有时候大方坦露出来,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人生反而会更精彩。

瑞典著名汉学家高本汉在写给前面已提到过的明恩溥的信中谈到过一则轶事,当然这最多是一个玩笑而非事实,该故事描述了中国式客套有趣而直观的一面:

一位拜访者穿戴整齐地在接待室里等待主人的到来。有只老鼠在阳台上玩耍逗乐,它小心翼翼地将鼻子伸进油壶,由于受到这位不速之客突然到访的惊吓而赶紧开溜。然而老鼠打翻了油壶,并掉在客人身上,溅出的油污将客人的时髦衣裳完全弄脏。当主人进来时,客人的脸因尴尬恼怒而变得通红。在必要的客套寒暄之后,客人开始讲述他的这一不幸经历:“当我来到您漂亮的房间并在您舒适的阳台上坐下时,我不经意间打扰了您尊贵的老鼠,它在逃跑时不小心打翻了您宝贵的油壶,并将油污溅在我便宜、不值一提的衣服上。这就是我为何以这副狼狈模样出现在尊敬的您面前的原因。”

这段话初看让人忍俊不禁,但其背后却隐藏着一个问题:如何适当表达我们的不满?其实传统文化并非一味让我们隐忍不发。如果我们熟读《论语》,会发现孔老夫子并不是一个想象中不苟言笑的长者,而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时发怒有时喟叹的常人。不要一直隐藏自己的声音,在生活中,我们可以用适当方式表达自己的不满,明确界限之后,彼此的相处反而会容易很多。

对中国式客套的应对方法是,作为谈话伙伴应尽量不要在意对方的套话式赞美,但对对方的自我贬低要尽量予以拔高。不熟悉内情的西方人简直完全被弄糊涂了。当然,人们熟记客套的基本规则:精心的客套永远不要太过火。也就是说,人们根本不能过分地客套。相比而言,尤其是老年人极为讲究客套。人们对那种自我感觉良好或者傲慢的表现大多表示反感。

最后有必要知道,拒绝某种好意或邀请(比如在吃饭或喝点什么方面)不应该直接说出来。客套的规则是,对于这种好意应当首先在表示感谢的情况下委婉回绝(送礼方面也如此),当然人们期待再一次被邀请,而这种客套式的拒绝最终因为对方的一再坚持而得以化解。以下是一位中国人在德国的不幸经历,他相信,中国的客套礼俗应该得到普遍理解,下述故事会让人对此了然于心:

……“对了,吴先生,您想喝点什么?”“不用了,谢谢!饭菜很可口。牛肉加面条——这是我的最爱。”……过了一会儿,女主人问道:“谁想再来点什么?吴先生,您怎么样,想不想再来点什么?”“哦,不了,谢谢。”在我们国家,第一次请求一般都不会被接受。“太遗憾了,我原想它应该会合您的胃口。”“是的,不过我……”接着上来饭后甜点——草莓浇奶油。德国的草莓比我们中国的草莓味道要好得多,我们的草莓个儿小而且味道酸。我只吃了我们礼节中所允许的那么多,并享受它的香味与果实的甜美。我悄悄地盯了一眼盛放草莓的碗。“您还要点什么?”这回是赫兹先生发问。“啊……不用,谢谢!”我热切盼望着第二次被邀请。“太遗憾了。您不是很喜欢吃这个,还是——?”“太遗憾了,所有食物您都吃得很少!”赫兹太太接过她丈夫的话。而碗里很快就被一扫而空。当我们坐在沙发上时,女主人又问道:“您想来点咖啡吗?”“不了,谢谢。”我半饥半渴、踉踉跄跄地回到家。但我很高兴,我没有做出什么不礼貌的事。

上文虽然有些夸张,但大都能在生活中找到影子。前文可以归纳为如何吐露不满,本段话可归结为如何恰当表达我们的欲求。很多时候我们接受的教育是耻于表达需求,不要麻烦他人,结果落得身心受损。但有时候,恰如其分表达出自己的需要,坦然接受他人的好意,让别人觉得自己有价值,会让人际交往更加融洽。

然而,特别的客套也并不是在中国到处都会碰到。举个例子来说,越是关系亲密的人,越不讲究形式,因而也可以“不客套地”与之进行交往。同时,那些在公共汽车站或在火车站不怎么修边幅的乘客所表现出的交往方式,几乎让人看不到客套行为的痕迹——至少按照德国的观念来说,这使那些想在中国寻找尽人皆知的客套行为的旅行者惊愕不已。这里有两个背景,一方面,客套在中国是一种现象,其首先按照正式的关系确定其行为(特别是在主人与客人之间)。如果我与某人没有任何关系,那我也没必要自我谦卑以及恭维对方。另一方面,是在公共领域面对汹涌人潮所带来的巨大人口压力,特别是在公共交通方面,尽管中国已实现现代化,但仍处在瓶颈阶段,而这也导致了不文明行为的发生。

这个场景足应引起我们的深思。我们的客套仅仅局限于一般意义上泛泛而论的朋友,最亲近的朋友,我们不会与之客套;最遥远的陌生人,我们同样不会与之客套。最远与最近的殊途同归,亲密的知己好理解,而对待与己无关的陌生人,自然不须考虑彼此感受—— 这也许是我们的客套无法上升到“文明”与“价值观”高度,只是一种让人猎奇的礼仪之原因。

谈面子

人们可以将“面子”确切地分为两种不同的形式:中文里称为“脸”的,是为了维护道德与社会和谐。人们应该避免在任何情况下丢脸,因为那样就会导致出洋相并会公开感到羞愧。与此相反,被称为“面子”的,确定了一个人的社会荣誉及威信:人们可以挣足它(就像社会信贷),但也可能会失去它。

讲面子的基本思想给中国人的社会交往带来一个中心问题:人们怎样看待我以及我应该怎样表现?中国人追求维护社会和谐的独特倾向构建起这种好面子的特殊文化背景。纠纷理应可以避免,在无法统一时,人们长时间且客气地与他人交谈,直到找到一个各方都可以接受的办法,而且参与者谁也不必有明显损失。明恩溥将这种面子与戏剧进行比较:所有人都知道,那不过是一场戏剧,但其外在形式还是必须要有所顾及;此外,人们在观看戏剧时应该尽可能不看舞台背景后面,否则,那将不仅会破坏想象,而且会使人对戏剧失去兴趣。

即使人与人之间充满敌意,大多也会在表面上相安无事。人们经常在陷于窘迫的情况下微笑处之:情况越是糟糕,越需要通过笑声来予以缓解。这就是众所周知的“讳莫如深”,在任何生活情景下的中国式微笑。另一方面,为顾全面子,他们对自己的明显错误也不会改正。

面子作为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却一直以来很难有一个恰如其分的解释,西方语境下的“自尊”“自强”等,很难等同于传统中国人和现代中国人对面子形形色色的看法。上文将中国人的面子等同于彼此心照不宣的戏剧化表演,引人深思,不由让人想起了孔子提到的: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所谓“同而不和”,指人们习惯于迎合别人的心理、附和别人的言论,但在内心深处却并不抱有一种和谐友善的态度。如何兼顾“和”与“同”,是值得一生学习的学问。

然而,在中国不仅要保全自己的面子而且也得“给别人面子”——单单如此还不怎么令人信服。比如说在别人遭遇尴尬时尽量帮助他顾全面子。如果不能如此处理,则自己也会颜面扫地。“给面子”也创造出这样一种情境,给别人提供一种可以展示及塑造自身理想或他人预期形象的可能性。隐含其间的更多是一种社会能力,这也展现了中国人的领袖品格。

尽管竭尽全力去保全面子与给足面子,但这也完全可能是一种批评,只是这种批评大多难以觉察,好像我们对此已经习以为常。他们经常被掩盖在赞美声中,就像下面的句子:“您工作干得不错,但我希望您能够继续加把劲。”每个中国人都知道这句话表达的是不满,然而批评的话在加上肯定话语之后就不但没有失面子,而且是给足了被批评者面子。

不能让别人失去面子,否则自己面子也挂不住——听上去逻辑很难自洽,却在生活中有着很多事实印证。他人有时莽撞行事,会因面子受到恰如其分的保护;察言观色、辨别语境也是少年踏上社会后的必修课。无论如何,所谓真有面子,那一定要呈现为独立、自尊、自强、自爱、自刚、自立。否则,只是在繁文缛节之中,迎来送往之中,完全戏剧化的人际交往之中,彼此又有多少真正的面子呢?

猜你喜欢
面子
面子是什么
闲话面子
面子与尊严
解决“面子”问题 “膜”力致胜法宝
某贪官的面子
你们这样搓狗,狗不要面子吗!放着我来!
《做错题》《给足面子》
《做错题》《给足面子》
当你
战略的里子与面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