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乐之道

2016-12-21 21:59杨燕迪
小演奏家 2016年12期
关键词:乐迷马蒂斯交响曲

杨燕迪

音乐,主要是供人聆听的,虽然读乐、奏乐乃至思乐也在常理之中。听乐尽管最普通,但每个人的听法却很不一样。有句洋话称:“一千个人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此话用到音乐上就意味着一千个人听音乐,但为什么听、怎样听以及听到了什么几乎人人各异。

也许现在最常见的是漫不经心地听乐。有高论说,尽管进入现代社会后,人们通过广播和唱片录音接触音乐的机会有增无减,但把音乐当做陪衬和佐料的危险也随之上升。且不论现在酒店、商场里的空气中总是飘荡着不痛不痒的所谓“背景音乐”,看看我们自己,有谁敢宣誓从没在喇叭里放着轻盈音乐声的同时,却在读书、闲聊、做家务的?每当这种时候,如果要问听到了什么,讲老实话,应该什么也没听到,只是感到一种惬意的声浪像一层暖洋洋的丝绒毯裹在自己周围,仅此而已。

记得大画家马蒂斯也曾信誓旦旦地宣称,他心目中的艺术就应该像把安乐椅,让人们在忙碌和紧张之余,躺在上面得到松弛与休憩。不过,我相信大多数艺术家以及爱好者都会情不自禁地反驳马蒂斯的说法,毕竟那只是他自己偏激的一孔之见,虽然从某种角度概括了他个人的艺术追求,但并非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定律。不过,艺术和音乐确有让人安适的功能,也无须闭起眼睛硬生生一概否认。现在有门渐趋红火的学科“音乐治疗学”,想必就是将音乐能给人以安适这种特点作为主攻的方向。可见,把音乐当做生活的背景和装饰,虽有不尊重音乐之嫌,但仍不失为听乐的一种方式。

和一般人把音乐当做点缀不同,对专业人士与热切的乐迷而言,听乐是件要事,得认真对待。圈内人都接受过系统的“听乐训练”,从最初级的音高分辨、节奏模仿到后来的和声听辨、作品分析和音乐欣赏,大体都是想让耳朵敏锐起来,让耳朵成为一件真正的审美器官。乐迷们不需要诸如此类对耳朵的各种体操式的磨炼,但通过接触大量的实际作品音响,他们的耳朵其实已经受到了熏陶,虽说可能讲不出多少技术性的道理。

不论出于职业需要,还是本能爱好,对专业音乐人和业余乐迷而言,听乐都是必不可少的精神充电和心理给养。他们愿意费精力、花时间,不吝钱财,专门前去欣赏音乐会和歌剧演出,或买下自己喜欢的唱片,安坐家中,屏息凝神,专注聆听。此时的听不单是听,因为通过听会引发思想、情愫和感应,如入佳境,不免兴奋异常,乃至神魂颠倒。乐史中常有记载,仅一次听乐的经验便彻底改变了一个音乐家的艺术和生活道路。如二十五岁时的柏辽兹第一次在巴黎听到贝多芬的第三和第五交响曲,如梦方醒,大彻大悟,这对他日后转向交响曲写作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由于各人背景不同、性格相异,听乐的经验和方式也会千差万别。

乐迷们用不着为这些不同的听乐方式烦心,他们更多的是根据自己的性情和爱好做出自己的听乐选择。听歌剧,还是听交响曲?喜欢马勒,还是喜欢肖邦?这不仅取决于口味,有时还要看心境。不过,知道一点音乐人的听乐习性,也许对乐迷听乐不无帮助。其实,没准乐迷的听乐方式才是最本真的听乐,因为只有成为真正的乐迷,才会全身心地融入到音乐中去。在这种时候,所有所谓的技巧、风格、背景、路数等等都被化解成心声的吐露,从而达到一种无以言传、物我两忘的境地。乐迷和音乐家此时彼此不再有任何区别,他们合二为一,共同领受着音乐的福音。

猜你喜欢
乐迷马蒂斯交响曲
与马蒂斯共用色彩
和马蒂斯一起去看海
特朗普:马蒂斯“有可能”离职
厨房交响曲
色彩交响曲
找找看
晚霞剑影交响曲
人生交响曲
完美摇滚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