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全国新课标Ⅰ卷文综地理试题评析

2016-12-21 00:41陈海龙
考试周刊 2016年95期
关键词:答题试题考查

陈海龙

摘 要: 2016是福建回归全国卷的第一年。本文以新课标Ⅰ卷试题为出发点,分析试题考点、能力要求及考生易误之处等,为师生复习备考提供理论依据,提高学生地理学科素养。

关键词: 福建地理 地理试题 备考策略

2005年起,福建省开始高考全科自主命题,2016年是福建省回归全国卷的第一年,且采用难度相对较大的新课标Ⅰ卷,应考过程中众多考生出现较多困惑,不适应全国卷的考试题型、方向等问题,出现学科能力素养的较大落差。本文对此加以总结,以服务福建广大师生。

1.试题总览

本卷试题注重对地理学科素养、学科能力和基本原理的考查。总体难度适中,题目成熟平稳,体现“信息切入、能力考查”的命题要求,利于学生快速适应,发挥应有水平。

1.1考试内容。

(1)人文地理与区域分析占主导。人文试题多从我国现阶段社会、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发展成就中选取素材,培养爱国主义情感,体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如兰斯塔德城市空间规划引导学生思考人与自然和谐城市的建设;区域地理重在考查学生分析区域特征和区域联系的能力,运用地理原理研究区域地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前沿信息和陌生知识的大量运用。出现贝壳堤、磷累积量等新知识和摄影天气条件等,学生需要通过先行理解,与原有知识重组,建构新知识体系,然后运用新知识体系分析和解决问题,综合性与灵活性较强,难度大,区分度高。如第11题,学生需要找出影响磷累积量的因素,分析四川西部山地自然环境的垂直变化,结合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做出正确的判断[1]。

1.2能力要求。

较强的思维综合性、逻辑性,多维知识重组能力。

地理事物具有空间分布、组合与联系等特点,主要体现在时空维度的发展变化。如围绕陶瓷产业的发展变化,在空间上由景德镇到佛山之间往返,时间上由明清时期到21世纪初期的跨越。综合题自然与人文、国内与国外交互考查,如俄罗斯堪察加半岛的设问,需要多维度联系已有知识,再结合材料有机重组,难度大,要求高。

1.3试题结构。

(1)问题层次明显,环环相扣。本卷探究性问题层次明显,环环相扣,除第37题外,其他题目均围绕同一主题递进式设问,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探讨和论证问题”的地理学科能力。如围绕茉莉花茶生产,考查茉莉花茶生产的区位条件、工业集聚及对其他区域发展的借鉴意义等。

(2)开放性试题,凸显学生个体差异。开放性试题已经成为必考题型。与往年相比36题第4小题设计了选择性问题。要求考生运用某一类知识作答,给考生留有多角度思考和答题的空间,给考生表达个人意见、看法的机会,反映其态度和价值取向。这类试题使得教育“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不再表面化、形式化。

(3)取消地理计算题,弱化地球运动知识。试卷中未出现地理计算题,如等值线、时差等方面的计算。近年来,地球运动的相关知识被弱化,转为基本原理的理解与运用,避免了部分学生的理科弱势,有利于文科素养的发挥。

2.错因总结

2.1知识储备欠缺。

地理学科理性思维较强,学生知识散乱,基础薄弱,题目看不懂,理解有误等直接导致答题失败。如佛山陶瓷产业转移的原因是当地产业结构调整,学生不能联系教材产业转移的相关因素就可能误答错选。

2.2材料解读不彻底。

主要体现在材料中心词、关键词、因素比较等方面。例如第7~9题需贝壳堤需要死亡的贝类生物大量且长时间在同一地方沉积;多个贝壳堤反映河流入海口位置多次变动,沉积量较大。第36题茉莉生长要求“喜高温,搞寒性差”“根系发达”“生长旺季要求水分充足,土壤不能过湿”等关键。

2.3体系建构不完善,要点漏答。

学生碰到问题,提笔就写,欠缺条理性,往往造成方向错误和要点不完整,以偏概全等情况。如比较简单的第36题的气候条件,主要失误出现在未比较,气象条件包含的热量、温差、光照、降水、风、气象灾害等没有完整的体系。

2.4多维联系不足。

地理考试要结合材料、教材、图表、时空维度的转化,甚至跨学科知识的运用。如堪察加半岛上大型植食性和肉食性野生动物数量较少的原因需要结合高纬度低热量的现状,生物少;地形垂直差异大,可生存空间小;生存条件恶劣,严寒需要更多的食物热量等因素。第(3)小题拍摄选址除了要求能拍到外,还要求有部分摄影常识如隐蔽的拍摄位置、天气条件等。

3.备考策略

3.1回归教材,夯实基础。

教材是高考命题的发源地,高考命题“取材于课本,但又不拘泥于课本”。万变不离其宗,因此必须让学生回归课本,落实双基,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加强地理规律与区位原理的归纳和总结,例如地理基本规律和常用区位理论等[2]。

3.2加强区域定位,分析材料背景知识。

“无图不成题”,图像考查是地理高考题的主要特征,要强调学生学会运用经纬度、海陆轮廓、地形、河流分布及政区边界等方法进行区域定位。并联系教材,分析出该区域的背景知识,然后加以运用发挥,才能在考试中得心应手。

3.3强化审题能力的训练。

获取和解读信息是答好题的前提。引导学生善于在文字材料、题干、设问、图例等信息中寻找关键字词,并解读其含义。审问题时要注意判断、归纳、比较、描述、说明、分析和评价等在答题要求上的异同和侧重点,注意限定的答题方向。审图时要能从图的类型、图名、图例、区域位置、图中事物及相互关系等方面获取有效信息,应多用新材料、非典型材料克服考生定势思维,提高审题能力。

3.4总结答题技巧,提高解题效率。

基础知识的掌握是解答试题的基础与关键,而答题的技巧、方法则会提高做题的效率。在考试过程中,地理原理的考查都是通过试题的形式来展示的,学生在不断的训练、总结中得出答题规律,常用描述语言等,就加以记忆,灵活运用,特别注意解题规范的训练,避免学生明明知道答题方向或要点,却因为表述问题而大量丢分,考试将变得得心应手。

参考文献:

[1]韩晓慧.关于2016年高考地理试题与全国接轨的探讨[J].华夏地理,2016(2).

[2]田佩淮.构建答题思维模板——2016年高考地理备考策略[J].高校招生,2015(12).

猜你喜欢
答题试题考查
邀你来答题
邀你来答题
邀你来答题
2021年高考数学模拟试题(四)
创新视角下高考中关于统计的考查
创新视角下高考中关于统计的考查
邀你来答题
2019年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五)
《陈涉世家》初三复习试题
2019届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