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精神病患者》看希区柯克的悬念构成

2016-12-21 08:19万霁萱
青春岁月 2016年20期
关键词:希区柯克

【摘要】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探讨《精神病患者》电影以希区柯克的技巧性极高的蒙太奇剪辑手段游操纵着观众的观影心情。笔者通过剧情设置因素、艺术技巧因素、角色设置因素等多角度对希区柯克进行分析,来促进未来悬疑电影的发展。

【关键词】精神病患者;希区柯克;悬念构成

《精神病患者》是希区柯克在1960年执导的一部心理学悬念电影,后人称该片与《后窗》、《西北偏北》是希区柯克纯正一时的三部电影杰作。在这部具有分水岭作用的作品中,希区柯克抛弃了自己以往电影的套路,真正巧妙地做到了通过视觉感染、场面调度、节奏变化、灯光及音响手法的综合应用酝酿的气氛去刺激观众。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精神病患者》影片的主人公-希区柯克为研究对象。

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2)观摩法;

(3)逻辑分析法。

二、讨论与分析

1、剧情设置因素

(1)玛丽安被杀前

《精神病患者》作为一部悬念电影,首先需要的就是一个能够吸引观众注意力的故事悬念。希区柯克曾公开表态自己倾向用影像来交代地点。不过他认为在影片开头交代用字幕点名下午2时43分这个时间是很有必要的,因为这可以强调女主角玛丽安和男友山姆士牺牲掉午餐时间来幽会的。这从一开始就为这整部电影的情节埋下伏笔——玛丽安是个不循规蹈矩的女人,她去幽会还是跟一个有妇之夫,也会因这一段幽会牵扯出“钱”的问题。

后来玛丽安携款潜逃,一路忐忑一路慌张,在这一段的表述上导演让所有事物都简化,把玛丽安放在观众的聚焦点上,查阅到很多学者详细解剖了玛丽安收拾行李的那一段,为了巧妙的强调那4万美元,导演主抓细节,简洁明快的表现情感。之后安排了突然遇见老板、警察跟踪、玛丽安换车,都是为了把观众的注意力吸引到玛丽安能都成功逃跑这件事上。但是在玛丽安换完车的那段时间里我们能听到其他人的对话,镜头却始终对准玛丽安,在这里利用声画的对位关系节约了画面又避免观众分散注意力。镜头处理细腻,景别变化彰显诺曼和玛丽安的关系——由中景过渡到近景再到特写,显示两人谈话越来越深入,也代表诺曼对玛丽安越来越感兴趣。

(2)玛丽安被杀

“浴室谋杀”这段镜头切换的很快,从“母亲”的影子慢慢逼近到玛丽安被杀害只有1分40秒,却用了44个镜头,刀子本来没有接触女演员的身体,导演让我们看到的大多是演员头部、手、腹部、刀子的特写,然后把这些孤立的特写快速组接起来,在这里蒙太奇的作用是产生时间或速度的错觉。

(3)调查过程

调查过程中的第一位涉及人物是私家侦探亚博,在他一路追寻到旅馆的时候观众或许真的觉得答案会出来,凶手就此水落石出,但导演的安排则是让他死去,他的死加强了恐怖气氛,让整个事情更云山雾绕。

这其中还有一段是侦探和诺曼的对话,诺曼很明显的局促不安,而侦探咄咄逼人,一切都那么势在必行,导演却在真相即将出现时安排侦探死去,而侦探死的过程也及其惊恐,摄像机改变了原本沿着楼梯平行拍摄的角度,改换成垂直向下的俯拍,俯拍给人的感觉一向是压抑的、不轻松的,这里出现俯拍,既很巧妙的不让观众看“母亲”的脸,又做到了很好的气氛渲染,角度的改变使画面组接的感觉不和谐,也正是这种不和谐促使观众再一次陷入惊恐的感觉中。

(4)最后的分析

莱拉进入的那个地下室的同时,山姆和诺曼的谈话也进入了不可开交的时候,增加了剧情紧张程度,当诺曼进入地下室的时候全篇高潮到来。在这一段里,我们看见了母亲卧室、诺曼卧室、地下室,意味着所有最隐秘的地方都见光了,也就是真相揭开了。作为一部悬念电影,要做到时时刻刻吸引观众的注意力,紧靠层出不穷的悬念链是无法完成,还需要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剧情将悬念链串联起来。

2、艺术技巧因素

说起《精神病患者》这部电影,就不得不提其最有名的段落:“浴室杀人”,这场戏从玛丽安在卧室算钱开始到诺曼的母亲跑回自己的房间,一共四分钟。从诺曼的母亲出现的那个镜头算起,单单1分40秒却用44个镜头,平均每个镜头一秒钟甚至几帧。如此快节奏的镜头切换令观众目不暇接,加之小提琴尖锐的配乐,极易营造出一种紧张的气氛,期间伴随着玛丽安凄厉的尖叫,恐怖之感油然而生,让观众不寒而栗。这一段行云流水的蒙太奇剪辑,达到了让观众产生了双重错觉的效果。

首先,浴室杀人的恐怖气氛是因杀人而产生的,杀人场景中很少出现中景及其以上的大景别镜头,多数是演员的脸部,手或是刀子的近景以及特写镜头,事实上刀子并没有触碰到演员的身体,呈现在观众面前的是女主人公痛苦扭曲的脸等镜头,而导演将这些孤立的近景和特写镜头快速组接起来,飞快的镜头切换让人产生一种紧张感,而最终产生的效果就是让观众深信刀子刺到了女主人公的身体,营造了不可思议的恐怖气氛。

此外本片的构图也是值得研究的,例如在影片中贝茨家的独栋小屋等是经过精心挑选的。首先,贝茨家的小屋与汽车旅馆成一定的角度,使观众和主人公在旅店的房间里向窗外一望就可以看到贝茨家的下午。横着的旅店和竖着的贝茨家小屋构成了这部影片的主要构图,一方面避免了构图单调,另一方面又形成了这样一种效果,当玛丽安从房间里向外望出去的时候总能看到夜色中贝茨家的小屋,从而使这栋小屋成为了压在观众心头的一个阴影。

不论是希区柯克巧妙精湛的蒙太奇组接还是画面构图等艺术形式的展现,都为此部电影添砖加瓦,为其打下坚实的基础才能毫无破绽的把悬念表露的淋漓尽致。如此巧妙的艺术技巧也是希区柯克式悬念最抢眼也最基础的构成因素。

3、角色设置因素

“影片中的主要人物玛丽安出场时只穿着胸罩和睡裙,而男友山姆却只有上身赤裸,下半身整齐地穿着裤子,因此这部影片的开头只能让一半观众开心。”特吕弗曾经这样说,他的意思是这样的镜头设计显然是为了满足男性观众的欲望和需要,这似乎真实地反映了美国电影长期以来的一个现实,这个社会是一个由男性主导消费的一个社会。女性主义影评家巴巴拉克里德也曾经发表言论认为恐怖片再现的是男性面对被弃者(阴性化的产物),跟它抵抗,并逐出被弃者。

角色作为影片的直接表达,是观众了解电影与导演最直观的方式,因而设置怎样的人物角色也反映出导演本身的意识与态度。在《精神病患者》中,希区柯克采用极端的方式为观众呈现出于现实极其相反的异类,刺激着观众的道德伦理与思想设置议程,这样最简单的便将一种抗拒感由角色带给观众,这种抗拒感的背后就是希区柯克式的悬念所在,角色就是悬念本身,他们演绎着悬念,与悬念共生,唯有此种异类特质才是希奇科克的悬念代表,也才是希区柯克在众多悬疑电影中特立独行与独树一帜的标志。

三、结论

一部优秀的悬念影片,应该是让观众从始至终都紧绷着神经不敢松懈,应该由一个又一个悬念以及线索构成一个完整地悬念网,让观众毫无头绪只得听电影娓娓道来,在感受到恐怖和紧张的同时又有酣畅淋漓的畅快感。而这正是希区柯克悬念电影的最大代表特性。

作为世界电影史上最富盛名的悬念电影,《精神病患者》吊足了观众的胃口,剧情的设置连贯而缜密,而此剧情因素正是希区柯克式悬念最显著、最具代表的构成因素。

【参考文献】

[1] 郝  建. 影视类型学[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182.

[2] 华莱士·马丁. 当代叙事学[M].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1,158.

[3] 章柏青. 电影观众学[M]. 中国电影出版社, 1998,22.

[4] 诺埃尔·卡罗尔. 论叙事的联系——超越美学[M]. 商务印书馆, 2006,144.

[5] 徐  岱. 小说叙事学[M].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2,339.

【作者简介】

万霁萱(1992—),女,河北廊坊人,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新闻学。

猜你喜欢
希区柯克
“高级”的快乐
“高级”的快乐
什么是“高级”的快乐
“高级”的快乐
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的灰色人生(二)
希区柯克,以吓唬世界为乐
艾米丽的呼噜
人生如同过客
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和他的电影
美国戏说希区柯克惹恼英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