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力创新 增强发展动能

2016-12-22 21:26缪瑞林
唯实 2016年12期
关键词:发展

缪瑞林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是党中央立足全局、面向全球、带动整体的国家战略,顺应了我国经济新常态下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和动力转换的新形势,顺应了国际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大趋势,完全契合我国发展的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标志着我们党已经把创新提高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标志着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思路重大的调整转变。我理解,至少有四层涵义:一是在发展基点上,必须突出创新的引领和基础作用,加快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着力打通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通道,实现“双中高”发展;二是在发展动力上,必须加快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通过提升自主创新能力,通过“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打造发展新引擎,创造一个新的更长的增长周期;三是在发展路径上,必须加快从规模扩张的外延式增长转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的内涵式增长,积极培育高端要素、高端产业,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四是在发展模式上,必须加快从依靠后发优势的追赶型发展转向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着力培育和塑造先发优势,着力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可以说,新时期创新发展的地位越来越重,创新的要求越来越高,对我们牢固树立并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南京有良好的基础和条件。作为全国科教名城,目前,全市驻地普通高校53所,独立科研机构136家,科教资源仅次于北京、上海;拥有在校大学生80万人,在校研究生10万人,万人在校大学生数量居全国第一,万人研究生数量居全国第二,大学以上学历比重达26.1%,仅次于北京;拥有在宁两院院士83人,居全国第三。围绕这些科教人才资源的比较优势,近年来,南京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市,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但总的来看,在推动创新发展的深度、广度和力度上,还有一定的差距。比如,创新驱动的理念虽然已基本确立,但全面创新的格局尚未形成;科技综合实力虽迈上了新的台阶,但科教人才比较优势与现实生产力之间的通道还没有完全打通;科技体制改革虽然已取得了初步成果,但适应创新驱动发展要求的制度环境和政策法律体系还不够完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虽已全面铺开,载体建设也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新需求还有待充分挖掘;等等。因此,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南京将按照“聚力创新、聚焦富民”、“贯彻新理念、推动新发展”要求,坚持把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突出位置,把发展的基点放在创新上,进一步完善区域创新体系,加快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着力培育发展创新型经济,努力把科教人才优势转化为现实发展优势,建设国内一流、有国际影响力的国家创新型城市。

提升认识站位,形成创新发展的新理念

发展理念是发展行动的先导,管全局,管根本,管方向,管长远,是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体现。无论是抓好当前的各项工作,还是推动“十三五”发展,首要任务就是要深刻领会中央和省委对创新发展的系列论述,把创新发展理念与南京实际相结合,自觉用新的理念来审视我们的发展思路、发展战略和发展路径,用新的理念来找准我们的工作目标、工作手段和工作方式,着力推进发展理念、体制机制等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大创新,做到让创新贯穿全市一切工作,成为南京最鲜明的时代特征,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追求和共同行动。切实增强创新发展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解放思想才能推进发展,善于创新才能走出新路。深入了解创新发展的时代背景和重大意义,深刻把握创新发展的核心要义和内涵外延,努力学习创新发展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解放思想,提高认识,自觉把创新作为贯穿各项工作的活的灵魂,勇于创新、善于创新,主动创新、大胆创新,以创新打开发展新局面,以创新开辟发展新境界,以创新塑造发展新优势。把创新摆到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坚持把创新发展作为建设“强富美高”新南京的根本理念,作为“一个高水平建成、六个显著”奋斗目标的首要路径,以强化科技同经济对接、创新成果同产业对接、创新项目同现实生产力对接、研发人员创新劳动同其利益收入对接“四个对接”为重点,以发展创新型经济为导向,以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为目标,以深化科技与经济体制改革为支撑,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骨干企业,推动南京在创新驱动发展上走在全省、全国前列。加快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我们过去讲创新,更多的是讲科技创新。现在,创新内涵已经发生深刻变化,必须加快转变思想、凝聚共识、重塑理念,把创新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切工作,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加快营造创新生态、培育创新文化、完善创新机制,努力形成全面创新的新格局。

转换增长动力,激发创新发展的新动能

在新发展理念中,创新发展重在解决发展动力问题。当前,我国经济已进入到以增速调整、结构优化、动力转换为突出特征的新常态,经济发展动力正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能不能冲出转型的关口、实现发展的凤凰涅槃,能不能在新一轮竞争中占据先机、赢得优势,根本上取决于发展动力转换的速度,取决于创新这个驱动发展的新引擎能不能成为主动力。在这一阶段,南京将牢牢把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进一步发挥创新对拉动发展的乘数效应,挖掘增长潜力,培育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尽快把经济增长转入创新驱动、内生增长轨道,努力实现更高质量和效益的发展。以创新培育发展新动能。如果说过去的发展是在做加法,那么现在的创新发展就是要做乘法。创新的着力点是增量的扩张,包括新要素的培育、新产业的扶持、新模式的创造和新市场的开辟等。就是通过创新发展,推动各类要素实现高效配置,产生裂变效应。南京将深入开展创业南京行动,进一步优化人力资本、技术、管理要素配置,努力实现新旧增长动力的平稳接续。以创新优化消费结构。经济新常态下,模仿型排浪式消费阶段基本结束,个性化、多样化的消费已渐成主流。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必须进一步创新消费政策、释放消费潜力,着力引导消费朝着智能、绿色、健康、安全方向转变,使消费在推动经济发展中发挥基础作用。从南京来看,需要在巩固传统消费的同时,提供更多令人心动的有效供给和让人心安的优质产品,把消费热点转移到信息、文化、会展、旅游、体育、健康、养老等新兴消费热点上来,把消费模式从购买消费转移到服务消费和体验消费上来,推动消费结构升级,切实形成新的增长动力。以创新优化投资结构。新常态下,创新驱动与扩大投资并不矛盾,关键要通过创新来优化投资结构、改革投资方式、提高投资效率,从而不断扩大有效投资。进一步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创新融资方式,推广PPP等投资模式,打通投融资渠道,释放社会资本潜力,扩大投资规模。同时,进一步优化投向,扩大在科技创新、产业转型升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投资,减少重复投资、低效投资。以创新优化出口结构。创新也是推动开放型经济转型升级、增加出口产品竞争力的重要法宝。当前,只有通过创新,加快培育以技术、标准、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对外经济新优势,变“大进大出”为“优进优出”,才能形成新的出口空间。通过提高技术含量、完善产业链条、打造品牌优势等手段,在国际分工中抢占有利位置,切实提升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同时,深入开展贸易模式创新,加快发展外贸综合服务平台和跨境电子商务等新手段,构筑出口新优势。

加快转型升级,打造创新发展的新产业

创新的成效关键要落实到形成更具竞争力的产业优势上,落实到培育新的产业体系上。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南京将着眼调高调优、增强核心竞争力,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攻方向,以建设国际软件名城、中国“互联网+”名城、中国智能制造名城、中国现代服务业名城为抓手,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推动南京产业发展水平向中高端迈进。推动先进制造业规模发展。坚持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品牌化的方向,按照“有限目标、重点突破”原则,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加快落实“中国制造2025南京实施方案”,聚焦最有条件、最具优势领域,进一步突出重点、做大规模、形成特色,提升先进制造业整体发展水平,促进产业发展由“跟随者”向“并行者”、“领跑者”转变。认真办好“未来网络峰会”和“世界智能制造大会”,搭建国际产业创新与交流合作平台。前瞻布局物联网、机器人技术、3D打印等核心智能制造技术,加强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努力打造新兴产业策源地。推动现代服务业提升发展。大力发展金融、总部经济、健康服务等现代服务业,以及工业设计、电子商务、现代物流、检验检测认证、科技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便利化、精细化、品质化提升,加快打造区域金融服务中心、商贸物流中心、文创旅游中心、健康医疗中心,努力培育更多的服务型经济增长点。推动现代农业特色发展。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根本途径。坚持把现代农业园区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载体,进一步加强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装备推广应用,提升农业科技和信息化水平,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大力发展优势特色农业、高效设施农业和优质生物农业,积极培育壮大一批竞争力、带动力强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促进农业与生态、旅游、文化等融合发展。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发展。深入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任务,淘汰过剩产能、落后产能和低端产能。大力实施传统优势产业提质增效工程,推动石化、汽车、冶金、服装、建材等传统产业,加快向技术含量高、产品附加值高的中高端环节发展。全面落实老工业区搬迁改造政策,稳步推进工业布局调整,大力培育新经济、发展新产业,努力实现新旧动能有序转换。

汇聚资源要素,构建创新发展的新格局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加速孕育兴起,新技术替代旧技术、智能型技术替代劳动密集型技术趋势明显。在这种大背景下,科技创新已经成为推动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变革的强大引领,谁牵住了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谁走好了科技创新这步“先手棋”,谁就能抢占先机、赢得优势。从南京来看,围绕发展创新型经济,还需进一步深化、强化和推动。突出创新企业的主体作用。企业直接面向市场,处在创新“第一线”,创新的需求敏感、愿望强烈,是科技创新的主体力量。进一步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深入实施大企业培育计划、“专精特新”工程以及科技企业“小升高”、“小升规”计划,加快引进一批高技术骨干企业、成长型企业,努力形成“大企业顶天立地、小企业铺天盖地”的发展格局。促进在宁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的对接,推动跨领域跨行业协同创新,突破一批重大关键技术,落实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把创新成果变成实实在在的产业活动。突出创新园区的核心作用。更大力度抓好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以南京高新区、江宁高新园、新港高新园“一区两园”为重点,在制度先行先试、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打造创新型企业集群等方面出台一批突破性举措,形成创新驱动发展引领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验区、区域创新一体化先行区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经济发展高地,全力争当全省示范区建设排头兵。突出创新人才的关键作用。一个城市的自主创新能力取决于它集聚、配置和激活创新要素的水平。尤其是进入创新驱动阶段,人才、知识、技术、管理等要素越来越重要。因此,必须转变观念,以开放的思路、市场的办法集聚和配置创新要素,抢占创新发展的先机。特别是人才作为创新第一资源,是创新发展的根基,必须坚持把人才引进和培育放在更加优先的位置,实施积极的创新人才政策和“创业南京”英才计划,充分用好评价激励指挥棒,大力破除人才流动体制机制障碍,加快建设科技顶尖专家、创新型企业家、高层次创业人才和青年大学生等人才队伍,努力集聚一批站在行业科技前沿、具有国际视野和能力的领军人才,让更多的“千里马”在南京创新创业,为企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突出制度创新的推动作用。以推进国家科技体制改革试点城市建设为抓手,大力抓好科技体制改革,加快构建有利于出创新成果、有利于创新成果产业化的创新生态环境,推动形成可持续创新的新格局。大力实施开放创新、协同创新、融合创新,更加主动地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吸纳全球创新资源,推动融入全球产业链、价值链向融入全球创新链转型提升。

加速空间拓展,培育创新发展的新板块

创新发展离不开空间的支撑。坚持创新发展,一定要统筹好发展动力和发展空间的关系,用发展新空间培育发展新动力,用发展新动力开拓发展新空间。“十三五”时期,南京将重点拓展好四大类空间:一是区域发展新空间。紧紧围绕“三区一平台”定位,全面推进江北新区开发建设,加快把江北新区打造成南京创新发展新龙头的步伐。通过旧城改造释放鼓楼滨江、雨花两桥等板块,以及通过整体开发或者功能置换打造南部新城、河西南部、江心洲生态科技岛等片区。加快轨道交通、干线公路等一批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江宁、溧水、高淳等片区的区位条件,缩短郊区与主城的时空距离,不断改善郊区的发展条件。二是基础设施建设新空间。在新城新区建设、轨道交通建设、过江通道建设、城市路网体系完善、换乘枢纽建设、水利工程建设、地下管网建设、海绵城市建设、智慧城市建设等方面持续加大力度,加快推进一批城市重大基础设施项目,进一步完善城市发展“骨架”,提升城市的综合承载能力。三是枢纽经济发展新空间。抢抓长江深水航道初通和江海联运港区建设的机遇,进一步发挥好南京江海港、空港、高铁港三港俱全的综合交通枢纽优势,加快三大枢纽经济区建设,加速打造快捷完善的集疏运体系,大力发展港口经济、临空经济、高铁经济,加快培育商务商贸、总部经济、航运物流、航空装备制造等临空临港型产业,努力打造区域竞争新优势。四是网络经济新空间。大力推进“互联网+”经济发展模式,加快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积极培育本土互联网领军企业,推动更多的传统企业向互联网企业转型,鼓励更多的有条件企业发展互联网业务,释放出网络经济的巨大潜力,不断增创南京经济发展新优势。

抓好平台建设,激发创新发展的新活力

创新发展是贯穿经济社会发展方方面面的发展理念,必须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让每个有创新意愿的人都有机会和空间,让一切创新的源泉充分涌流。近年来,南京通过推进创新创业,在政策支持、载体建设、人才引进等方面迈出了新步伐,初步打造了“创新创业在南京”品牌。“十三五”时期,南京将在这方面加力添劲,真正让创新创业成为风尚,把“草根原创”迸发出的新元素、新模式汇聚成驱动经济发展的新动力。进一步做强技术创新平台。坚持把创新驱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到产业技术进步上,加强前瞻性、关键性和共性技术攻关和产业化,加快建设先进激光、未来网络两个省新兴产业创新中心,全力推进25家企业重点实验室建设,积极抢占事关长远和全局的科技战略制高点,促进应用技术创新向核心技术、前沿技术创新转变,跟随、模仿创新向源头引领式创新跃升,推动科技创新从量变走向质变。紧紧抓住国际创新资源转移的新动向、新趋势,大力实施高端外资研发机构集聚计划,积极引进一批研究机构、研发中心和技术中心。进一步抓好创业空间建设。重点是进一步发挥好科创特别社区、大学科技园、新型创业空间等载体集聚效应,鼓励和引导更多的在宁企业、社会资本参与众创空间建设,打造创业园、创业社区、创业大街、创新工厂、创客空间等多种形式创业载体,形成以市场为导向,集平台共享、政策集成、服务创新于一体,促进创新创意与市场需求和社会资本有效对接的开放式创业生态系统,推动南京成为国内外知名的创新创业资源集聚之地。进一步浓厚创新文化氛围。重点是厚植创新创业的土壤,大力倡导敢为人先、宽容失败的创业创新文化,营造更加浓烈的讲道德、重诚信、循法治、守契约的社会氛围,使创新创业成为全社会普遍的行动和实践。加大对各类创业人才的支持力度,强化针对青年大学生、大企业高管、科技人员和留学归国人员等创业群体的服务,通过对创新创业人才的支持和对小微企业的支持,真正让创新成为一种价值导向、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时代气息。

强化改革推动,营造创新发展的新环境

创新需要通过改革来实现,改革的本质也是创新。坚持创新发展,就必须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加快形成促进创新发展的体制架构,着力破除制约创新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推动创新要素跟着市场走,跟着需求走,跟着企业走。就南京来说,当前还是要进一步深化改革,以改革促进创新、推动创新、保障创新。打造有利于创新发展的政务环境。瞄准打造长三角地区涉企收费事项最少、标准最低、办事效率最高、程序最简便的城市,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大力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全面实施阳光涉企收费。实施以“建立10张清单、健全5项机制、构建5大体系”为主要内容的简政放权,落实好并联审批实施方案和流程优化办法,大力推进多规合一、多图联审、多评合一,营造助推创新发展的公平竞争环境。打造有利于创新发展的市场环境。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全面深化投融资体制、国有企业、价格机制等改革,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激发市场活力。落实好进一步推动民营经济发展的意见,鼓励支持民营经济自主创新,培育发展一批掌握核心技术、拥有知名品牌的大型骨干民营企业;鼓励民营资本进入基础设施、金融服务、市政工程、公共服务等领域,参与国有企业改制重组。加快落实进一步降低企业成本的“双二十条”意见,帮助企业进一步节本增效。加强对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融资支持,强化为企业服务。打造有利于创新发展的制度环境。进一步完善创新发展的政策、制度体系,用足用好支持创新的36条政策措施。建立集中统一的知识产权执法机制,强化知识产权的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加快建设知识产权强市。强化金融支持创新机制,优化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建立有利于激发市场创新动力活力的制度环境。

唯改革者进,唯创新者强,唯改革创新者胜。南京作为江苏省省会城市、东部地区重要中心城市、长三角特大城市,以及全国科教中心、人才重镇,最大的资源就是创新资源,最大的优势就是创新优势,最大的潜力就是创新潜力。南京市将进一步增强创新发展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真正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让创新贯穿全市一切工作,努力在创新发展上走在全省、全国前列,争当创新发展排头兵!

(作者系南京市人民政府市长)

责任编辑:戴群英

猜你喜欢
发展
印刷术的发展
习近平的可持续发展之“策”
京津冀协同发展
区域发展篇
图说共享发展
图说协调发展
图说创新发展
教师发展
领导的嘱咐
我们究竟来自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