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定竹刻传统技艺研究

2016-12-23 19:33李芃李聪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6年29期
关键词:透雕圆雕传承

李芃 李聪

摘 要 本文阐述了嘉定竹刻的研究现状,包括地理位置、历史沿革和民风民俗,介绍了其传承谱系和代表人物,以及从选材、制作工艺到雕刻技艺,体现出竹刻艺人们的高超技艺,向世人展示了嘉定文化的综合实力。

关键词 传统技艺 圆雕 透雕 留青 传承

中图分类号:J314.5 文献标识码:A

1嘉定竹刻研究现状

1.1地理位置

嘉定古称“疁城”,位于今上海市嘉定区。嘉定区是上海西北部,上世纪50年代起,嘉定被命名为“上海科学卫星城”,其东与宝山、普陀两区接壤,西与江苏省昆山市毗连,南襟吴淞江,与闵行、长宁、青浦三区相望;北依浏河,与江苏省太仓市为邻。嘉定是大海的馈赠。早在五六千年前,由于江海陆地运动,这里已经冲击成陆,至春秋战国时期,先民们就顽强地生息在这块土地上。嘉定地处江海之滨,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历来被称作“鱼米之乡”。南宋嘉定十年十二月(1218)嘉定建县后,经济和文化得到长足发展。到了明清时期,嘉定经济繁荣,文化发达,成为长江三角洲一颗璀璨的明珠,吴文化的重镇。

1.2历史沿革

嘉定秦代属会稽郡娄县,隋唐时属苏州昆山县。南宋嘉定十年(1217)置嘉定县,以年号为名,县署设于练祁市(今嘉定镇)。建县时,春申乡领6个都,临江乡领8个都,安亭乡领6个都,平乐乡领4个都,醋塘乡领3个都,共27个都。都领区(区分正副扇及中上下),区领图,图领圩。淳祐年间,春申乡易名守信,临江乡易名依仁,安亭乡易名服礼,平乐乡易名循义,醋塘乡易名乐智。元贞二年(1296)升为州治,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复改为县。明弘治十年(1497)县西北境分隶太仓州,尚领24个都668个图。1645年(南明弘光元年,清朝顺治二年)清军攻破嘉定后,清军将领李成栋三次下令对城中平民进行大屠杀,死亡者至少达二万余人,史称“嘉定三屠”。清雍正二年(1724),析东境置宝山县。尚领15个都349个图。康熙十年(1671),知县赵昕赈灾,四乡分设粥厂。嘉庆十一年(1806),知县吴桓增设赈灾粥厂至31处。遂后,以厂代乡,管理地方行政事务。光绪末年(1908),全县分1区33厂。宣统元年(1909),为举办地方自治,厂改称乡,吴行厂改名吴巷乡。民国26年(1937)8月13日,日军在上海挑起侵略战争,中国军队奋起抵抗,“八一三”战争爆发。1958年由江苏省划归上海市,1992年撤县设区。

1.3民风民俗

嘉定文化底蕴丰厚,而“教化”这个古老的命题是人文传统中的重要内核。嘉定人民追求“美教化,移风俗”的理想境界,形成了崇文好学、刚毅善良和开放大气的社会风尚,涌现出一批有影响力的文化大师和文人学者,嘉定四先生,侯黄双忠烈,清代三状元,钱王两巨擘,直至顾维钧、胡厥文、吴蕴初……也留下了许多惠泽后人的经典佳作。据统计,嘉定历史上有两千多名文人学者,共著书四千六百余种,堪称洋洋大观。这是先人留给我们的珍贵遗产,值得我们整理、研究、总结。

心灵手巧的嘉定人还创造了名闻遐迩的“嘉定竹刻”和“黄草编织”,如今它们均已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一个国家的强大与否,要看它的综合国力。一个地区的文化是否繁荣,也要看它的综合实力。一个城市的文化程度和持久生命力,同这个城市的文化更是有着直接关系。嘉定文化的优势,就在于它的综合实力强大,文化门类比较齐全,从古至今绵延相传,只有发展,没有中断。

2嘉定竹刻传承谱系

2.1嘉定竹刻流派

嘉定竹刻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由于社会风尚、竹人自身的禀赋和师承关系等诸多因素的关系,又形成了各自的流派,按吕舜祥先生所分,大体分述如下:

(1)简老朴茂派。始于朱鹤,效法者除朱氏子孙外,还有侯崤曾、周乃始、沈禹川、秦一爵、沈汉川、沈兼、沈尔望、侯松音、侯友鹤等。

(2)竹章篆刻派。如杨褒、杨谦父子等。

(3)奇峭生新派。创始于封氏兄弟,特别是封锡禄,继之者为封颖谷、封始镐、施天璋、封始豳、封始岐、封品官、封元官、封云生、封源官等。

(4)工细入微派。首始于顾珏,继之者为赵学海,学海妻吴氏,子得三。此后的周锷、王纪常等也属此派。

(5)用画法刻竹派。首倡于周颢,后此的吴嵩山、周笠、杜世绅、徐枢、严煜、孙效泉、浦灿、徐宣等同用此法。

(6)讲究刀法派。有时钰、时其吉、时其祥、时澄之、时汝鉴、时以成、时大经、时湘华等。

(7)直起直落派。好刻折枝花,直起直落,枝叶比附,重花叠叶,薄如轻云。如邓孚嘉、马国珍、邓士杰、邓渭、张步青、朱世?等。

(8)工巧人物派。有蔡时敏,贺其吉等。

(9)竹刻照相派。有张宏裕等;刻印法派。用刻印章的方法来刻竹,如瞿中溶、程祖庆等。

(10)竹根大件派。以竹根刻狮子、寿星等大件,如张学海、时大经等。

3嘉定竹刻工艺手法

3.1选材

竹材的好坏,往往决定竹刻作品的品质高低,竹材的大小及外形,又成为构思作品内容的制约因素。好的竹材如同珍贵的人参、茯苓一样,十分难得。而个人在创作作品前,取材是关键性的第一步。

嘉定竹刻创始之初,由于交通不便,往往就地取材。当时竹人往往选择本地出产的一种较为大型的竹子——护居竹。护居竹每节长一尺左右,阔二寸左右,品质较好,不爆不裂。竹人一般将其刻成香蕉、诗筒、或随身携带,获作为书桌小件摆设、圆雕就选用竹根作为材料。旧时嘉定农家几乎户户都在屋后有竹图。竹图须定期翻种,数年一次。农家在翻竹园时,竹人往往到那里选购竹根,作为圆雕的材料。然后,根据竹根的外形构思创作,将其制成人物、鸟兽等圆雕小件。

由于嘉定为平原地带,竹的品种虽多,但大都为小型竹。如要刻制大件,必须取材毛竹,而嘉定不产毛竹,因此竹人们就要到外地选购毛竹。明代已有竹刻大件,但由于取材不易,故数量极少。从清代康熙时期起,嘉定从事竹刻的竹人数量大增、士人注意讲究居家摆设,对竹刻大件的需求量上升。竹刻大件逐步成为主流,毛竹的需求大大增长。嘉定竹人联合派人在新竹初伐时期到浙江湖州的梅溪、泗安等地拣选优质材料。因取得好竹不易,竹人须深入竹林,尽力搜求。伐竹须审竹龄,嫩者质地未坚,疏松不堪用,老者文理粗疏,不耐精雕,故以三年至竹为最佳。采竹须在入冬之后,此时竹的精华内敛而虫蠹较少。

在伐竹和运竹时须十分小心。竹材未干透之前,表皮青筠,肌肤仍有渍痕,再难磨泯,将会影响艺术效果。因此竹人们都以重价雇佣当地山民掮运下山,置在竹商的竹排上小心郑重地运回嘉定,以免受水浸而保持干度。

大型圆雕须采购毛竹根,毛竹根坚厚细老,竹人根据竹根的外形,创作各种圆雕作品。旧时,竹人在平日留心收集各种久老、坚厚、纹理细致的竹根藏置待用。竹人常常家中陈列无数的竹根,构思创作。例如擅长圆雕的张学海常常陈列许多毛竹根于自己的院中,形态各异,大小不等,罗列如星。他每晨细致观察,忽然灵光至时操刀在其根上刻几刀,忽然停止,仍向竹根细察远望。如此一而再,再而三地视其形而决定雕刻成某种造型。

3.2制作工艺

竹人在选好竹材后,就要进入制作阶段。制作大体由煮晒、制坯、起稿、粗刻、加工,再修整抛光这几个环节,才算完成。

3.2.1煮晒

将竹人锅内沸煮15分钟,擦去油脂,在阳光下晒干,然后置放于阴凉,逐步淘汰变形或开裂的竹子,确定最后的用材。

3.2.2制坯

在坯材上根据需要用薄刀刃或碎玻璃刮去表皮,用砂纸打磨光滑,制成坯子。留青的竹坯,修整好要保留的青筠,用清水煮沸一小时后取出,当即用软布擦净表面脏物与油脂,晾干后即可用。

3.2.3起稿

在坯材上画上自己创作或临摹的画稿,起稿的本身是艺术创造。根据自己的腹稿,确定何处用单线,何处用双勾,阴阳画面的结合,阴阳线的选用均已胸有成竹。通过起稿进行全局运筹,体会线条变化的韵味。刻前要用纸(绵纸较好)包裹竹坯,只需留出待刻的部分,以免刻制时手汗污染竹坯。

3.2.4粗刻

用刻刀在画稿上刻出作品的大体面貌,然后用到刮,整理刀痕,再用羊肝石或细砂纸打磨平地,务求地面平整光滑。

3.2.5加工

粗刻完成后,再用刀细刻局部,刻出作品的细微处,最后阴刻题款。

3.2.6修整抛光

刻竹时棕帚时刻不离手。刀口内的竹屑要随时清刷。作品完成后再整体仔细修整,一放疏漏。最后用水砂纸(传说先代竹人用本地出产的木贼草)打磨。

通过这几道工序,一件竹刻才告完成。

3.3雕刻技艺

嘉定竹刻技法自“三朱”创立嘉定派竹刻艺术后,经过一代又一代竹刻艺人的努力探索和不断创新,逐渐丰富日趋完善,形成了一整套规范的技法。

3.3.1圆雕

也称“立体雕”。以竹根为材料刻成。通常表现人物、动物、花果与树桩等。制作过程大体分三步:先制坯,用凿刀法,雕出造型轮廓,强调细部结构,然后修光,先用割刀法,用斜口到割出线条,挺劲有力;线条与阳面的过渡也用割刀来完成,阴的弧面用圆刀修饰,结合其他刀法修光。人物、动物的开相放在最后进行,而毛发的处理用三角刀来刻画。数种刀法交替并用,然后打磨抛光。充分巧用竹根天然形状与根须的自然肌理,因材施艺,塑造形象。代表作为上海博物馆藏清封锡禄“圆雕罗汉”。(图1 圆雕罗汉)

3.3.2透雕

适合于近景处理。把画面的留白处镂空,突出物象,虚实分明。镂孔处的大小、正斜应与物象呼应,亦随物象而变化,以虚空间来衬托实体,更好地突出主体,使整件器物更显空灵、幽深。镂空时以切刀与挖刀为主,其他用刀与深刻相同。此为嘉定竹刻在明末清初之时主要特点。代表作为上海博物馆藏明朱缨“刘阮入天台香薰”。(图2刘阮入天台香薰)

3.3.3深雕

又名陷地深刻,阴刻的一种,又称“阴阳翻”。留光滑表面作地,物象深入,凹于竹面。既有阴刻的味道又有浮雕的层次。金西厓《竹刻小言》称之为深刻。只以方圆刀结合,直起直落画点线,来表现物象。此法以清代周颢最为擅长,即钱大昕在《周山人传》中所言“用刀如用笔”。代表作为上海博物馆藏周颢“竹石图笔筒”与“松壑云泉图笔筒”。(图3 松壑云泉图笔筒)此法也常用于刻字,代表作为上海博物馆藏清邓渭“行书赤壁赋诗筒”。

3.3.4浮雕

浮雕分为两种:高浮雕(也称深浮雕)和浅浮雕。清康熙嘉定知县赵昕在《竹笔尊赋序》中说:“一尊之间,因形造境,无美不出。窪隆深浅,可五六层,漏沉其次也。”寥寥数语,已道出高浮雕的基本特点。为使景物层次分明,使高处更高,低处更低,故雕刻亦更深。金西厓《竹刻小言》论及高浮雕,有“至于雕刻工具,一般竹刻所用之三五小刀,已不敷用,须有圆口卷凿,宽刃扁铲,用之于凿毛坯,辟画境。先有大开大合,始能有细凿精镂也”之语。与其他竹刻形式相比,刀具繁多,雕刻语言最丰富,费时也最多,每成一器常需一年半载。因稿本只在其表,不及深处,创作时需随铲随画,故更能见作者巧思。此法最适合于全景处理。代表作“竹雕荷塘小景图香筒”应用深浅浮雕、镂雕等技法表现池塘小景,纹饰层次多至五六重,却繁而不乱,穿插、避让调度合理,主次分明。踞于荷叶上的小蟹为点睛之笔,为画面增添了生趣。筒身两端镶牛角,并配花梨木顶托,一以蜡粘接,一留凸隼,可插接。此器雕刻圆熟,磨制细腻;不露刀痕,带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图4 竹雕荷塘小景图香筒)

3.3.5留青

留青工艺通过预备竹表青筠来表现图案,剔去其余部分露出竹肌作为地子,又称皮雕。这种技法在清代发展到顶峰,可以利用青筠的多留与少留划分层次,营造出有如运笔而成的墨分五色的效果,从此臂搁上即可见一斑。“竹雕留青仙人图臂搁”臂搁长形,覆瓦式,正面以留青技法描绘刘海、和合二仙等浮沉波涛间,或坐于孤松下,或立于云朵上,相互间互有呼应,并与背景的海水、崖岸、谗岩等构成完整的立轴式构图,极富传统山水画的意境。(图5竹雕留青仙人图臂搁)

3.3.6深刻和浅刻

深刻,刻痕较深,宜于刻书法作品和勾勒法之画,有碑刻的韵味,大都用于臂搁、扇骨、笔筒及翻簧制品。为一般竹制工艺品常用技法。

浅刻,刻痕很浅,往往需要在高光下才能看清刀痕的一种刻法,为凹刻之最浅者。大都用于臂搁和扇骨,以表现画的笔墨意趣为主。

3.3.7细刻

又名毛雕,以刻线条为主,大多一笔以一刀刻成,刻痕带有毛刺。

嘉定竹刻是我国工艺品百花园中的一枝奇葩。作为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嘉定竹刻的保护和传承刻不容缓,但也不能急于求成,除了政府出台有关措施和竹人自身努力外,站在时代的高度上,梳理历史,总结经验,全面反映嘉定竹刻的前世与今生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 中国竹木牙角器全集编辑委员会.中国竹木牙角器全集一[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9(8).

[2] 陶继明.海上绝技——嘉定竹刻艺术[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10(11).

[3] 冯贤亮.明清嘉定的地域环境与竹刻中心的形成[J].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02).

[4] 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嘉定竹刻[J].东方藏品,2014(07).

[5] 叶婷,陆耀辉.嘉定竹刻的历史发展与艺术特征[J].中国美术研究,2012(04).

猜你喜欢
透雕圆雕传承
浅谈玉雕中的雕与刻
寿山石圆雕作品的造型艺术与技法传承
对宋代动物形、瓜果形玉佩饰的几点认识
镂空双凤朝阳纹熏炉赏析
浅谈对圆雕的认识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浅谈浮雕透雕的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