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治国理政的历史使命及其核心地位

2016-12-23 08:15韩庆祥
人民论坛 2016年38期
关键词:历史使命治国理政

韩庆祥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担负起一系列重大历史使命,应确定其在全党的核心地位。习近平治国理政承载着划时代的重大历史使命:承担着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梦想”;肩负着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积极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积极推进全面从严治党这一新的伟大工程;致力于建构一种新的伟大文明。

【关键词】治国理政 历史使命 核心地位 【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识码】A

习近平治国理政承载着划时代的重大历史使命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担负起一系列重大历史使命。

一是承担着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梦想”。从过去看,实现中国梦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只有创造过辉煌的民族,才懂得复兴的意义;只有经历过苦难的民族,才对复兴有深切渴望。中国梦凝结着无数仁人志士的不懈努力,承载着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从现在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从未来看,实现中国梦,是所有中华儿女、全国各族人民、社会各个阶层梦寐以求的理想目标。

从宏观上讲中国梦,讲的是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在这种关系中,中国梦就是和平发展之梦,是合作共赢之梦。从中观上讲中国梦,讲的是国家、民族与人民之间的关系,在这种关系中,中国梦就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从微观上讲中国梦,讲的是个人与组织的关系,在这种关系中,中国梦就是让每个人“人生出彩”和“梦想成真”。这样的梦,实际上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梦。

就我们党来讲,提出中国梦,就是要整合中国多元化的社会意识,以夯实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意识形态基础。1978年以后,我们相对注重打破“思想僵化”。之后,我国的社会阶层、利益主体日趋多样化了,社会意识也呈现多样化倾向,甚至出现以“多”淡化“一”的“思想分化”倾向。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整合多样化的社会意识并克服“思想分化”,以夯实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意识形态基础,就至关重要了。提出中国梦这一最大公约数,就是要通过确立一种共同目标,重建能达成最大共识和广泛认同,进而凝聚力量的意识形态。

就国家来讲,提出中国梦,就是要提升中国在国际上的话语权,进而增大中国与国际社会进行对话、交流、合作的基础和空间。提出并实现中国梦,首先就是要以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方式加强与国际社会合作,积极学习世界文明有益成果,进而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在世界上显示中国力量和中国声音。

就社会来讲,提出中国梦,就是要凝聚社会共识和力量以攻坚克难。中国梦是一种关系范畴,涉及到国家、民族、人民和个人之间的关系。实现中国梦,本质上是要实现国家、民族、人民和个人的共生共进。这有利于凝聚社会共识和力量,进而有利于攻坚克难。中国梦也是一种价值范畴,它以人民根本利益为最高价值取向。它以大众话语表达中国目标和中国理想,通俗易懂、喜闻乐见,易让民众认知和认同。

二是肩负着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首先,这是历史新阶段实践发展的新要求。当代中国发展的现实逻辑集中体现为“整体转型升级”。这里所谓的“整体转型升级”,主要指1978年以来到今天所实现的由“欠发展”阶段向“发展起来以后”阶段的转型。邓小平同志所思考和解决的问题,主要是“欠发展”阶段中凸显出来的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所思考和解决的问题,总体上是“发展起来以后”阶段所呈现出来的问题。其次,这是为了解答时代课题。习近平总书记在“整体转型升级”阶段治国理政,特别注重解答“时代课题”。根据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根据当代中国发展的现实逻辑及其历史新阶段新实践新要求,根据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这一时代课题可概括为:实现什么样的现代化和民族复兴,与如何实现现代化和民族复兴。实现什么样的现代化和民族复兴,是治国理政的目标问题;如何实现现代化和民族复兴,是治国理政的战略布局和方略问题,“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新发展理念就是回答这一问题的。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具有丰富内容,都是对这一时代课题的系统解答和理论设计。新一届党中央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为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从历史阶段特征新概括、时代课题新解答、哲学思维新高度、核心理念新提升、根本主线新阐述、奋斗目标新升级、强国之路新整合、治国理政思路新拓展、战略布局新设计、执政品格新展现和哲学思想新表述等方面,实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新飞跃,建构起了面向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升到一个新阶段。

三是积极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领导干部从政一般有两种思路:一是注重眼前看得见、摸得着、见效快的“显绩”;二是直面问题,敢于担当,勇于破解发展进程中影响中国发展命运的“命运性问题”。大多数领导干部愿意走第一种思路。习近平总书记也认同第一种思路,但更加注重第二种思路。他提出的两大命题,即“打铁还需自身硬”,“积极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就反映了这一点。

之所以要“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是因为我们党面临“四大挑战”,我们党要经受“四大考验”,我们党要克服“四种危险”,我们党还要打“四块坚硬的铁”,即我国改革发展进程中积累起来的各种矛盾和难题,我国发展起来以后新出现的难题,敌对势力、别有用心的人“制造”出来的问题,我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以后,既有强国及其他一些国家对我国的围堵打压问题。这意味着新一届党中央是踏着“尖刀”前进,攀登一座没有探测过的险峻“高山”。习近平总书记注重凝聚全国各族人民的力量和汇聚社会正能量,同时又以积极向上、开拓进取、勇于拼搏的精神状态来进行斗争,从而在经济转型、铁腕反腐、意识形态建设、改善民生、军队改革、外交战略、网络强国、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等方面,取得卓著成就,使党和国家面貌焕然一新。

四是积极推进全面从严治党这一新的伟大工程。习近平总书记是在“三个伟大”实践、“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框架中思考全面从严治党的,开辟了全面从严治党的一种全新思路,目的是使党自身真正硬起来,能担负起所担当的重大使命。其中,“三个伟大”实践、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和“从严”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建设上的重大创新。在“三个伟大”实践框架中思考党的建设,就是要使党真正成为实现伟大梦想、伟大事业、伟大斗争的坚强领导核心;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治党,就是要使党成为治国理政坚强的领导主体;在“全面”中治党,就要使党的建设达到科学化水平,真正能站在时代前列,成为中国人民的主心骨;在“从严”中治党,就是使党自身硬起来从而能把“铁”真正打好,能应对各种困难、挑战、考验和风险。习近平总书记围绕“打铁还需自身硬”,第一次全面系统深入阐述了“党自身硬”的问题,丰富了“全面从严治党”思想。

五是致力于建构一种新的伟大文明。当今世界无论多么千变万化、错综复杂,归根结底,各个国家都要处理党政力量、市场力量和民众力量之间的关系。相对而言,美国主要是以市场或资本力量为主导的资本文明,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意识形态及其话语体系大都与这种文明相关,比如美国强调的新自由主义、实用主义、功利主义、物质主义、消费主义以及金钱政治等。当今欧洲一些国家也注重资本的力量,但更加注重以社会力量为主导来建构社团文明或社群文明,比如其所强调的社群主义、公民社会等话语体系,大都与此有关。

习近平总书记既强调利用市场力量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又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真正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不仅如此,要真正解决好当代中国改革发展稳定问题,既要在政治方面注重党政主导力量,发挥党政集中资源和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又要在经济方面发挥市场力量,激发市场创新活力,还要在社会方面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主体力量,注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道路的哲学精髓就是:积极使党政主导力量、市场支撑力量和人民主体力量协举并形成合力。人民主体力量体现着社会主义根本原则,党政主导力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表达和主体表达,市场力量是“中国特色”的经济表达。只有协举并形成合力,才能真正建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才能真正显示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相对优势和影响力。这一哲学精髓,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道路的本质内涵与核心要义,揭示了中国创造发展奇迹且逐渐拥有国际话语权的根本奥秘,确证了在当今世界上,基于这一哲学精髓,我国正在建构一种新型的中国话语体系和新型文明。

1978年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之所以取得巨大成就,与这三种力量的正确发挥及其一定程度上的协举并形成合力有关。党政主导力量,使我国集中资源和力量办成了许多具有国内外影响力的“大事”,大力发展了社会生产力,显示出我们的最大优势。市场支撑力量,把民营(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的积极性调动了起来,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人民主体力量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他们是城市、农村及各行各业的具体建设者。正因如此,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社会的关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由此,把党政主导力量、市场支撑力量和人民主体力量有机统一起来,充分显示了中国道路的独特优势和世界意义。党政主导力量、市场支撑力量和人民主体力量协举并形成合力,是中国成为强国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三大根本支柱,是中国参与国际竞争并拥有国际话语权的三大根本支柱,是建构中国话语体系并形成一种新型文明的基石、核心。这种话语体系及其新型文明具有相对比较优势,具有竞争力,具有魅力,也是我们充满自信的根本所在。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党的核心地位是自然形成的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党的核心地位是自然形成的,有其历史依据、实践根基和理论基础,是水到渠成、实至名归。

首先,习近平总书记承担着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梦想”,肩负着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正在带领新一届党中央积极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积极推进全面从严治党这一新的“伟大工程”,致力于建构一种新的“伟大文明”,而且在这具有举足轻重意义的“五个伟大”实践中发挥着不可取代的核心作用,具有划时代的重大历史贡献。不仅如此,习近平总书记在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在经受“四大考验”和克服“四种危险”中也卓有成效。有为必有位。这是确立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党核心地位的实践根基或业绩基础。

其次,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具有敢于担当的气概与丰富的经验和智慧。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格局基本形成,也使我国社会精神面貌发生了可喜变化。这其中,蕴含着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敢于担当的气概与经验和智慧:一是“问题意识、目标导向、刚性执行”;二是“破解难题、建构秩序、唱响中国”;三是“发挥比较优势、补齐发展短板、打牢发展支点”;四是“哲学思维、顶层设计、凝聚力量”;五是坚持“党政主导、市场支撑、人民主体”;六是“把控方向、战略定力、充满自信”。这是确立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党核心地位的人格基础。

再次,习近平总书记在治国理政中显示出一种大国领袖的伟人风范和亲民情怀。比如直面难题的勇者担当,改革清障的问题倒逼,哲学智慧的顶层设计,抓铁有痕的刚性执行,梦想引领的力量凝聚,严以修身的主体锻造,充满自信的战略定力,以民为本的责任担当。这是确立其在全党核心地位的群众基础。

最后,中国共产党本质上就是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领导核心;中央委员会,特别是中央政治局和中央政治局常委会,是对全党实行集中统一领导的核心;邓小平同志在上个世纪80年代末的几次重要讲话中也突出强调,“任何一个领导集体都要有一个核心”,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这个核心领导层,要形成一个大家公认的、人民满意的中央领导集体中的核心。习近平总书记成为全党的核心,也有其政治基础。

正因如此,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号召:全党同志要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也正如中央党校常务副校长何毅亭所指出的:六中全会明确习近平总书记的核心地位,是中国共产党的郑重选择。

习近平总书记成为全党核心的重要意义

六中全会明确习近平总书记的核心地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是有利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党的执政基础和地位牢固不牢固,经济基础、思想基础、社会基础、群众基础都很重要,其领导基础或政治基础也很重要。如果没有一个坚强的党中央的这个核心,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就可能会缺乏凝聚力,中央政治局也可能缺乏凝聚力,中央委员会就可能会一盘散沙,中国共产党就会失去凝聚力、战斗力、感召力,国家就没有希望,人民也会怨声载道。

二是有利于党中央带领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进而有利于使中国由大国成为强国。实现中国梦、使中国从大国成为强国,是所有中华儿女、全国各族人民最伟大的梦想。明确习近平总书记的核心地位,有利于使全党、全国人民凝心聚力、团结一致,从而全力以赴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使中国由大国成为强国而努力。

三是有利于推进民主法治社会建设。在当今中国推进民主法治建设,既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同时也需要循序渐进、稳步进行,因此也需要顶层设计。习近平总书记具有民主法治情怀,明确习近平总书记在党中央的核心地位,有利于顶层设计,从而循序渐进地推进民主法治建设。

四是有利于实现人民幸福。党好、国家好、民族好,人民才会好,才会幸福。党好不好,与有没有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直接相关。

五是有利于解决思想分化问题。当今,我国社会一定程度上出现了思想分化的情境。要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要凝聚共识;要凝聚共识,就必须有一个强有力的党中央领导集体;要有一个强有力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就必须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要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就必须有一个大家公认的、人民满意的党的总书记这个核心。明确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党的核心地位,就有利于解决思想分化的问题。

六是有利于顺利实现整体转型升级。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处在“发展起来以后”的新阶段,整体转型升级是这一阶段最大的现实逻辑和本质特征。能否顺利实现整体转型升级,直接影响着能否顺利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落实“新发展理念”,进而影响着能否顺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这事关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

七是有利于凝心聚力,攻坚克难。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我国发展起来以后整体转型升级时期,我国的经济、政治、意识形态、社会、生态、外交等领域和方面都会面临诸多难题,会遇到一系列困难、风险、挑战。人心齐,泰山移。此时,党和国家特别需要习近平总书记的坚强领导。只有明确和加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有了主心骨,才能凝聚力量,进而才能攻坚克难。否则,就什么事也干不成。习近平总书记执政四年来所带来的巨变,足以证明确立其核心的必要。

(作者为中共中央党校副教育长兼科研部主任,教授、博导)

【参考文献】

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10月。

责编/高骊 美编/李祥峰

猜你喜欢
历史使命治国理政
“只留清气满乾坤”
高校参与农民工培训教育的使命研究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治国理政的新成就
习近平“治国理政”集中研究的最新成果
习近平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整体架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宗教篇如何布局
习近平“七一”讲话的思想精髓
现代性境遇与中国文化保守主义的历史使命
中国梦与当代妇女的历史使命
论竞技体育历史使命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