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的使命:让历史昭示今天和未来

2016-12-23 09:39边国立
人民论坛 2016年38期
关键词:长征传承

【摘要】长征不仅是中国革命的历史宝库、中华民族走向复兴之路的强大精神动力,也是长征题材影视创作的重要来源。回应千万后来人对历史的问询,吸引后人寻听历史的回声,让长征的故事不断讲述下去,使长征精神得以传承光大,是长征题材影视创作应有的担当。【关键词】长征 影视创作 传承 【中图分类号】J99 【文献标识码】A

在历史的纵向轴线上开掘和弘扬作品蕴含的恒久性价值,是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创作的一个基本取向

长征是战略大转移,是无比艰险的征战途程,更是用耀眼的理想和信仰之光谱写的宏大精神史诗。中国共产党的远大革命理想,为人民谋利益、为中华民族光明前景奋斗的宗旨,以及在红军身上表现出来的铁血战斗精神和顽强拼搏、生生不息的奋斗意志力,就是长征蕴含的恒久性价值。抓住这一点,就抓住了长征题材影视创作的魂。

毛泽东同志指出,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包括一些影视专题片在内的长征史料告诉我们,两年间,陆续参加长征的各路红军,在数不尽的艰难险阻面前,一路作战、一路牺牲、一路前行,大部分将士血洒征程。是什么支撑着他们前赴后继、英勇战斗?是什么支撑着他们闯过生理极限,奋勇向前?又是什么吸引着千千万万的人们不断参加到长征队伍中来?是党的宗旨所宣示的革命理想、革命目标和革命必胜的信念。长征就是理想和信念的宣言之旅,宣传之旅,播种之旅,是真正的光明之旅。红军生生不息的生命抗争力充分显示着与推动历史进步相联系着的人的本质力量,长征的内涵和伟力已经超越了国内外历史上所有的远征,成为影响人类的历史认知场。追本溯源,长征题材影视创作就应更加自觉地将这种恒久性的价值在作品中熔铸起来、弘扬开来,让历史更加鲜明地昭示今天和未来。长征队伍的英雄气概不可动摇,红军将士的人性美质光辉四射。长征是英雄史诗,长征也是饱含丰富人性的历史大诗篇。影视艺术实现长征记忆的传承,就应将长征精神与红军将士身上的人性光辉熔铸一体,在银屏上抒写更具情感化、心灵化的长征。以鲜明的情感指向、丰富的情感层次和人性的交织、冲突、融合去催动观众的心潮,将那些恒久的精神价值、厚重的情感价值内化为传承的力量。

长征胜利60周年之际拍摄的经典专题片《世纪丰碑》,让我们再次为先烈们在残酷斗争中付出的悲壮代价而震惊。湘江战役中,为全军打掩护的红军34师师长陈树湘重伤被俘,他将伤腹中的肠子拽出来绞断自尽,决不做俘虏。像陈树湘这样的优秀共产党人告诉我们,为什么说共产党人是用特殊材料制成的,因为他们拥有高于天的革命理想和无比坚定的信仰,拥有着最高的灵魂纯洁度,他们的人性经得起最严峻的考验。自古以来,军队里都是兵驭于官,士兵的人性往往是被践踏的。但在红军队伍里,却是官兵一致同甘苦。在长征的艰难岁月里,官兵吃一样的野菜汤,首长把自己的马给伤病的战士骑,负责军需物资的领导干部自己被冻僵了身体。为了辨别草地上的毒草,红军专门成立了试吃小组,其成员必须是党员。红军中有数不清的为了战友生存而自己从容赴死的壮举。平等,给每个战士以人的尊严;平等,是凝聚官兵团结、军民团结、民族团结的力量;平等,书写着永恒的长征史诗。

电视连续剧《十送红军》在宏大的背景中相当个性化地讲述了红军长征的故事,努力于“对人性、灵魂、信仰拷问的极致化”。年轻的红军女宣传战士戴澜,掉队后历经各种磨难,为了生存和斗争下去,她利刃毁容,火炭毁声,将靓丽的容貌留给了长征,将美丽的歌喉留在大山里,最终与战友们一道毅然赴死。血缘亲情是人性中最为温暖的层面,红军队伍里不乏父子、兄弟、家人同走长征路。眼看亲人牺牲,活着的人继续前行。为实现革命理想,不惜牺牲自己、牺牲亲人,这正是红军队伍的整体属性和人性高度。

表现长征、弘扬长征精神:影视创作应以更有深度和广度的原生形态触摸历史的温度

影视长征的魅力,来自于长征本身。长征题材影视作品的生命力和历史回眸的当代意义,生发于历史的原生形态之中。长征远比荧屏上呈现的要严峻、复杂、残酷得多,电视剧艺术的原生态应从生活和情感两方面求真、求深、求趣,这是现实主义的精髓。八十年岁月沧桑,长征越来越成为后人心中的长征。时过境迁,感性的缺失、史实的陌生,已成为迫近的现实。长征题材,还有许多需要充分表现的东西。例如,长征途中党内路线斗争的尖锐复杂性,并不仅仅表现在上层的思想认知层面;面临无法想象的困难,红军是充满智慧和勇气的;战士不是天生的,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中,年轻的红军战士是如何被互相关心的情感氛围感染、被红军队伍的精神气概熏陶、被冲锋在前的共产党员的人格力量影响的,这些都是必须回溯的历史状态,也是我们应当追求的艺术原生形态。

努力营造一种对远离历史的人们也会产生的不可抗拒的观赏诱惑力,以及吸引新老观众不由自主浸润其中的氛围,能够让历史的陌生感转换为观赏的新鲜感,更自然地融入艺术情境之中。如影片《长征》将湘江血战表现得那般真实惨烈,极具震撼性。电视连续剧《长征》中,那些绝无粉饰的历史影像与动人的主旋律共同融入那段艰辛无比的历史征程,在长度叙事中呈现思接千载的历史风貌。观之,令后来者沉醉其中,激情难抑。今天的生活虽已有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我们仍然可以从那些更本真地从历史走进荧屏的红军将士身上汲取豪迈的力量。这就是有着冷峻现实主义品格的原生态创作的魅力。

长征题材影视的创作者,同时也是历史的传承者,要重视对各种各样长征原始素材的深入探访,坚拒“架空”历史的任性虚构。在真实性的基础上写出各种事件的复杂性,写出各种矛盾和情势的复杂性,写出人物性格和情感的复杂性,在状绘革命前辈同反动派斗争、同大自然斗争、同自身意志力斗争的历史画图里,让后人在观赏陌生感中保有和增加观赏兴趣,在由陌生逐渐转化为熟悉的过程中,对先烈产生油然而生的敬仰,进而透视历史规律走向的不可更易性。

以丰富的艺术审美形态搭起由历史通向现实的桥梁

我们应该将历史的原生形态融入有意味、多样化的艺术审美形态,多视角、新视角、深视角地拍摄长征,致力于长征题材作品精神感召力和艺术感染力的统一。我们既面对历史,又面对现实,长征作为历史认知场的使命将更加任重道远。上世纪90年代以来,长征影视创作的战史叙事、战斗叙事、英雄叙事、集体叙事、情节叙事、题材叙事,与影像风格叙事、多视点叙事、文化叙事、个体叙事、类型叙事、综合类型叙事等多方融合,以更多彩、更细腻的内容表现和更具风格化的表意方式对长征进行历史呈现。在这些影视作品里,逐渐汇聚为形象化的、有历史教科书品质的长征,历史揭秘性的长征,体现中华民族自强不息文化品格的长征,历史人格化的长征,更有现实激励性的长征。

银屏上的长征该怎样打动今人、影响后人?怎样让长征和长征精神与观众形成多层次接续?创作者还要在深挖素材上下功夫,在内涵意蕴上下功夫,在讲好故事上下功夫,在塑造人物上下功夫,在温润心灵上下功夫,在保持风貌上下功夫,在表现样式上下功夫。通过充沛的情感元素,饱满的细节元素和丰富的审美元素来触动观众、打动观众、亲和观众、引领观众,当好历史的应答者。

责编/王妍卓 美编/宋扬

文艺评论栏目投稿邮箱:rmltwypl@163.com

【作者简介】

边国立,解放军艺术学院教授,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中国电影评论学会理事。著有《银屏的回声——边国立影视文论选》《战争与和平——中国军事电影回眸》《中国军事电影史(1905—2001)》等著作。曾获第九届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奖著作类一等奖等多个奖项。

猜你喜欢
长征传承
红军长征起止于何时?
智珠二则
智珠
长征火箭,例无虚发
继续长征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二则(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