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思维:释放学生潜能的笙箫

2016-12-23 12:09马晓娟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6年11期
关键词:语文课堂能量思维

比起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堂教学,高中教师在处理教材、解读文本、组织课堂的过程中显得更为自主和个性化,无论是指导学生课前预习、组织学生课堂交流、鼓励学生独立问答、还是布置课后练习、引发学生的阅读思考、指引学生为人处世,在高中阶段,语文教师更多地应该成为学生的精神导师,用“正语”、“正思维”、“正精进”等有助于学生个人健康独立成长的“正道”品质,使沉稳、中庸、苦闷甚至是俗套的语文教学能够生动、紧凑、激越、精神起来,达到化平庸为卓越、融思致入趣味、破常规锻才智的目的,让师生在语文课堂上共同徜徉在深刻的精神殿堂中,获得至真、至善、至美享受。这其中,用正思维引领和影响学生显得尤为重要。

所谓正思维,就是一种好的思维品质,就是当人在面对大千世界时产生的正确的思维、积极地、向上的、乐观的思维,它排除很多歪理邪念,而这一过程必须要得到智者长期的耳濡目染和言传身教,才可以部分地减少学生在残酷的学业竞争中和重压下,焦虑、忧郁、空虚、亚健康、等等如影随形的负能量。笔者认为,这种影响可以在高中语文课堂上得到较全面而深入的展开,从而部分地、逐渐地剥离学生的负面情绪和能量,帮助学生唤醒沉睡的激情,找到充满正能量的自我。

一、让正思维的深刻性充分体现学生思维个性上的差异

语文教师提出的一个问题,学生的回答往往各有千秋,而在各种比较接近透实的答案中,必然是最为深刻的那一个为佳,能一语中的,直指要害,没有语病,简洁明了。这不但可以看出拥有最佳答案的学生思维冷静大胆,更可以揣测到他一定是首先在自己的大脑里把准备要回答的问题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和深入的考量,并且通过对比选择出了最佳回答方式。例如教材中,鲁迅先生的小说《祝福》里,鲁四老爷的书房窗下案头上摆着《康熙字典》《近思录集注》《四书衬》这三部古书,表面上鲁四老爷应是个饱学绅士,然而通过“我”与之谈话的断续无味和书房的冷清以及他对祥林嫂之死的厌恶态度,可以引导学生综合这几点思考鲁四老爷的个性品质:冷漠、虚伪、保守和反动。从祥林嫂生前悲惨的遭遇中,学生又会渐渐明白,凡是与她接触过并讥讽过她的人,也都有冷漠和保守的性格特点,祥林嫂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只能独自挣扎直到默然死去也就不是一个偶然了,整部小说也就笼罩在悲戚惨淡的调子中。正思维就是要学生在尊重所学文本和作者创作作品的目的的条件下进行对比、分析和合乎情理的思考。而脱离条件限制的思考必然散乱、芜杂、缺乏条理且不正确,更谈不上深刻。高中生思维特征上的差异,会随着语文课堂教学的逐步深入而越来越大,有的思维缓慢但是见解独特,有的急切同时稍显锋芒,有的语言表达富有激情,有的思考问题冷静深入,但始终要围绕一个目的:回答得正确、深入,坚守正能量。

二、让正思维的独创性激发语文课堂的正能量

“真理在我”是正思维的最高原则,高中语文课堂要牢牢把握住“真理在我”,尽管发散性思维方式一直在激励着人们对问题的多角度思考,尽管提倡“事物的正确答案不仅仅是一个”,但独创性仍是个体生命希望追求到的目标,因为它正是最为接近“真理在我”的一条思维通道。

独创性并不是让学生面对一个问题去天马行空般地思考,更不能为了“正确”而任由负面的思维方式掺合进正思维。正思维包含了思维里的正能量,而颇具独创性的正思维更能够进一步激发正能量源源不断地喷涌而出。曾经有学生读《琵琶行》时,读出白居易在与一个弹琵琶的伎女相互倾诉,认为白居易作为一个政府官员不该如此降低身份或别有所图,便是没有抓住“同是天涯沦落人”这句正能量满满的全诗关键性语句,而想到负能量的人与人的不正当关系上了。如果真的读懂了这首叙事、抒情完美结合的长诗,再去品味诗中关于音乐的精彩描写,我们就可以读出本诗是一首有相当独创性的正能量巨大的经典性作品。

语文课堂的正能量是与正思维的独创性成正比的,它不一定要歌功颂德、满怀热情,有时却正好相反,冷静低调、平淡如水、不动声色,让学生习惯一定的反思力和承受力,不被事物的表面现象迷惑,不是对问题的回答棱模两可,而是让“事物自我揭蔽”(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显露其真实存在,从而把“真理在我”紧紧握在自己的手上。

三、让正思维的系统性使课堂上的核心话题交流更全面、深入

当醉心于个人独创性思维的高中生对语文课堂兴趣浓厚时,身为语文教师的我们应适时引导他们进行深入、系统的思考和交流,以减少思考中的缺漏,及时弥补答案中的不足,让针对文本进行的核心话题讨论更全面、深入,更有价值,要尽量挖掘学生极具个性化和创造力的思考,帮助其实现自我目标价值。

1.设置问题情景尽量具体、目标性强,让学生容易抓住问题的关键所在。

笔者曾经设计过一节话题作文“雨天故事多”,在教学时设置的情景大体有:雨前的天气情况;雨的大小、形状、布景;雨的背景、人在雨中的感受、人在雨中的思索和行动;雨的动态和静态;生命和雨的关系;雨是自然的,也是人性的,是忧郁的,也是欢喜的;雨中的回忆……不管从哪一个角度去思考,这些情景都比较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情感现状,比较符合高中学生的兴趣,易于操作,尽量避免让话题作文的题干,看似优美,读着深刻,实则无味,更可怕的是让学生无法选取题干中高深莫测却抓不着边际的任何文句进行有质量的思考和创作。

2.多角度地看待同一件事,甚至从相反的方向观照事物和现象,以锻炼学生的反向思维能力。

反向思维也叫逆向思维,指一个词语的多项解释,或多个含义共同指向一个词语。这看似简单,似乎类似于人们经常谈到的“举一反三”、“日有三省”,似乎不值一提,似乎是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或把简单的事情做复杂了。然而在高中阶段的语文课堂上,正思维要求我们学会凭借细致的观察和更开阔的想象力来作为判断和分析的主要依据,并非多个现象和事实的简单罗列。例如关于“景物描写的作用”,学生可能会不假思索地给出很多答案:烘托气氛、推动情节发展、展示环境、衬托人物性格、暗示人物心理、奠定作品基调等,然而,这并非我们所说的多角度思维,只是知晓这样一个事实:景物描写有着答案中提到的种种“嫁衣”。

曾经听到过非常精彩的一课,人教版必修3《杜甫诗三首》的第一课时,做课教师用了一整堂课丝毫不涉及本课的诗歌教学,而是从另外一个角度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老师用了整整一节课的时间,只讲述杜甫的生平,重点是讲杜甫所经历的安史之乱前后直到他的晚年,全班学生听得非常入神。课后我思考,这样安排教学内容是不是会浪费宝贵的课时呢?关于诗圣杜甫的生平资料网络上、参考书上多得不胜枚举啊!学生完全可以课前自学啊!甚至程度好的孩子对杜甫的生平可以信手拈来啊!然而经过实际考查,学生不但喜欢语文老师这样上课,而且效果也不错,孩子们普遍认为老师知道的更多,说得更全面,更难得的是老师讲的完全是他们查不到的,因为老师的每一句话似乎都有老师与众不同的见解和思维。看来,一位擅长讲故事的高中语文教师很能带动学生的正思维,他会另辟蹊径,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他会给学生一种“身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刘勰《文心雕龙》)的思维美感空间,由此及彼,角度新颖,摇曳多姿,让师生的心灵交流轻松、愉悦。

又如《赤壁赋》的教学在我们将情感线索依文本暗示定位为“从乐到悲再到乐”后,再仔细琢磨推究,方可感知本文情感乐中有悲,悲中有乐,绝非单一情感的简单呈现,深沉的情感融于诗情画意般的景物描写中,满腔的悲情寄寓在旷达的文风下,深刻的哲理水到渠成。作者用虚拟了的“与客泛舟”、“主客问答”等场景,想象出了“羽化而登仙”的境界,引起了我们很多思考: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超然物外的姿态,对生活中的一切庞然大物的蔑视。

“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宇宙之大,知音难觅,天各一方。

“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逆境中的生机和情趣,没有忧心忡忡,也没有畏首畏尾。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颠沛中的乐观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驻足自然,流连忘返,生命尽管短暂,但令人陶醉。

“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世途坎坷,沧海桑田,变幻如故,都是普遍存在的客观真理。

“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又何羡乎!”——饱含了几多感慨,浓缩了几多艰辛。

可见,文章明明是抒写郁积在胸中的块垒,却智慧地传达着充满哲思的宇宙观和人生观,可以称得上是哲理与诗情的高度融合。哲学视角的解读呈现的是一个更为开阔的视野,跳出了逼仄,跳出了狭隘,将文本置于一个更开阔的时空中去品评,让文本与我们的心灵相对应,相契合,从而获得智者赐予我们的生存智慧。而这样的智慧,不正是难得的正能量吗?

3.丰富个人生活阅历,让海量阅读为高质量的系统性思维张本。

对于一个价值观、人生观都正在形成时期的高中生而言,阅读的作用是非常巨大的。与古圣先哲的隔空对话,让自己的心灵自由地翱翔,体验自己无缘亲历的种种情景,优秀的文学作品传输给我们的是与正思维,正能量一脉相承的种种崇高与博大:例如正直、勇敢、自信、忠贞;例如爱情、亲情、友情;例如尊严、诚信、卓越……这一切,会如春风化雨般浸润孩子们的心灵,帮助他们抵御种种侵染,当许许多多形而上的光照耀到现实的生活体验中时,便是钱理群先生所说的给孩子们“打下精神的底子”唯其同时拥有了人生阅历和阅读积累两种重要的生命体验,才能丰富一个人的心灵,激发一个人的感受力和想象力,拓宽一个人的人生视野,使他更容易理解他人,更富于同情心,更具有准确的判断力。正思维这种思维品质决不是可凭空能得到的,正思维在引领语文课堂上最重要的支撑点就是丰富的阅历和广博的学识。

四、让正思维的批判性直达学生心灵,引领学生的精神成长

正思维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特征:批判性。批判源于我们对这个世界全面而深入的思考,它的出发点就是想要纠正某些可能错误的定论,它的目的自然是希望重塑思维品质,构建全新的理论体系。当批判性思维用在高中语文课堂中时,它便成了直达课题核心的锋芒毕露的有力武器,也必然因它的反思、真实、激情且理智等特点引领学生的精神成长。

在讲屈原的《离骚》时,大家都知道屈原是坚贞的爱国主义诗人,但是对他的胸襟和气度都有质疑,甚至很多学生不能理解诗人投江的事实。但当只有当我们熟读历史尤其是秦汉史后,我们才知道战国时代诸侯国的相互争战无不是希望通过战争由自己来完成国家的大一统,而历史的事实和趋势是当时唯秦国才能统一全国,这个事实对于热爱楚国的三闾大夫是相当残酷却又不愿承认的。只有懂得这个,我们才会明白,屈原写《离骚》为什么仅仅怨恨怀王不争气,却没有怨恨其他诸侯国君主如秦始皇,因为凡是祖国山河的一草一木,都饱含了屈原心中的爱。也可以说,屈原所爱的国家,是整个中华民族和他们的居住地上的一切,包括文化。所以,学生读《离骚》和屈原其他诗歌时感到特别有感情有意味。批判精神在今天的语文课堂上正深入每个学生的心,原因是面对这日益开放的世界,学生的胸襟也阔大了,入怀难释的疑问也就跟着增多,就如探索宇宙的奥秘那样激动人心。

活跃的正思维是提升语文课堂对话质量、释放学生潜能的法宝之一。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让语文课堂氛围不时地激越起来,让我们的语文课精彩不断,让我们的高中生在课堂上求思若渴,高中语文课堂是一个巨大的才智能源库,正思维正是库存的珍宝,如何发挥它更大的潜能,更好地引领课堂教学,正是高中语文课的持久挑战。

参考文献:

[1]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文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2]徐曼宇.文字、文章、文化[J].现代语文,2009(23).

[3]王洪玲,李莹翡.言语形式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06,6(2).

马晓娟,宁夏银川市教育科学研究所教师。

猜你喜欢
语文课堂能量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能量之源
让语文课堂之树根深叶茂花嫣然
让快乐走进语文课堂
构建开放的语文课堂
凝聚办好家长学校的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