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数学思考能力的点滴做法

2016-12-23 09:34王晓红
读与写·教育教学版 2016年12期
关键词:位线定理创设

王晓红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2-0075-02

思考能力是初中数学能力的核心,所以初中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在课堂教学上对学生加强思维训练,教会学生思考,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所在。那么怎样才能教会学生思考,进而培养思考能力呢?下面就自己课堂教学经验谈以下几点:

1 创设问题情境,激起学生兴趣的意向,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课堂教学上要使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思考的状态,真正成为学生实践的主体,教师就必须善于提出问题,让学生去动脑思考。也就是创设一个问题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意向,引发学生学习的动机。

所谓问题情境,是通过提出问题,引发学生积极思考的学习气氛。然而提出什么样的问题是创设问题情境的关键。我认为,提出的问题要有一定的兴趣和难度,需要学生努力思考且情愿思考才能解决。还得是学生经过思考所能及得,是跳一跳可以够得着的问题,只有这样对学生才有强烈的吸引力,才能产生学生意向,诱发内在的学习动机。

1.1 在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都要创设问题的情景。

首先要向学生讲清这节课的教学目的和要求,尤其是一定要向学生提出具体的学习目标,使学生认识到自己已有知识与目标的差距,认识到需要努力的方向和本节课所要获得的知识程度。这种有目的地听课,学生的思维活动才会活跃。

1.2 提出恰当的问题导入新课,是创设问题情境的关键

有的教师受传统教学的影响,机械地套用五大环节的模式,上课一开始就是较长的复习提问,使学生感到厌倦,影响了课堂的教学效果,如果能提出新颖而又恰当的问题,从而就会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引出新课的内容,就会激起学生对解决新课中问题的强烈愿望,常此以往,就会对数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例如:讲三角形中位线定理时,首先让学生画出任意四边形的四条边的中点,并顺次连接,构成一个四边形,让学生之间对比找出共性,学生会惊奇地发现所连成的四边形都是平行四边形。在学生脑中自然会问这是为什么?老师告诉他们用这节课学的中位线定理就可以解决。学生自然会产生学习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内在的迫切要求。

1.3 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创设问题情境

教师传授新课内容,不能单独的用讲授的方法,形成教师讲学生听的局面,而应是由教师把学习内容组成一组问题,用问题进行启发、诱导。遇到困难的地方要做好铺垫,做好搭桥过河的工作。通过学生自己的思考或是用发现的方法来完成新课的学习任务。只有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问题情境,才能引起学生对教学内容的高度兴趣。

例如:在讲梯形中位线定理时,首先是以题的形式给出,然后就其已知和求证提出问题,已知中有两个中点,就这两个中点想到什么?求证中有一半和平行的数量和位置关系,又想到什么?若用三角形中位线来解决就要出现三角形,而这个三角形的构成不唯一,而构成三角形的关键在哪里呢?根据三角形中位线定理中的一半,这上、下底的和应该如何转化呢?这一系列的问题提出以后,学生自然要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积极动脑思考,激起学生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定能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1.4 变更练习巩固内容和形式,使学生感到目标测评新颖独特,创设问题情境

在课堂练习时,单调机械重复,就很难激起学生做题的积极性,偌练习的形式多样化,内容新奇,要求各异,就能激起学生作题的兴趣,调动学生解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例如:学生互相提问练习,定时竞赛,异步测验,师生互相提问练习,学生仿师提问练习等,使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发挥积极主动作用,动脑、动手、动口、培养思维能力。

总之,创设问题情境方式很多,而且要贯彻在一堂课的始终。创设问题情境,就象教师手中扯着一条无形的线牵着每个同学的心,使他们总是按照教师的要求积极主动的学习。此外,在课堂上教师还要不断地组织好教学,不断沟通师生感情,保护学生的自尊心,使学生对老师感到亲切、信任,并由对老师的好感而转化为数学课的爱好,这种师生情更为学生的主动学习创设了一种特有的情境。

2 让数学教学成为数学思维活动教学

发展思维能力是数学教学的核心。在数学教学活动中不论教师怎样教,学生怎样学,关键是让学生“想”。看一节数学课教的如何,不仅看教师讲得如何,更要看学生“想”得如何。怎样使学生“想起来”使数学真正成为数学思维活动教学?应抓好以下几点:

2.1 掌握知识机构,发展认知结构

数学知识结构,是由最基本知识和其他知识及其知识间的联系构成的知识整体。教师只有认真研究知识结构才能很好地分析教材和处理教材,找到彼此的连接点,找到问题的核心和关键,即教学的重点,就能起到纲领的作用。通过课堂教学就是将教材中的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认知结构,也就是把书本知识转化为学生思维的过程。

例如:讲相交弦定理,把定理编为一道利用圆和相似三角形可以证明的习题,学生可以通过练习来完成,把这个题的条件和结论变为语言叙述的形式,即为相交弦定理。这也就有在原有知识的生长点上通过推理,演绎得到新知识。由于知识同化而丰富和发展了学生的认知结构。这样的教学过程是通过学生深入的“想”,把书本知识变为自己的知识。这样教有利于把知识结构转化为认知结构提高思维能力。

2.2 加强知识形成过程教学

所谓知识形成过程,是指概念的形成过程、结论的推导过程,做题中的思考过程等。在教学中,揭示知识的形成过程就是揭示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使学生获得新知识的过程。

怎样加强知识形成过程教学呢?在课堂上,不能直接下定义、讲结论,告诉学生习题的解法。而是要从学生熟知的生活实际中抽象出来,抓住实质真正理解。对于定理公式法则要弄清来龙去脉,对习题不仅看懂解法,记住解法,更要着重研究解法是怎样想出来的,概括出解题规律,这样就能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

例如:几何类型的证明要教给学生证题思路。线段倍分的证明要使学生理解“加倍”、“折半”的目的是将线段倍分问题转化为证明两条线段相等的问题。这样,学生在解决这种类型题时,就会有目的的“想”,从而找到解题的关键。

2.3在教学中,有机地结合中学数学知识传授数学思想、方法、观念,并使学生掌握和运用。

在数学教学中要结合教材给学生从实践中抽象出数学模型的思想方法,公理化的思想方法,以及索果求因的思想方法等。培养学生运用抽象、概括、分析、综合、演绎、归纳、比较,类比等进行逻辑推理的能力。使学生掌握思考问题的方法,提高思维能力。

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要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在备教法的同时要备学法,要采用各种方法的最优组合,要根据学生情况、教材特点和教师的特长来选择一个最优的组合方案。不论选用什么教法,核心必须是贯彻启发原则。处理好主导与主体间的关系,教师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尽可能把学习能容变成恰当问题,按照学生的思维规律逐步提出。通过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去解决,教师只起引路搭桥的作用。这样做,在课堂上充分体现出数学思维过程和学生思考过程,使学生的思维能得到训练和发展。

总之,上好一堂数学课,要教会学生思考问题,要符合学生认知活动的过程。首先要创设问题情境,激起学生求知意向,使学生活动有一个积极开端。对于不能被直接创设情景的学习内容,要注重对所要学习的知识的领会过程。在讲解知识时要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在对知识巩固的基础上加强双基训练,在对知识的应用中加深理解。努力形成与知识结构相适应的认知结构,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训练和发展。最终使学生达到“要我思考”为“我要思考”,“被动思考”为“主动思考”,“不会思考”为“会思考”的良好思维目的。

猜你喜欢
位线定理创设
妙用中位线
J. Liouville定理
巧构中位线解题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A Study on English listening status of students in vocational school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巧用三角形中位线定理解题
“三共定理”及其应用(上)
活用中位线的性质解题
Individual Ergodic Theorems for Noncommutative Orlicz Sp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