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社交化时代的心灵出口

2016-12-24 22:07石勇
南风窗 2016年26期
关键词:娱乐

石勇

这个世界确实已经变了,无论是全球范围内,还是中国的社会。无数东西正在潜伏、生长之中,也必将构成“未来的现实”。我们还无法去描述未来的面貌,但得做好心理准备。

按照惯例,我们总是要回顾这一年来,中国的社会结构是如何演化的,然后,再看一眼2017年,以及未来更长一段时间,社会又会变成什么。

我们在尽力去让“过去-现在-未来”这样一个有规律的社会演化链条变得清晰些。

但在今年我发现,要预测一下未来,真的需要想象力。

活在娱乐中

在本刊2015年第26期的文章《2015年的社会结构》中,我下了一个判断:“这个逻辑将会日益清晰:在从公共事务中回归原子化的存在后,人们想回到自己的生活,并通过娱乐性的话题与外界联系和实现自己的社会参与”。

现在看来,这个判断太谨慎、保守了。

2016年的无数事件,以及背后的社会裂变,证明了原子化的人们,岂止是要通过娱乐性的话题与外界联系,实现社会参与,他们是必须把娱乐变成一种生活方式,通过娱乐去活在另一个世界。

比如直播。

2016年被誉为“中国网络直播元年”。一夜之间,不知从社会的哪个角落里突然涌出了无数闲人,黑压压一片地看网络直播。随便列举一下几个现象就可以知道它是何等的火热甚至疯狂。

7月5日晚上8点,韩国女主播李秀彬在中国一家直播平台直播。3个小时,她几乎都坐在椅子上,做得最多的事情就是吃饼干。看她直播吃饼干的,有10万观众。

稍早一些时候,有一家弹幕网站做了一次网络直播实验,在连续十几天的直播中,主播们除了最常规的唱歌跳舞外,甚至还有发呆、吃饭、画画 、打游戏、扎帐篷睡觉等行为。看这个直播的,累计超过3000万人!

直播,把互联网带来的社交化时代又往前猛推了一把。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给出了一个惊人的数据:截止到2016年6月,7.1亿网民,3.25亿看过直播。相关的行业数据显示,全国的在线直播平台数量已超过200家。有研究机构认为,2020年网络直播及周边行业将撬动千亿级资金。

这家研究机构的“研究”肯定夸张了,但直播的能量确实惊人。

直播不仅变成了一个巨大的风口,一个全世界从它那儿路过的资源汇聚之地,而且渗透到了商业营销、企业生产、影视表演、新闻媒介等领域。企业的发布会,还有别的新闻现场,拿着一个手机直接,穿得性感的主播甚至代替了看上去比较“知性”的记者。

仅仅是看直播的人太多并不能改变什么。但直播把娱乐、商业、新闻、人际互动都融为一炉,却已经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社会结构被悄然改变。

直播之外,最能体现社会变化的,是对明星的关注。能牵动这个社会的神经的,不再是宏大叙事,不再是跟利益等相关的问题,而是明星们的花边新闻。换句话说,社会问题是通过明星才得以引发、聚焦的—而背后的心态只是娱乐。

王宝强马蓉出轨离婚事件,所引发的关注,就像奥运会不存在一样。运动员林丹的出轨,同样不遑多让。

这一年,中国社会活在娱乐中。大家没有娱乐至死,而是通过娱乐,逃避了他们无法去面对的东西。娱乐和移动互联网技术所建构的那个美丽新世界,大有让大家忘掉现实世界的意思。

相同气质的心灵

世界是一个整体。社会当然也是。可是,我们看问题,做不到“整体地看”,往往只是从某个角度。于是有了政治、社会、经济、文化、心理这些角度。

有些角度可能很厉害,但正如思想家赵汀阳所揭示的,很多时候,这个角度无法回答自己的问题,比如政治的问题,要得到解答,答案可能是(往往是)经济;经济问题的答案,可能是(往往是)政治;社会的问题,答案可能是政治、经济或心理,诸如此类。

2016年在社会领域所发生的很多跟过去不一样的现象,跟经济、心理有关。当然,肯定也跟政治有关—政治结构是社会结构、心理结构的背景,这个常识无须去强调。

几年前,我对中国的社会心理进行了一个概括:沉闷。从那个时候开始,我们进入了沉闷时代。随着利益结构等等的固化,焦虑期实际上已经结束了。沉闷意味着更多的人压抑着心理能量,而且在社会结构中处在一种主流目光看不见的“匿名状态”。人都不知道到哪去了。

这有点类似于2016年美国总统大选,很多人原来并没有说话,但到最后投票,他们亮出了真实的选择。那些支持特朗普的人,真不知道从哪冒出来的。

被压抑的心理能量一定会寻找一个出口。这个出口,显然不是可以冲击到社会秩序的各种公共事件(比如过去的群体性事件),不是针对权力监督、社会议题的发言,而是可以让大家逃避、舒服的所在。这就是2016年,为什么突然冒出来那么多人看直播,看明星的出轨离婚的原因。它也是矿难、爆炸、延迟退休之类具有冲突性的现象,已经没有多少人关心的原因—按道理它们似乎应该吸引极大的关注。

有一句话是“上帝在为你关上一扇门时,也为你打开一扇窗”。

在一个被感受为已经固化了阶层结构的社会里,人们的那扇窗在哪里?

我发现了2016年一个有意思的现象:用阶层之类分析框架,已经无法捕捉到最新的社会变化了。我创造的一个新的分析框架是:相同气质的心灵。

心灵的气质,指的是一个人的价值观、趣味、心理倾向、性格所散发出来的那种气质,列一个公式是:心灵的气质=价值观+趣味+心理倾向+性格。

心灵气质相同或相似的人,很自然地容易相互认同,感觉是“一路人”,在心理上是同一个物种。这样的人多了,更有利于自己的心理生存,如果跟自己异质,甚至冲突的别的气质的心灵在社会空间中多了,那么自己的心理处境就比较恶劣,不利于自己的心理生存。

比如,自我感觉良好的“装13犯”如果多了,那些活得装真实的人,就会被压抑;活得真实的人多了,“装13犯”也会非常难受。相同气质心灵只能吸引相同气质的心灵。

这是超越阶层的,跟职业、文化程度的关联度也不大,大家从阶层之外,要去寻找自己在心灵上所属的那个群体,而强大自己的自我,其实就是让这个群体壮大—它是一个“大我”。

按照“社会价值排序=利益食物链+心理食物链+审美价值链”的公式,如果说阶层是在争夺利益食物链上的位置,那么,心灵的气质,争夺的就是心理食物链、审美价值链上的位置。

我在考察各个大号的粉丝时发现,某些气质的心灵,比如自我感觉良好的那些人,最渴望在社会空间中去复制、扩大他们的心灵气质。原因很简单,不敢直面自我的人,必须始终活在一场热闹的戏中,以便从中去体验、确认那个他们感觉不错的自我。他们具有一种刷存在感的先验渴望,而刷存在感意味着他们会拼死谈论、散播那些跟他们心灵气质相同的价值观、事物、文章、书籍和人。

与此相比,那些不自我感觉良好的人,在朋友圈都不敢转发自己喜欢的文章。他们的心理生存处境并没那么好。

换句话说,一种特定气质的心灵,实际上倾向于扩大有利于自己心理生存的社会空间。但正如在社会阶层结构上,不掌握稀缺资源者处于不利处境一样,不具有表演性和自我感觉良好色彩的心灵,处于一个不利的地位。

未来的面貌

2016年,在社会结构中,阶层问题变成心灵气质上的问题,这绝对是一个重要信号。顺应、解读到这个信号的某些公号经营者(他们都是精明的生意人,但却以贩卖价值观、趣味、知识的形象出现),还有一些商家,已经取得了成功。

仿照“直播元年”这个说法,我也把2016年视为“心灵气质元年”。

这一切,在2017年,还会加剧。

会在两个方面加剧:

一大堆原子化的心灵,会出现分化,并在更高程度的相似甚至相同上,在平台上吸附在一起;

各个气质的心灵,会有意无意地通过心理竞争,让自己能够挤占更多的社会空间。类似于资本垄断的那种“心灵气质的垄断”情况暂时还不会出现,但在心理上具有竞争优势的心灵气质,会更加获取优势地位。

从利益结构上来说,社会结构没什么大的裂变,但在心灵的重组上,社会结构已经变了。

而直播这个“风口”也不会很快结束。它仍然是沉闷背景下人们心理上的出口,美其名曰“社交”,即通过娱乐的方式来进行社会联系和参与,并进入一个跟现实不一样的世界。唯一变化的只是,直播已不止于看美女,而会向别的领域扩散,随着技术的更新,也会出现别的“风口”。但所有的“风口”,肯定都跟“娱乐”、“社交”、“移动互联网”这三个关键词有关。

这一切意味着,我们在2017年,在社会结构的表层上所看见的,仍然主要不是传统、经典的那些社会命题—比如群体事件等社会冲突,比如失业/就业对社会结构的冲击,比如阶层固化所带来的焦虑。随着中国经济的下行,实体经济的衰落,这些问题正越来越严峻,在社会结构的深处正在制造很大的麻烦,但仍然只是在潜伏中,尚不会突然出现在社会结构的表层,形成很强的冲击性。

我在过去几年曾经预测过这样的社会变化:从群体来说,上层最清楚自己是谁,中产会困扰自己到底是谁,而底层已经不敢知道自己是谁。在2016年,这一点特别明显。而它也将维持一长段时间。

一个社会的社会结构变化,取决于什么?我们可以列出一个清单:人口、阶层的构成、利益分配的制度设计、利益结构、社会组织模式、群体认同的方式……可以清楚地看到,在2016年,变化最明显的是社会组织模式、群体认同的方式,而它们的关键词是技术、娱乐、心灵的气质。而在2017年,我相信,情况会比这更复杂。

最重要的是,这个世界确实已经变了,无论是全球范围内,还是中国的社会。无数东西正在潜伏、生长之中,也必将构成“未来的现实”。我们还无法去描述未来的面貌,但得做好心理准备。

猜你喜欢
娱乐
娱乐头条
再见了,手机娱乐
星辉娱乐
星辉娱乐
我的生活自身就是一种娱乐
如果记住就是忘却
鸡年娱乐话斗鸡
休闲娱乐大调查
娱乐眼
娱乐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