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是否曲解了凯恩斯理论?

2016-12-24 22:13戴国强
南风窗 2016年26期
关键词:通论凯恩斯市场经济

戴国强

《红楼梦》大概是中国文学作品中受到不同评价最多的一部书了,鲁迅作了很精辟的归纳:“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密事。”

这种现象在对凯恩斯及其代表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以下简称《通论》)的评价方面也能看到。80年来围绕《通论》的评价汗牛充栋,由于各人视角不同,很多观点大相径庭,更各取所需。

凯恩斯从不反对市场经济制度

一个月前的11月9日,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举办了林毅夫和张维迎的公开辩论会,双方就是否需要产业政策而开展争辩。由于在此之前林、张二人在一些问题上争论不断,再加上媒体的报道和渲染,这次公开辩论会吸引了众多国人的眼球。但这个辩论会的主题—是否需要产业政策,实在是没有什么可辩论的。

虽然在西方经济学教科书中,没有将产业政策作为宏观经济政策的一个组成部分进行专门阐述,但是大多数国家包括发达国家如美国、英国、德国、日本等都有各自不同的产业政策。近几年,美国也出台了有关新能源、新材料、信息技术、工业机器人等发展政策,旨在保持美国在这些产业中的领先地位。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很多资源都不足,没有国家层面制定相关政策引导资源配置,我国的经济发展恐怕没有这么迅速。

两位教授在辩论中争论的焦点,实际上在于搞市场经济是否就意味着不需要政府干预这个问题:一方认为市场可以解决经济资源配置问题,不需要政府干预;另一方认为市场失灵,需要政府干预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翻翻以前他们的演说和文章,发现他们二人都喜欢拿凯恩斯说事,一个提出要超越凯恩斯,一个则狠批凯恩斯,认为我国出现“国进民退”是执行凯恩斯主义政府干预的结果。最近重新看了凯恩斯的《通论》,发现不管是“超越说”还是“否定说”,都应再仔细斟酌一下。

上个世纪30年代,面对1929年全球经济大危机爆发后,全球经济迟迟没有得到恢复的困境,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经过几年的潜心调查研究,于1936年发表了他的代表作《通论》。凯恩斯认为,市场并不是完美的,市场机制不能使经济自动达到充分就业均衡,而供求失衡的主要原因是需求不足。于是,凯恩斯提出了需要政府干预的政策主张,他认为政府应当通过扩张性的经济政策刺激投资和消费需求,实现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均衡,促进经济增长。

纵观历史上那些著名的经济学家,他们的经济思想和政策主张都是在一定的时代背景下形成的,面对不同的经济周期和需要解决的经济问题,他们的对策也不一样,就像弗里德曼是坚定的自由市场主义者,但他却主张对银行进行严厉管制,其目的是保证货币供给稳定性。

同样,主张政府干预也不代表凯恩斯要否定市场经济,恰恰相反,列宁曾因为凯恩斯提出通货膨胀税而称凯恩斯是工人阶级最凶恶的敌人。毫无疑问,凯恩斯是资本主义最坚定的维护者。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制度赖以存在的基础,凯恩斯提出的政策主张是要维护市场经济制度,主张政府干预是为了弥补市场经济制度存在的缺陷,而不是去颠覆这个资本主义制度的基础。

从凯恩斯提出的政策主张来看,很多政策都需要通过市场机制来予以实现。拿凯恩斯所提出的扩张性货币政策来说,他认为扩大货币供给可以降低利率,然后由利率下降来影响投资者对未来边际投资利润率的预期,如果预期边际投资利润率将会上升,人们就会增加投资,从而实现货币政策拉动经济增长的目标。

然而,这个政策能否取得预期的效果,其关键在于扩张性货币政策到底能不能改变人们的预期,凯恩斯认为这是不确定的。他认为,政府可以通过调整政策来影响人们的预期,但无法决定人们的预期。因为最终决定人们是否会改变预期的主要是市场。

因此他得出结论,在经济衰退时实行扩张性政策是有用的,但因为不一定能改变人们的预期,也无法决定人们的行为,因而货币政策作用不大。后人根据凯恩斯的这一思想,提出了货币政策具有绳子效应的观点。凯恩斯提出的这种政府干预就是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有限作为,而不是让政府取代市场。

凯恩斯也对通货膨胀充满恐惧

长期以来,人们都认为凯恩斯是通货膨胀政策的鼓吹者,但从凯恩斯发表的著述中,我们却能看到凯恩斯多次表露他对通货膨胀的恐惧,他担心资本主义制度基础会因通货膨胀而遭到破坏,提出要对货币加以管理。

上世纪40年代,当凯恩斯发现英国将面临通货膨胀威胁时,提出要通过“强迫储蓄”来控制总需求,以避免通货膨胀。凯恩斯在《通论》中以及在之前出版的《货币论》和之后出版的《如何筹措战争经费》等著作中都表达了他要防止通货膨胀的思想。

他认为在经济衰退期,因为有大量资源闲置,实行扩张政策增加总需求,可以将闲置资源动员起来,但不一定会导致物价上升。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随着闲置资源减少,增加总需求会拉动物价,他把这种现象称为半通货膨胀(semi-inflation),而当经济进入充分就业状态,再增加总需求就会导致完全的通货膨胀(full-inflation )。但是后人却利用凯恩斯对通货膨胀定义所作的解释做了画蛇添足的事情,提出只要物价上涨率低于经济增长率,就可以继续采取扩张政策,终于酿成上世纪70年代的滞胀局面,也把凯恩斯变成了通货膨胀的鼓吹者。

从凯恩斯关于政府干预、货币政策作用局限性的论述以及对通货膨胀的态度,可以看出他的总体思想是要消除经济衰退,保持经济平稳发展。在《通论》第22章“略论商业循环”中他提出,为了避免经济周期的波动,避免经济陷入衰退,应当使经济发展“永远处于准繁荣状态”,这是表现凯恩斯经济学思想的一个重要观点。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主张社会经济要适度发展,不能发展过度。要实现这一要求,仅靠市场恐怕是不行的。

此外凯恩斯还在《通论》中根据他自己的研究和推论,描述了可能出现的这样一种情形:随着货币供给不断扩大,利率下降到人们认为是最低水平的时候,此时经济活动中的货币需求会变得非常大,货币需求函数几乎成为一条水平线,中央银行实行的扩张性货币政策无法使利率再下降,此时货币政策作用无法显现。但是凯恩斯对这一思想表述很谨慎,认为到现在(《通论》发表)为止,此种现象尚未出现。后人根据凯恩斯的这一思想,把它归纳为“流动性陷阱假说”。在《通论》问世以后50年的时候,流动性陷阱终于成了现实,现在发生流动性陷阱的国家也不是个别的了。

《通论》发表至今已经80年了,回顾凯恩斯在书中提出的关于宏观经济政策的一些主张和观点,除了他直接提出的“需求管理”、“准繁荣”等观点外,还有他最先提出,由后人归纳出来的“流动性陷阱”、“货币政策绳子效应”的思想表述等等,都是值得人们在研究凯恩斯经济学时认真思考和揣摩的。从凯恩斯关于流动性陷阱思想的提出,可以看出凯恩斯对社会经济问题的研究是非常深入的,他提出的一些论断和观点有预见性,但他对此又非常谨慎。

有人曾经说过,学习经济学,似乎不需要什么特有的天资,跟哲学或纯科学的一些学科比起来,不是很容易吗?这门学科看起来容易,但是能学得出人头地的却很少!

作为一个经济学家,必须具有种种才能的结合,这一点是很难能可贵的。他必须在某种程度上是个数学家,又是历史学家、政治家和哲学家。他必须善于运用思考力,从一般原则推断出个别现象,既要触及抽象的方面,又要触及具体的方面。他必须根据过去,研究现在,推测未来。对人类性格及其风俗习惯的任何方面,他都不应当完全置之度外。

经济学是一门经世济时之学,一种理论和观点的提出是为了解释某种经济现象,由于影响人类经济活动的因素太多太复杂,所以经济学理论都是在一定的假设条件下才得以成立。对历史上有影响的经济学家应实事求是地予以评价,对他们的思想和研究成果应该用历史的观点去加以分析,不应对他们的理论进行机械地图解,或简单地把他们标签化,以便让受众明白道理,了解真相。

林、张二人的这场公开辩论准备了不少时间,也花费了不少精力、人力、物力,吸引了众多的围观者,我国经济学界为此也很是热闹了一阵。这是好事,有助于推动我国经济研究的深入发展。

不过,双方在辩论中的表现却让人觉得有些不解,双方各执一词,互不相让,争论看上去很激烈,但是辩论中双方又各说各的,让人感觉仿佛在看两个频道的节目,让人想到侯宝林的相声,关公战秦琼。倒是有些点评议论的文章更精彩些,有的点评文章比辩论人撰写的文稿还要长,而且逻辑严密,主旨鲜明,发人深省。

辩论是欢喜和热闹的,但欢喜和热闹之后呢?

凯恩斯提出的政策主张是要维护市场经济制度,主张政府干预是为了弥补市场经济制度存在的缺陷,而不是去颠覆这个资本主义制度的基础。

猜你喜欢
通论凯恩斯市场经济
财政税收在市场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市场经济
协通论视佛经一例
多赚两只蛋的钱
多赚两只蛋的钱
安全通论(16)——黑客生态学
关于对市场经济的认识
安全通论(16)——黑客生态学
新凯恩斯菲利普斯曲线理论的演变
《孙子学通论》评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