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梦:践行笙之梦

2016-12-24 08:06越声
小演奏家 2016年11期
关键词:演奏家作曲作曲家

越声

笙是中国古老的簧管乐器,也是世界上极早使用簧片发声、并能演奏和声的吹奏乐器。然而,人们对这件乐器了解不多,尤其在流行的民族器乐组合中,笙的使用率更少,原因何在?很多年来我一直在思索,想了解其中的缘由。

◎越 声

80后挑起大梁

张梦很年轻,却是上海音乐学院这几年重点培养的双学历演奏家、作曲家。他自小随父亲学习笙,后跟随翁镇发、翁镇荣、牟楠和徐超铭等老师学习,现为中国民族管弦乐协会笙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音乐制作人,上海馨忆民族室内乐团笙演奏家、驻团作曲家,也是被中外笙圈子逐步认可的继承人。

就前言中的缘由,张梦说:“一是因为了解笙乐器的人不多,甚至有些人从未听过笙的声音,这在于我们笙圈子推广力度不够;二是因为有些组合形式的乐队需要的是演奏者站着演奏,笙虽音域齐全,但通常以坐姿演奏为主,传统笙虽在演奏姿势上均可,但由于音域有限,无法胜任新音乐形式多变的要求;三是由于笙的音色比较中和,在乐队中有“溶剂”作用,但有些演奏家或作曲家认为笙的音色并不太有个性。其实,就我本人而言,这些问题更需要我们这一代努力去解决。”

为了改变笙在人们心中的传统守旧印象,张梦在上海举办了一场笙味十足的颠覆性创意音乐会。在这场音乐会中,张梦化身为“大厨”,带领一众“食客(观众)”品尝他和音乐界好友为大家精心呈现的八道“菜”。在这八道“菜”中,张梦通过传统(各流派)、爵士、电子、世界音乐(即兴)等多种元素,用自己的想象力和技巧呈现出笙的多元表现力。

音乐会上的一道“西式甜品”引起观众极大兴趣,这就是一首经典的爵士乐曲《Blue Bossa》,此曲虽被无数爵士乐手演奏过,用笙演奏却很新鲜。张梦手中的笙仿佛化身萨克斯管,曲声轻松慵懒,与低音贝斯手一唱一和、一清亮一低沉,宛若两个人在进行一场充满意趣的对话。

当晚,被谭盾看好的“招牌菜”是由张梦本人作曲、用简约的素材以循环反复的手法创作而成的《童年回忆 》。乐曲融合了四种元素,首先由笙乐打头,吹出充满回忆的童年旋律《丢手帕》,此后又加入B-BOX等口技,用效果器叠加循环,以最简单的节奏和元素,唤起观众对童年单纯快乐的回忆。

音乐会结束后,一直潜藏在观众席中的著名作曲家谭盾上台祝贺张梦,称赞道:“他的音乐很有想象力,颇有新意,尤其在技巧的表现力和音乐的感染力方面有着恰如其分的平衡。”

张梦事后接受采访时说:“我进入上海音乐学院学习后,逐渐发现中国民族乐器的滞后发展主要在于作品的缺少,以往许多民族乐器作品都是演奏家‘业余创作,这对笙的发展和推动显然不利。”

特殊的艺术经历和家庭环境使张梦深知传统的深刻含义,深知自己淳朴的演奏风格、扎实的演奏功底和灵活多变的音乐观念的形成正是根源于对传统曲目千百次的研习。

后来,张梦报考了著名作曲家王建民教授的研究生,他听过上万张CD、学习了二十余种中外管乐乐器的演奏,早在本科期间,就凭借自己于2008年创作的《玄烟》获得过上音创作、演奏双项比赛第一。

两代人追梦上海

张梦的父亲曾在专业文艺团体担任笙演奏员,后来为了提高自己在笙专业上的演奏水平,给上海的三十七簧笙发明者之一的著名笙演奏家翁镇发先生写信求教,自此远在河南的张梦父亲经常去上海求学。之后,他虽然转业做与音乐无关的工作,但还是一如既往地热爱笙,由此也让儿子喜欢上了笙。

张梦回忆道:“自我认识并接触笙这件乐器起,就一直十分喜欢它,从未产生过抵触情绪。因为父亲爱笙,他将自己对笙的感情言传身教于我,进而使我也对笙萌生了热爱之情。那个时候,我经常听我父亲在家或演出时演奏的作品,有翁镇发先生的《畅饮一杯胜利酒》及改编的《达姆达姆》《沂蒙山歌》等。”尤其令张梦难忘的还是那首《达姆达姆》,正是这首乐曲让他义无反顾地踏上了音乐之路。至今,张梦还时不时演奏这首乐曲。

“在古代道教音乐里,笙师都是要擅长十多种乐器的,我从小也想变成多才多艺的人。以我学习长号为例,当年小学里正好要组建军乐团,老师看我具有一定的音乐基础,就建议我参加。经过考虑,我选择了长号这件铜管乐器,原因很有意思,我觉得这件乐器与其他管乐器不同,其他管乐器都要按键来吹,而长号则是拉的。其实,我后来学习其他乐器都是兴趣使然。或许是习笙的缘故,之后自学的种种乐器无论中西管乐,还是西洋弹拨乐,我都可以算得上无师自通。我觉得音乐是相通的,乐器亦是如此,在演奏技法、作品的处理、音乐的感悟方面会有或多或少的相通之处,因此接触其他乐器便更容易上手。”

张梦觉得不同的民族管乐器一定有着一脉相承的地方,这就是气,我以为气不仅是指气息的运用,即一位演奏者在演奏过程中要注重把握好气息,用不同的气息演奏出有区别的声音,更是指一种精神、一种气魄。民乐是有魂的,同样,一位优秀的演奏者要将这种气场、这种民乐的灵魂演绎出来,不单单让听众听到纯粹的音乐,更要让听众感受到民乐的魄力。“作为年轻演奏者,我们在继承老一辈演奏方法的同时,还需要开发出一些新的演奏技巧、 手法、舞台表现和音乐概念等等。”张梦说。

好胜心让我学习作曲

好胜心其实是每个孩子的“补药”,用得好,会促进孩子的学习。张梦小学三年级时写了一首笛子曲,兴致勃勃地把乐谱拿给老师看,结果却被泼了冷水,他现在还忘不了老师对他说的话:“你这么小,连书都没念好,就想着作曲,老老实实演奏乐器吧!”说实话,张梦当时很受打击,曾一度不再考虑作曲的事情。上中学之后,通俗、摇滚等音乐风靡,张梦又开始自己创作一些流行歌曲,当时完全是为了玩,还拿着吉他在班里与同学们一起弹奏,充实业余生活。

后来,在上海音乐学院举办的现代派音乐会唤醒了张梦作曲的梦想,从那时开始,他自学作曲,并开始创作作品,读作曲专业研究生也是希望自己能够进行系统化、规范化的学习,进而从半职业转变成为职业作曲者。

自从第一首三十七簧笙独奏曲《玄烟》获奖后,张梦一发不可收,创作灵感犹如黄河之水滔滔不绝,接着又创作了民族室内乐作品《荒寂》,并凭借这首作品参加了“民音杯”民族室内乐比赛获得了优秀奖。除此之外,他还陆陆续续为各种形式的编制或独奏乐器创作作品,如2010年为二胡与打击乐写的《双声子》荣获了全国高等艺术院校二胡作品比赛银奖。

除了给笙等民族音乐作曲,他还涉及不同领域的音乐风格,尝试自己没有听到过的音乐。至今,他已创作了几十首音乐作品,涵盖古典、现代、爵士、摇滚、电子、世界音乐、实验先锋等不同类型。从小学习众多乐器且积累了丰富的实践演奏经验,在一定程度上为张梦的创作之路奠定了基础。

就像其他的世界音乐一样,中国音乐也有自己民族的语言,自然要表现自己的特色,让更多的人欣赏接受。千百年来,中国的音乐家们一直希望将我们的民族乐器加以完善,但衡量标准则应以不牺牲自己的优秀传统为前提。

张梦告诉我:“我在上海曾组建过几支乐队,并在里面加入三十七簧笙的演奏,有时还将笙作为主奏,但我发现一个问题,与我一同做乐队且喜欢笙乐器大部分是外国人。”

作为一名专业演奏家和作曲家,张梦时常仰望笙的光辉,坚守笙的传统,保持民间的音乐底色,但他又是一位不安分的青年人,这份不安分使他走出了一条与众不同的路,使他获得传统与现代,两种观察笙音乐及中国民族音乐的视角,构建起属于自己的笙音乐世界。他希望自己和父辈深爱多年的笙表演与传承能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新面貌和更大的生存空间,因此,他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在笙的演奏形式、笙曲的题材和风格等方面探索许多新的可能。

从张梦身上,我看到年轻音乐家勇于探索勇于实践,践行着自己的梦。正因为有这样的年轻音乐家,近年来不断有作曲家开始关注笙的演奏问题,并有大量的笙曲问世,有的是笙独奏,有的则是笙乐器与西洋室内乐或混合室内乐合奏,还有的是笙协奏曲与民族或西洋管弦乐合奏。总之,林林总总的笙演奏形式也在不断拓展着笙乐器的演奏与发展,也慢慢绽露出笙乐器自身的演奏特点及其特有的魅力。

“笙艺术的发展需要好的作品,我自己身体力行,也希望更多的年轻作曲家能为笙创作既能体现笙优秀传统特色、又能体现传统乐器现代话语的好作品,那么笙艺术的复兴和传承就会如虎添翼。”张梦最后说。

猜你喜欢
演奏家作曲作曲家
Task 1
AI作曲的诺亚方舟将去往何处?
长大可当作曲家
伍光辉作曲三首
我的梦
浅谈王西麟的音乐道路
笛子演奏家
猫咪成长史
笛子演奏家
作曲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