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教学浅谈

2016-12-26 00:00方澍
商情 2016年43期
关键词:讲授大学语文人文

方澍

一、现状

在经济全球化影响下,中国社会文化现实已发生了重大转变,广大青年学生的知识构成、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及生活方式发生了重大改变。但是人文教育仍然没有跟上急剧变化的时代,没能切实解决大学生中出现的人文知识和人文素养普遍缺失的问题。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形象思维、口头表达、写作的基本能力,而大学语文正是承载着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这些工具性、人文性特点,它对继承祖国的悠久文化传统,与时俱进的容纳新知识和新思想,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较高文化素质的人才,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然而,该门课程的开展情况却不容乐观,在高职院校,大学语文一般都是作为公共课开设的,课时大概在三十四十左右,要在短短的几十小时内学习如此多的文学作品几乎不可能,加之学生学习的功利性很突出,对专业课以外的课程相对来说普遍轻视一些,这样一来,如何教好大学语文就成了一个富有挑战性的难题。本人从事大学语文教学多年,进行了一些尝试和探索。

大学语文不同于中学阶段的语文课,大学生的学习不仅仅在于掌握知识,更要学会思考,有灵感的迸发。大学语文的侧重点不再是逼迫学生去背诵和记忆某篇课文的知识点,而在于比较系统的掌握语言和文化的规律,它不再是枯燥无味,而让学生放松绷紧的神经,感到轻松快乐,如同是听了一场美妙的音乐会。大学语文并不具有像英语那样的“实用”,也不可能直接作为升学、出国、就业的敲门砖,但良好而准确的汉语表达在学习和工作中绝对是不可或缺的,它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并且是长久的,人的全面发展离不开语文的运用。甚至可以说,一个人的人文素养对学生的人生影响可能超过专业知识。大学语文正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有效的途径和手段。

二、信息与思想

托夫勒在《第三次浪潮》中宣称:未来谁掌握了信息,谁就掌握了世界。在这个信息时代,无论认可还是反对,我们的生活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如果不注意收集信息,对世界的变化反应麻木迟钝,生活也可以简单重复地进行;如果迷失在信息的汪洋大海里,对各种各样纷繁的信息缺乏判断和处理的能力,结果将是茫然不知所措。

二十来岁的大学生读到的是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没有读到的是外面的世界也很无奈。这种年龄的人一方面对新的信息与变化很敏感,另一方面,摆在他们面前的现实问题也很多:求学、就业、爱情婚姻、为人处世等等。他们既需要足够的信息和思想来帮助他们求学就业、规划人生,为人处世、把握情感,又很自然地喜欢各种各样的知识与信息以拓展知识面,弥补知识与技能的不足,帮助他们更加准确地了解世界与自身,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人格更加健全,自我素质更加提高。因此,大学生对大学语文自然怀有一种期待。

这样一来,对讲授大学语文的教师就提出了要求:在介绍作家讲解作品时,一方面要提供足够的信息,对这些信息既有质量要求又有数量要求,另一方面,要求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处理,为学生能利用这些信息服务于他们的生活提供帮助。历史往往有惊人的相似之处,这指的是实质而非表象。国外生活与国内生活,现代人生活与古人生活虽然形式上相差悬殊,其实还是有许多精神实质一脉相通。一部《红楼梦》,经济学家能看到管理,革命家看到排满,医学家能看到医术,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就说明了文学作品的多面性、丰富性。讲授大学语文的教师发现与挖掘出这些丰富性,就找到了陶冶、熏陶与教育学生的捷径,这也是努力教好大学语文的捷径。

三、方法与技巧

中国的教育长期以来是应试教育,一方面教学目标死板僵化,另一方面也带来教学过程的死板僵化,更主要的是思想意识的死板僵化。这种教育与丰富多彩变化多端的现代生活渐行渐远,思想内容也与国际化多元化的文化环境脱节。这种教育不受学生的欢迎是肯定的。因此大学语文教学必须拓展思路,进行创新。

彭书雄教授在“人文导航,精神成人——评周金生、江少川主编的《人文大学语文》”里谈到英国语文通过教材里的“人与自然”,沟通动物学、地理学、生命科学三大领域;日本语文教材《灰姑娘的时钟》由童话故事谈到“时钟”和机械时钟的发展史,以及不定时法则向定时法则转化所造成的雇佣劳动制与“时间等于金钱”的经济伦理观念,由此打通了物理学、经济学学科领域。因此,大学语文在实际讲授的过程中进行类似的知识延伸与拓展,既有利于学生更准确地学习课本知识,也有利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如果说以上是在事物间寻找联系的话,有时在相同的知识点之间寻找不同点也是一种好方法。厦门大学易中天教授在“百家讲坛”主讲的品三国就常常运用比较法,一方面强化了所讲内容的印象,另一方面用作对比的知识有时反差很大,特别是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有时是矛盾的,放在一起比较,既丰富了内容,更容易理解,效果非常好。大学语文课堂上就完全可以借鉴。大学的课堂不同于中学课堂,教师讲授的可以不一定是公认的公理、定理之类,可以将不同的观点,甚至是教师的个人观点传授给学生,有意识地促使学生思考、判断、选择。这样不仅传授了知识,更锻炼了分析判断的能力,这样的教学往往是比较受学生欢迎的。

由于教材内容与现代生活的距离,加之讲授者理解与学生思维的差异,更由于讲授者与学生的年龄差距往往较大,这也是带来思想理解情感体验差异的自然而然的原因,这种原因造成的差异常常更加顽固而难以弥合。同时,在不少学校,大学语文课都是两三个自然班级合班上课,也就是说,一个语文老师在课堂上常常面对好几十甚至上百张面孔,这些人可能会从不同的角度对你的课提出甚至相矛盾的要求,真可谓是众口难调。一旦老师的上课达不到他们的要求,就会觉得失望,对教材内容讲授本身的隔离感就会加强。在大学,尤其是上大课,学生的不参与成为非常头痛的问题。教师必须采取有效的方法,内容尽量贴近学生的审美需求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吸引学生参与的方式很多是有效的,譬如经典影视作品赏析、情景模拟训练有助于学生切身体会到语文学习的乐趣;小型辩论会、演讲比赛等有助于学生认识到学以致用的妙处;现代多媒体教学技术的运用能直观而有效地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兴趣;甚至带领学生走出课堂领略自然美景的意境,都不失为有效的教学形式。总之学生参与越多越深入,对作品的理解就越多越深入,作品的距离感就会越少,教学效果就会越好。

猜你喜欢
讲授大学语文人文
美在山水,魂在人文
最朴素的人文
数学课堂“限时讲授”教学策略
2019年成人高校专升本招生考试模拟试题 大学语文(一)
2019年成人高校专升本招生考试模拟试题 大学语文(二)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大学语文
2018年成人高等学校专升本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大学语文
人文社科
写人文的写作方法
浅谈数学课堂讲授的时机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