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叶肉芽肿性乳腺炎临床病理学特征分析

2016-12-26 10:04苏哲
中国实用医药 2016年29期
关键词:分析

苏哲

【摘要】 目的 分析小叶肉芽肿性乳腺炎临床病理学特征, 为临床诊治提供科学的指导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30例小叶肉芽肿性乳腺炎患者临床病理资料, 分析其临床病理特点。结果 30例患者均为育龄女性, 近期有哺乳史, 均存在单侧乳腺肿块, 左侧17例, 右侧13例, 平均直径为(4.5±1.9)cm。17例存在不同程度的皮肤红肿现象。病理学特点以终末导管小叶单位为中心的化脓性肉芽肿性病变, 小叶内见混合性炎性细胞浸润。所有患者均采取乳腺区段切除治疗, 术后病灶愈合良好, 未见复发。结论 小叶肉芽肿性乳腺炎与其他乳腺慢性炎症及乳腺癌的治疗方式不同, 准确的病理诊断是临床精准治疗的关键, 因此正确认识小叶肉芽肿性乳腺炎的临床病理特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小叶肉芽肿性乳腺炎;病理学特征;分析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29.025

小叶肉芽肿性乳腺炎属于慢性乳腺炎性病变, 在临床中并不常见。由于其临床病理表现类似于乳腺癌和其他慢性乳腺炎性疾病, 在临床中经常会出现误诊问题, 对治疗极为不利[1]。为了避免误诊误治, 本文就30例小叶肉芽肿性乳腺炎患者的临床病理学资料进行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1月~2016年3月本院诊断的30例小叶肉芽肿性乳腺炎患者, 年龄25~48岁, 平均年龄(35.6±4.5)岁;病程6 d~3个月, 平均病程(30.5±14.2)d。28例(93.33%)患者存在生育史, 其中有23例(76.67%)具有3年内哺乳史;11例(36.67%)患者存在先天性乳头凹陷, 7例(23.33%)患者存在乳房外伤史。患者临床资料完整, 具有临床研究价值。

1. 2 方法 30例小叶肉芽肿性乳腺炎患者, 均接受手术治疗, 标本经4%中性缓冲福尔马林固定, 常规脱水、石蜡包埋, 切片, 厚度为4~5 μm, HE染色。其中26例行抗酸染色及过碘酸雪夫氏染色(PAS染色)。每例患者均经过两名资深病理医生共同诊断。辅助检查:钼靶X线摄影检查、乳腺彩超检查、血常规检查。

2 结果

2. 1 临床表现 30例患者均存在单侧乳腺肿块, 左侧17例, 右侧13例, 肿块质硬韧, 直径在3.2~9.5 cm, 平均直径为(4.5±

1.9)cm。17例存在不同程度的皮肤红肿现象, 有3例患者出现了乳头溢液的情况。

2. 2 钼靶X线摄影检查结果 30例患者均存在的直接征象为肿块影(致密影及局灶性非对称影, 其中以局灶性非对称影最多见);彩超结果显示不规则高密度肿块阴影, 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 呈毛刺状, 代表性改变为纵横交错、粗细不等的管状无回声。血常规检查未出现白细胞升高的现象。

2. 3 病理大体观察 肿块无包膜且边缘不清晰, 切面灰白灰黄色, 质韧, 可见大小不等脓腔, 挤压有脓性分泌物。镜下观察:本组30例患者均出现了以终末导管小叶单位为中心的慢性肉芽肿性病变, 小叶内见混合性炎性细胞浸润, 以中性粒细胞为主, 另见单核、淋巴及浆细胞。病变呈多灶、散在分布。其中有26例(86.67%)伴有中性粒细胞的小脓肿;28例患者(93.33%)小叶病变由于融合现象逐渐失去了原有结构, 且出现了脂质吸收的现象。特殊染色:抗酸及PAS染色均未见分枝杆菌及真菌。治疗与预后:本组30例患者均行乳腺区段切除, 术后患者未出现复发, 治疗有效率为100.00%(30/30)。

3 讨论

小叶肉芽肿性乳腺炎与乳腺导管扩张症、结核等慢性乳腺炎性病变在临床治疗上存在区别, 正确诊断至关重要。由于该疾病在临床中的发病率较低, 且其病因尚不明确, 一般认为属于自身免疫性无菌性炎症, 使用抗生素无效, 使用皮质激素可在短时间内发挥作用, 但是具有较高的疾病复发率[2], 临床仍以手术治疗为主。也有部分临床研究认为该疾病的发生与患者使用避孕药物、乳汁的刺激、创伤、化学刺激等有关, 这些情况可能会引起肉芽肿反应, 破坏小叶结构[3], 在本组研究中7例患者存在乳房创伤史, 3例存在乳汁淤积。

本组通过对其临床病理特征的回顾性分析, 认为该病有以下特点:①发病人群多为30多岁女性, 尤其是存在生育史的妇女, 距离末次妊娠约3年, 病程约3个月。②多数单侧乳腺受累, 从乳腺外周部向乳晕区发展, 肿块界限不清, 质地硬、韧。先痛后肿。③若有女性激素药物使用史(如避孕药物)、乳房外部创伤史、乳汁淤积, 可存在病发可能。④石蜡切片检查结果是疾病诊断的最终参考结果[4]。⑤其病变一般以终末导管小叶单位为中心, 炎细胞由组织细胞、嗜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浆细胞构成, 可见微小脓肿形成[5]。⑥该疾病与乳腺癌、乳腺导管扩张症、肉芽肿性血管脂膜炎、结节病、乳腺结核及脂肪坏死等疾病均存在一定的相似性, 在诊断时需要注意辨别。乳腺导管扩张症又称浆细胞性乳腺炎, 好发于发于绝经期后, 病变主要累及乳头、乳晕的大导管, 早期大导管扩张. 晚期导管周围可出现炎性肉芽肿, 以浆细胞浸润为主;乳腺结核多见于中青年, 有结核病史, 见结核结节, 常见干酪样坏死, 抗酸染色见分枝杆菌;肉芽肿性血管脂膜炎多见绝经期后女性, 肿物局限, 有触痛, 表面皮肤发硬呈红斑状, 病变位于乳房皮下脂肪组织内, 不累及乳腺实质;乳腺脂肪坏死多见于≥40岁女性, 肥胖、外伤者多见, 典型病变脂肪细胞变性坏死、崩解形成大小不一的空泡, 周围包绕泡沫细胞、纤维母细胞、炎细胞、多核巨细胞等;结节病为界限清楚的上皮样细胞结节, 无干酪样坏死, 不见中性粒细胞浸润, 肺及纵隔常见受累[6]。

小叶肉芽肿性乳腺炎在临床上比较少见, 因其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近似乳腺癌, 病理镜检也易与慢性炎性乳腺病混淆, 而发生误诊, 延误临床治疗, 所以需严格掌握其临床病理特征, 避免对患者造成不必要的损害。

参考文献

[1] 程涓, 丁华野, 杜玉堂, 等. 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伴发乳腺导管扩张症的临床病理学观察. 中华病理学杂志, 2013, 42(10):

665-668.

[2] 闵三旭, 郎荣刚, 傅西林, 等. 89例肉芽肿性乳腺炎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分析. 中华乳腺病杂志(电子版), 2013, 7(3):15-19.

[3] 廖谦和, 安慧敏, 郭德超, 等. 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33例临床病理分析.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2014, 30(7):794-795.

[4] 于海静, 王颀, 杨剑敏, 等. 肉芽肿性乳腺炎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其综合治疗. 中华乳腺病杂志(电子版), 2013, 7(3):20-23.

[5] 周素娟, 郭华. 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21例临床病理观察. 吉林医学, 2013, 34(23):4742-4743.

[6] 冯敬, 于冰. 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24例临床病理分析. 诊断病理学杂志, 2002, 9(2):79-81.

[收稿日期:2016-08-29]

猜你喜欢
分析
导数考向分析
民航甚高频通信同频复用干扰分析
分析:是谁要过节
一道解析几何题的分析与探究
回头潮
一个递推数列问题的类化分析
万有引力易错题分析
三角恒等变换常考点分析
基于均衡分析的我国房地产泡沫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