缕乡愁话古村(下篇)

2016-12-27 08:22李妍婕廉钢
四川党的建设 2016年4期
关键词:木格鼓乐芦笙

·本刊记者 李妍婕 摄影记者 廉钢

缕乡愁话古村(下篇)

·本刊记者 李妍婕 摄影记者 廉钢

苗族祭祀鼓乐。

传统村落的一砖一瓦、一椽一木,镌刻着最质朴的民风民俗;一个院落、一座庙堂、一方戏台,不仅是珍贵的文化遗产,更是人们心灵深处乡愁的寄托。

川南的山区,一条条蜿蜒不尽的青翠山谷,大路小路都挂在山腰,农房忽高忽低、忽远忽近,掩映在一片翠竹绿荫之中……

在三月的阳光下,记者一行三人从叙永出发,一路向南,沿着狭窄的山间公路,崎岖前行,目的地是分水镇木格倒苗族村和水潦(Lao)乡海涯村彝寨。2013年,这两个村先后被列入全国第一批和第二批传统村落,一个是传承千年苗族祭祀鼓乐之地,一个是古彝文化的发源地,在传统村落渐渐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时,他们怎样扛起传承的大旗,并发扬光大?请跟随我们的脚步,一起去揭开他们神秘的面纱吧!

木格倒苗族村 祭祀鼓乐演绎数千年的文明

盛装的苗族妇女。

隐藏在深山中的木格倒苗族村。

“我们村是川南特有并保存完好的苗家村,你看伸在半空的阁楼,悬在空中的吊脚楼,因为山区盛产木材,所以当地先民就地取材,师承自然创建,这样的房子冬暖夏凉,连空调都不用装。”一头短发、身着棕色褂子,脚穿黑色布鞋的木格倒苗族村村支书吴维宣,一边引领记者往村里走一边认真地介绍。

青色的瓦片,木质的房屋,村里各家各户皆是如此。背对山坡、面对沟菁,房屋及小场院就是一个台地,前方一般是层层向下延伸的梯田,或直接就是一面陡坡。家家户户都是开放式的。

下午3点半,村里非常寂静,偶尔传来两声鸡鸣或者狗吠。“现在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村里剩下的都是中老年、妇女和儿童。”吴维宣说。

“咚咚……哟嚯嚯嗨……咚咚……哟嚯嚯嗨……”一阵颇有气势的鼓声如春雷般传来,撼人心魄。追寻着鼓声,记者来到一个大院前,看到许多村民在练习鼓乐,这是他们最喜欢和擅长的活动,而这鼓乐代表了苗族特有的祭祀文化。

今年47岁的陶福然,木格倒苗族祭祀鼓乐第8代传承人,每天下午他都会召集村民练习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他家就是苗族祭祀鼓乐的传承基地。

苗族祭祀鼓乐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四五千年前,苗族祖先蚩尤部族战败逃亡途中,随军迁徙的牛把部族经书吃了,引起了部族的公愤。这时,牛开口说话,叫战士们杀了它,然后吃它的肉以解饥饿,并用它的皮制成大鼓,用反复捶打发出的声音祭奠死去的战友,鼓舞战士的斗志。所以,现在木格倒的苗族,倘若有族人去世,他们就敲击家族的大鼓,召集同胞,共同祭奠逝去的亲人。

只见场地中央挂着一面大鼓,陶福然穿着深蓝色的长袍,系着绿色的腰带,外面一件绣着苗族特色花纹的背心,头戴白色方帕,站在鼓的一侧,富有节奏地敲击牛皮鼓,随后芦笙手按节奏参与进来,待鼓声节奏与芦笙配合奏出适当的旋律后,身着红色苗族绣花服装,头戴三层珍珠挂链头饰的苗族妇女便顺势踩着节拍,围着牛皮鼓逐渐形成一个圆圈,以他们独特的舞蹈动作边转边跳。

一时间,鼓声、芦笙声和苗族妇女们身上珍珠碰撞的声音,汇成了一曲天籁。更令人叫绝的是,有芦笙手还创造性地表演“倒立鼓舞”(利用头肩倒立在地上配合鼓声的节奏吹奏芦笙),有的吹奏芦笙时还单手翻筋斗。

“在打鼓与芦笙舞蹈动作的配合中,鼓打得慢,舞蹈动作就慢,鼓打得快,舞蹈动作就加快。”陶福然说,苗族祭祀鼓乐只用于亲人去世、迁坟和祭祀表演。打鼓的基本节奏有一锤、二锤和三锤鼓,在亲人去世场中打三锤,做斋场中打二锤,迁坟场中打一锤,村民们听鼓乐都知道其作用,不过现在鼓乐也用于大型的欢庆仪式。

村子里,大到六七十岁的老人,小到几岁的孩子,人人都会基本的苗鼓打跳套路。

“咚……咚咚……咚咚咚……”这大山深处的鼓声,低沉而又有劲道。如何将之传出去,吸引更多的人来观赏这一极具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叙永县分水镇党委副书记何光琪说:“我们准备利用传统村落的保护资金进行修复,并控制村落的现代化建设,依托非遗传承演艺及村口河谷风光,打造特色民俗旅游村落,鼓励当地农民开展农家乐等活动。”这一切,目前还处在规划阶段。

海涯村彝寨 古彝文化从传统走向现代

在叙永水潦彝乡,有一个古彝文化的发源地——海涯村彝寨。

彝族月琴传承人。

据《明史》载:该地属元明时期永宁奢王府奢氏故里之一,是彝族女杰奢香夫人生长之地。这里也因为被列为中国传统文化村落以及彝家新寨的建设,将彝族的民族文化与乡村旅游结合起来,而逐步被人熟知。

走进这个彝寨,像来到了仙境,整个寨子被白色李花、粉色桃花、黄色油菜花环绕,土黄色两层楼高的彝族新房矗立在路边,欢迎着游客的到来。而承载着自然环境民族底蕴的老民居集中在村寨的中间,被新民居包围着,利于整体保护。

“这里的房子都是村民自己修的,在细节上体现了彝族特色,既有牛头挂饰又有传统的彝族符号。”叙永县民族宗教局局长兰杰介绍,村里每家每户还结合自己的从业情况、生活愿望等具体特征,悬挂了汉彝双语的楹联:

“悠悠旋律,唱不完壮美人生;小小月琴,装得下欢愉空气。”

“看来悦目,彝寨风情醉万年;唱去爽心,范家米酒香千里。”

“奢王留迹,人去可知村舍新;彝菜飘香,客来能品农家乐。”

……

从彝族火把节、牛王节、彝族月琴、喝咂酒到彝家乐,短短的几句楹联,勾画出了海崖彝寨的文化特色和旅游发展方向。

作为川南的彝族,每年农历六月初五至初七三天时间里,原生态的火把节在这里上演。

“在遥远的古代,彝族的祖先罗玛跺西为了寻找光明,历尽千辛万苦,从很远的天峰山上采回了火神,给彝家人带来了光明。”彝寨传统火把节组织者杨甲林说,从此以后,彝家人每年都要进行隆重的祭火仪式。

海涯彝寨存下的祖灵屋。

他们在山野间取原生态的火种,家家户户将之点回去。第二天,彝族同胞们举着火把在山间地头游动,以驱邪除恶保平安,晚上聚集在太阳广场进行篝火晚会。“来到彝乡是贵客,彝家欢迎你!远方的贵宾,喝下一杯美酒,吉祥平安如意……”敬酒歌唱起来,达体舞跳起来,村民们穿着彝族传统服饰和游客们一起尽情狂欢。第三天,再把火神送到原地。

在这里,彝族咪苏唢呐吹起来,彝族月琴弹起来,草龙舞跳起来……赏心悦目的彝寨风情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

仅2015年上半年,海涯村借助乡村民俗文化旅游活动,就创造了80余万元的经济效益,乡村民俗文化旅游产业成了海崖村村民致富奔康的重要途径。

“这儿的万亩李花桃花开放,春季可以赏花;夏天冰纯李、桃子熟了,游客可以来摘水果;秋天还有甜橙,一年四季都有水果吃!”兰杰充满自豪地说,预计今年7月,纳黔高速公路到海崖彝寨的收费站修好,原来从叙永到村里一个多小时的车程,20分钟就能到,到时候的火把节肯定盛况非凡。

为了配合旅游的发展,村文书范和银打造的第一个农家乐“古彝人家”,于3月12日正式营业。“之前就已经预定了40桌,我们每次只能接待15桌,感觉简直忙不过来哟!”范和银说,除了有特色的彝菜手抓坨坨肉、烤香猪等,游客还能体验传统的彝族文化,比如感受彝族的花轿、喝喝米酒,下一步他打算把房前的一亩地改造成鱼塘,可以让游客下塘抓鱼。

为了带动村里的贫困群众脱贫,范和银请了村里10多个村民来当服务员,每月工资1000-2000元不等。“我期待着通过乡村旅游发展,让我们整个彝寨的发展越来越好!”

这不只是范和银一个人的期望,也是所有人的期望。

“未来借助雄厚的非遗文化,打造‘寻古彝文化,览赤水风光’乡村民俗旅游品牌,让游客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水潦乡乡长熊伟如此规划。(责编:李静)

猜你喜欢
木格鼓乐芦笙
鼓乐节
岜沙芦笙节
奥扎格雷钠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观察
西安鼓乐亟待“交响”
西安鼓乐八拍“拍曲”研究
你好,芦笙
木格措,康巴高原雪飞花舞的情歌圣地
芦笙恋歌
苗族芦笙制作师
教学设计之“鼓乐铿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