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忻州九原岗北朝壁画墓的发掘

2016-12-27 12:54白曙璋张庆捷
大众考古 2016年5期
关键词:墓室墓葬壁画

文/白曙璋 图/张庆捷

山西忻州九原岗北朝壁画墓的发掘

文/白曙璋 图/张庆捷

东壁壁画局部

任何一件事情的发生都有一个开始,无论是好是坏,而九原岗北朝壁画墓的发现却有着一段令人唏嘘感叹的开始。事件的开始由“盗”这个讨厌的字眼带来,而这个字伴随着墓葬发掘的始终。

九原岗墓群是忻州市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忻府区北起逢家庄村,南至兰村乡下社村,西起大西高铁,东至旧108国道的范围内。在此范围内,现存地表的高大封土堆还有5个,封土堆的底径40~50米,高度5~8米。

从20世纪90年代甚至更早,5座大墓陆续遭受盗掘,封土堆旁遍布盗坑。此次发掘的壁画墓是九原岗墓群被盗比较严重的一座,位于下社村东北约600米处,北距范野村800米,西距旧108国道1500米。

探寻封土下的秘密

2013年春,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一名考古学研究生在当地做调查,发现在平整宽阔的土地上矗立着高大的土疙瘩,近前一看,土疙瘩上有洞,凭着专业的直觉,他怀疑这个洞是一个盗洞,而这个高大的土疙瘩是一座大墓的封土堆,随后他就向考古部门报告了此事。

2013年3月,山西省考古研究所闻讯后,立刻派人赴忻州,与忻州市文物管理处组织人员实地调查。张庆捷研究员等人详细考察后,确定此处是一座大墓,随即找人进墓室查看情况。盗洞很小、很深,仅够一个瘦子进去,当时他身上绑了根绳子头向下拿着相机就进去了。由于墓室里面缺氧,不能久待,艰苦地爬进去之后,照了些照片就上来了。上来后他激动地描述着自己看到的景象,打开相机让在场的人见到了神秘的墓室内部情况。他说,墓室内虽然黑洞洞的,但还是能看到墙上有壁画,通过照片,也能够看到墓壁上有青龙、三足乌。

看过墓室内的照片,大家既感到激动,又有点失落,激动的是这座墓规格应该很高,但是遭盗劫严重,室内壁画所剩无几。根据我们做的钻探,墓葬的规模比2000年底发现的太原北齐徐显秀墓还要大,我们把希望都聚集在墓道的壁画上,并期盼着盗墓贼能够留下墓志和随葬品。

在上报山西省文物局、国家文物局,得到批准做抢救性发掘后,2013年6月,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与忻州市文物管理处组成联合考古队,还特邀太原市文物考古所文保室参加此次发掘。

封土堆

墓道

揭开大墓的神秘面纱

6月的忻州正是考古发掘的好时候,考古队制定了完善的发掘和保护计划。担心在发掘的过程中会损坏壁画,不论是领队还是技工、民工,都要求小心翼翼。

6月下旬,探方内发现了白灰线,仔细清理平面后,墓道边线清晰呈现在我们面前。墓道长约31米,宽约3.5米。随后就是墓道的清理发掘工作了。在对墓道小面积的解剖中,发现墓道的建法很特殊,是先挖好很宽的墓道,然后在墓道两侧各砌起一道有三级台阶的土坯墙,把两侧墙面分成上下四部分,再在土坯墙涂抹一层掺有麦秸的黄泥,黄泥表面再加抹一层厚约0.5厘米的白灰,形成地仗层,最后再绘画。值得注意的是,墓道地仗层卷向地面。小面积的解剖过程中发现壁画,我们就更加注意对壁画的保护,因此在靠近墓壁的地方仍然保留了10~15厘米的填土,准备发掘到一定程度后再清理。

甬道位于墓道与墓室之间,平面呈长方形,长3米,宽1.95米,高3.2米。拱形券顶。甬道南端原有石门,现仅残存石质门楣和门额。门额上方,砌一堵门墙,口宽2.5~3.37米,高6.47米,用以绘制壁画。墓门上方还砌一道墓门墙,极为罕见。

沿甬道往北是墓室,墓室砌筑于方形土圹内,平面为弧边方形,东西长5.9米,南北宽5.75米,高约8.4米,穹窿顶,四壁厚0.45米。四面墙壁原均有壁画,现大部分被破坏殆尽,仅顶部星象图保存较好。

徐显秀墓 位于山西太原郝庄乡,是一座北齐时期长斜坡墓道单室砖墓,全长30米。墓道、过洞、天井、甬道和墓室均布满彩绘壁画,内容有仪仗队列、仪卫、墓主人宴饮和出行等。据墓志记载,徐显秀为北齐太尉、太保、尚书令、武安王,葬于武平二年(571年)。

发掘露出的墓道开口时,为了保护墓道、墓室的壁画,考古队反复讨论,最后决定在墓道上方搭建钢结构彩钢大棚,并安装监控、警灯,安排专人负责工地的保卫,还请当地公安不定时在夜里巡查工地,一是为了保护墓葬,减少人员的进出;二是保护壁画,减少阳光、空气、水对壁画的破坏;三是可以减少雨季对墓葬的影响,同时还便于发掘、保护。搭建彩钢房后,墓室内的光线更加昏暗,队员从别处拉来电线,安装灯具。

2013年10月,墓道的发掘工作大面积展开,但是发掘仅20天左右,墓道西壁自南向北第二匹马出现面积较大的轻微霉斑,当时采取物理清理后,喷洒1‰霉敌后基本稳定。

随着发掘的深入,秋风渐起,气候慢慢转冷,为了更好地保护壁画,考古队利用地龙原理,给大墓修筑了取暖设施。借鉴以往的经验,我们采取了室外生火,在大棚外垒砌地炉,使暖气通过钢管烟道经过工作棚内部东西两侧,必要时覆盖墓道的措施,这样,墓道内的温度就可以不受寒冷的侵袭,基本保持在10℃左右,壁画能够安全过冬。这样做的好处首先是墓道壁画不会经历温度大幅度变化带来壁面干裂脱落,其次是壁画颜色可以保持鲜艳的本色,不至于脱色掉皮,减少病害的产生,此外还可以给清理工作带来便利。

在发掘过程中,壁画出现病害都是十分常见的事情,即使在发掘的同时对壁画的保护采取了一些措施,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当时采取的措施仍不足以应对巨幅壁画的保护。为此,我们也多次邀请专家会诊。

部分残陶俑

搭建彩钢大棚

妙手慎心使壁画容光焕发

九原岗墓葬壁画通过2013年9月~12月边发掘边保护的方法,做了现场保护后,壁画结构基本稳定,但壁画白灰层地仗与麦秸泥地仗存在比较严重的叠压、错位、空鼓等现象,而且这些还在不断变化,环境的改变使壁画表面泛盐、霉变等病害重新出现。为将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保护好,我们邀请了国内众多壁画保护专业领域的专家举行了座谈会。经过翔实的现状调查、严谨科学的分析、认真仔细的现场试验及试验性修复,严格遵循国家文物保护的相关法规,设计了一个壁画揭取保护方案。

众多壁画保护专家聚精会神地对壁画进行保护

清理壁画

在壁画保护中,草木根系满布整个画面的正反面,部分粗细不等的根系穿梭在白灰层内外,细微的草木根系呈蜘蛛网状布满白灰层背面,也造成白灰层地仗与麦秸泥地仗的疏松甚至分离,很大一部分依附墓道夯土支撑,所以,在壁画的保护中,需要最大限度剪除草木根系后恢复白灰层的稳定。

西壁剖视

东壁剖视

白灰层地仗的表面附着的污尘,一经钙化,给清理工作带来较大的困难,经过反复实验,采取竹签从各方向反复剔除的方法对其进行清理。

白灰层地仗错位叠压、错位引起白灰层与麦秸泥地仗分离的情况,采取直接在叠压边缘实施棉麻泥沟边加固的方法。

白灰层地仗酥碱,主要在墓道三、四层比较明显,局部壁画在墓主人下葬前就已被损伤,已产生明显的修补痕迹,修补后的材料非常脆弱,几乎100%已与原白灰地仗分离,为最大限度保留所有原始信息,以每1平方厘米为一个单位,逐步剔除。

针对壁画出现的不同病害,我们分步、分类地进行了治理。简单来说,就是对壁画表面实施全面清理,对壁画地仗空鼓病害采取点状灌浆方法进行治理,对壁画表面的霉斑物理剔除后再用化学溶液进行处理,对壁画盐害进行脱盐处理,最后加固、封护。

这次工作有两个特点比较明显,一是以壁画保护为主。发掘工作刚开始,太原市文物考古所壁画保护组就配合发掘保护壁画,发掘数十厘米,壁画保护组则做好数十厘米的保护工作。上层壁画粉碎情况严重,保护组则对壁画碎块一一做了临时加固、对壁画颜料做了封护、并且对壁画表面自然和人为病害做了记录与分析处理。同时使用干湿度测试仪对壁面的不同颜料、不同区域进行跟踪监测。总之,这次发掘是一边发掘一边保护,发掘进度虽然缓慢,但是发掘出的壁画均得到有效保护。

二是壁画信息的多手段采集。我们与浙江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山西晋之源两家机构合作,每发掘一层壁画,便使用不同仪器及时扫描一层,将壁画内容、颜色等信息尽可能完整保存下来。彩色打印出图后,经过专家组比较,对扫描效果非常满意,认为比传统的壁画临摹效果好,时间短,花费低,易保存。此外,我们为保留现场信息,还专门请人拍摄了微电影,把发掘场地、壁画、墓室、环境、过程清晰记录在案。

探究古人的精神世界和现实生活

山西发现的大型北朝壁画墓很多,为人们熟知的、规格较高的如娄睿墓、徐显秀墓等,从壁画的内容及规模来看,无论是对死后世界的想象还是对现实生活的描绘,九原岗北朝大墓的壁画都比同时期的娄睿墓、徐显秀墓等壁画墓的内容更加丰富。我们边发掘清理边保护,一边还在研究。驻足墓道南端,目光向北,直达墓室,虽然对墓室内壁画以及随葬器物被盗毁后的惨状扼腕长叹,但是看到残存总面积约240平方米且精美的壁画能够幸免于难,心中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东壁第一层壁画——云遮雾罩的仙人世界

西壁壁画局部——狩猎图

西壁壁画局部,从上至下依次为仙人世界、狩猎图、出行图

九原岗北朝壁画墓墓道壁画从上至下共有四层,第一层壁画内容都是分布在流云中的奇禽猛兽、龙鹤仙人、雷公风伯等,充分揭示了北朝人丰富的精神世界;第二层为狩猎图,场面雄宏,无数猎人骑马奔驰于山林间,驱狗放鹰,追逐围猎虎、熊、鹿、野羊,激烈逼真,再现了北朝马上民族以围猎进行练兵的历史;第三、第四层的出行图规模很大,兵士精悍、身材高大、穿着虎豹皮服,佩刀挎弓、族属不一,夹杂着几个胡人武士,是北朝民族汇聚、部队勇猛善战的缩影。

娄睿墓 位于山西太原南郊,是一座北齐时期长斜坡墓道单室砖墓。墓道、天井、墓门和墓室内均布满彩绘壁画,内容有出行仪仗、神兽、武士、天象和墓主人坐帐及鞍马出行等。据墓志可知,娄睿为北齐假黄钺右丞相、东安王,葬于武平元年(570年)。

墓道北壁绘一座规模宏大的木结构建筑,华丽的门楼、庑殿顶、复杂的斗拱、重复的额枋、特殊的瓦钉、彩色铺地砖,建筑中的一砖一瓦都描绘得非常形象逼真,特别是双柱式的斗拱在以往的资料中未曾见过。木结构建筑壁画在同时期墓葬中是首次发现,第一次用绘画的形式展现了北朝建筑的风采。屋顶正上方绘一火盆,左右两侧各绘一兽首鸟身的怪兽形象。

西壁壁画局部——贩马图

墓室壁画原为三层,虽遭破坏,但分层图像依稀可见,墓室壁画的布局基本清楚。第一层为星象图,东壁上方还残存有三足乌的形象;第二层为四神图像,形体巨大;第三层为牛车鞍马图,其中东壁为牛车,西壁为鞍马图,华盖羽伞,随行人物依稀可辨。

墓道北壁壁画——木构建筑,这在同时期墓葬中为首次发现

残存的240平方米的精美壁画,静静地陪伴着墓葬的主人,走过一千五百个春秋;鲜艳的颜色,诉说着墓主人显贵荣耀的身世;行空的仙人、异兽,带领墓主人飞升极乐的天国;奔马围猎,彰显了马背民族的峥嵘岁月;精悍的武士队列,昭示了墓主人金戈铁马的军旅生涯……

以往山西发现的北朝大墓主要集中在大同和太原周围,此次发掘的九原岗大墓则正好位于北朝时期早、晚两座“都城”之间,填补了忻州地区北朝墓葬的空白,而这座大墓仅仅是九原岗墓群的其中之一,如果将这些墓葬连起来,就好似一串璀璨的珍珠项链,散发出时代的光彩。

时光荏苒,遥远往事化作一座土包,遗留在广袤的土地上,时刻提醒人们,那段历史不应被遗忘,墓主人就是血与火的时代符号,已浮现在今人的视线里,从残阳烈焰中缓缓走来……

(作者为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助理馆员)

猜你喜欢
墓室墓葬壁画
敦煌壁画中的消暑妙招
敦煌壁画中的消暑妙招
敦煌第302窟佛座方格纹图饰的表里漫谈
北朝至隋代墓葬文化的演变
春秋战国时期西戎墓葬葬俗初探
撒哈拉沙漠壁画之秘
墓室探秘
河南洛阳发现曹魏时期大型墓葬
“飞蛾”修复壁画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