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媒体素养”存在问题与解决策略的调查研究

2016-12-27 14:49吴金龙
科技传播 2016年19期
关键词:道德素养新媒体高校

吴金龙

摘 要 随着传统媒体的演变延伸,多媒体计算机、国际互联网等新媒体在学校的迅速普及,媒体在大学生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媒体素养”也逐渐成为一个新鲜词汇,集认识、评判、运用传媒的态度与能力于一体,勾勒着大学生面对传媒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能力、思辨性反应能力。同时网络浮夸、新媒体意识淡薄等“媒体素养”问题也一一涌出。鉴于此,江苏大学学生在镇江市部分高校内积极开展调查研究。

关键词 新媒体;道德素养;高校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6)172-0070-02

1 优良媒体素养的潜在效益

“媒体素养”,一个源自英国的新生代词汇,围绕着当代大学生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娱乐等方方面面。因而对青年大学生有着潜移默化不可磨灭的影响,可对部分科学意识、人文素养尚有提升的学生意识到自身的不足。一位素养较高的大学生可以缓解校内新媒体竞争日益激烈的媒体市场、更好地平衡自身修养与学校道德风尚;减小媒体传播认知的风险性,让新媒体能够更好地将“正能量”体现到当代大学生身上。

2 深叹高校“媒素”现状

镇江,一座历史文化古城,文化与素养的融合孕育着9所高校。高校在校学生在新媒体层出不穷涌现阶段暴露出众多令人匪夷所思的问题。就镇江市部分高校而言,大学生的媒体素养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4个方面:

1)媒体交流中的从众心理、猎奇心理、攀比心理无处不见。新时期,国家和社会对大学生自主性、创新性有着更高的要求。在新媒体不断涌现的背景下,大学生应对事物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而从众、猎奇、攀比等心理的产生,不利于大学生提升自身的“媒体素养”。

2)过分依赖新媒体,懒惰成性,荒废学业。新媒体的涌现,为大学生学习提供便利,但多数大学生并未将新媒体作为辅助性学习工具,而是直接利用资源。在此过程中,大学生未能动脑思考,使其养成懒惰的不良习惯。

3)对传媒信息的选择能力、批判能力和思辨性反应能力较弱。传媒信息良莠不齐,要求大学生必须具备良好的判别能力,但多数大学生对传媒信息缺乏足够的判断力,使其媒体素养不断降低。

4)滥用媒介,影响身心健康发展,危害校园管理。新媒体在校园中越来越发挥重要作用,部分学生利用校园官方微博等媒介传播不良信息,严重扰乱校园秩序。

3 多校、多形式可行性研究的策略

根据组织交流反馈总结出的相关问题,设计有针对性的大学生“媒体素养”调查问卷并展开调查,开展讲座、研讨会。

首先在镇江市内对江苏大学、江苏科技大学、镇江市高等专科学校、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和中国人民解放军镇江船艇学院学生和学校相关媒体展开问卷调查。问卷相关问题有:媒体素养内涵了解、校内媒体素养教育形式、大众媒介对大学生的影响、媒介标准等。

邀请学院导师和相关学校部门对通过spass因子分析法和主成分分析法得到相关数据展开进一步的讨论,探求镇江市大学生“媒体素养”解决策略。多次研究探讨得出以下4点应对方法。

3.1 学校建立、健全大学生媒体素养教育工作机制

镇江市内高校应把媒介素养教育纳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范围,既可以划归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领导小组管理,也可成立依托宣传思想、团学工作、社团联合会工作机构。根据各校条件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建立规范的媒介素养教育管理机制,编制媒介素养教育计划与方案,成立媒介素养教育实践基地,制定可操作性强的考评、操作办法。

3.2 开展媒体素养理论相关选修课和讲座

大学生有素质拓展学分,在选修课程中加入媒体素养理论相关选修课。学校可自编或几所学校联合使用媒介素养教育的教材,明确培养目标和教学任务,系统授课。既可获得相应学分,又可以增加对媒体素养相关知识的了解,进而提升自身媒素修养。团学工作中可将媒体素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邀请资深教授开展讲座去座谈会,拉近学生与“媒体素养”的距离。促进大学生自觉树立媒介自律意识,培养大学生内在的媒介道德意志和道德责任,抵制各种不良媒介信息的干扰。

3.3 创建虚拟、真实媒介系统,改善思维惯性

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可采用类似匿名制投票的方式,将新媒体置于一个高仿运营平台,营造类似真实世界。以正常的思维去思考、运用此状态下的新媒体,隔一段时间(自己完全沉浸于其中)离开虚拟世界,感受思维维度的变化,适时尝试几次对比不同环境下对媒体的认知,让具备的误会、选择性偏差与理性的思考与评估作对比,批判性改善虚拟思维。

3.4 加强校内、校外新媒体交流实践,素质利用媒体平台

校内学生接触到的新媒体大多与手机分不开,而校外新媒体则更加多元化,不一样的元素互补更能让学生在丰富多彩、喜闻乐见的校内、校外文化活动中受到教育。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类似镇江“金山网”镇江论坛中形成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编辑、记者、主持等更能对内、对外交流,这更是一种自我媒体素质的约束与展现。让学生零距离交流实践,增加对媒素的感性认识。

4 “媒素”调研现实价值意义

媒介素养被定义为能够正确认识和使用媒介的一种能力,这种能力是学生了解、使用、判断媒介及媒介信息的能力,培养对各种复杂媒体文本的识读能力,教育学生明 智理性地辨识媒体,尤其是辨别媒体所传播信息之真伪和美丑,能较好适应信息时代复杂环境的大学生。同时进一步促进学生自身、学校的道德风尚教育,维护校园文明与和谐,进而促进镇江市文明建设。

参考文献

[1]覃川,王磊静,张嵩印,等.当代大学生媒介行为和媒介素养实证研究[J].当代传播,2007(4):64-68.

[2]杨春霞,李丛.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河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3):28-29.

[3]黄永宜.浅论大学生的网络媒介素养教育[J].新闻界,2007(3):38-39.

[4]王贤卿.网络传播环境下的道德建设[D].上海:复旦大学,2005.

[5]夏洪文,柏忠贤,刘芳华.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问题与发展策略[J].当代教育论坛,2010(6):56-58.

[6]袁升飞.信息时代我国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07.

猜你喜欢
道德素养新媒体高校
如何全面提高小学生素养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思想品德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