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机器人:机器人发展的交往理性转向

2016-12-27 15:20黄莹张政董博越
科技传播 2016年19期
关键词:人工智能机器人

黄莹+张政+董博越

摘 要 工具理性的发展带来了经验科学进步的同时,也将机器人视为人体的一种客观模仿的形式,成为了“去魅”后的客观对象。社会机器人的发展是朝着成为具有独立的人格特征“主体”参与到与人的主体之间的交流之中。

关键词 机器人;人工智能;交往理性

中图分类号 TP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6)172-0185-03

社会机器人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个多学科和技术相交叉结合的应用领域。人工智能、材料科学等发展不仅为机器人提供强大的“后脑”,而且给机器人穿上了“类人”的外衣。本文将从社会机器人的发展、分类及交往理性的转向来探析社会机器人的未来发展,并指出工具理性使得机器人成为“去魅”后的客观对象,交往理性的转向使得机器人将朝着人格化特征发展并具有“主体性”与人类进行交流。机器人也使得新闻生产实现从人向机器的根本转变,并对传媒业产生深刻变革,迎来“程序化个性化新闻生产”,新技术解放新闻生产力又一次成为必然。

1 社会机器人的发展历史

社会机器人是从机器人发展而来的,是机器人发展的第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世纪60~70年代,表现为可简单的示教再现型的机器人,第二阶段为80年代,随着传感技术的进步以及系统论的发展,具有更加完善的环境感知和能力的机器人出现。而第三阶段则是从90年代以来的智能社会机器人的出现。智能社会机器人是指拥有更加完善的逻辑思考能力,更加强大的信息处理能力。

如今的社会机器人将系统和载体两部分分离开来,靠在云端的中央处理器提供人工智能。如微软小冰、苹果语音助手Siri,并非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拟人化机械,手机只是其载体,用于收集语音、传递信息,而用来处理信息的则是苹果的中央处理器。在传媒业,新闻机器人近年来发展迅速,如美联社等使用“新闻机器人”Wordsmith软件报道体育赛事、新华社新闻机器人“快笔小新”、Quartz首页上布置“聊天机器人”、腾讯开发自动化新闻写作机器人Dreamwriter等就属于虚拟的机器人。

与传统的用来延伸人的某种技能的机器人不同,Dautenhahn(2003)指出,社会学习、模仿、姿态和自然语言、情感学习和认识、以及和同伴的交流是社会机器人的关键要素。

2 两个维度下的机器人

结合未来机器人的发展方向,我们最终按照两个维度对机器人分类,分别为是工具属性还是社会属性,以及是否具有自主学习能力。

2.1 工具属性和社会属性

第一个维度是工具属性和社会属性,具体是指人们在与机器人交流的时候,机器人是替代人类还是与人类相处。可以延伸人的某种能力的机器人如扫地机器人可以替代人类完成扫地任务,换句话说,这种机器人的出现是为了替代或者强化人类的某种能力,大型制造机器人可以取代生产线上的流水工人。人类使用这种机器人是为了取代人类的某种能力。这是一种工具属性,是机器人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近些年来发展的智能设备仍以功能性为主,尽管Siri可以与用户进行交谈,但目前提供的功能大部分局限在“工具属性”上,设定闹钟、播放音乐、搜索结果等。除了Siri,美国亚马逊提供的Nest要立志成为家庭信息中心,提醒你今天要给孩子开家长会,或购买蔬菜水果。它们的出现仍是取代人类的某方面的能力,因此,这些机器人的出现都是具有工具属性。如应用于财经报道和体育报道领域新闻写作机器人可以替代了记者的初级采编角色,具有工具属性,扩大了自动化新闻生产优势,仅用3秒钟便可瞬间完成一篇财报分析,压缩了新闻生产流程,而且失误率可控可调。

一款机器人的出现,如果旨在某方面可以替代人类进行照顾、陪伴、交流和娱乐等,那么就具有了社会属性。机器人的社会属性主要是相对于其工具属性进行的定义。这种机器人出现的目的不是为了替代或者强化人类某种能力,而是为了替代人类的情感,或发展出独立的智能体系,成为人格化的机器人与人类进行交流。

这也是机器人社会属性的两个主要表现,第一方面是指社会机器人可以替代人,满足使用者的社会情感、社交、照顾等方面的需求;如Paro机器人,这是一种使用了类肤材质的机器人,拥有光纤、姿态、声音传感器等,特别适用于无法养宠物而有这方面需求的人们。这类机器人并不能与人类进行交谈或者沟通,但可以满足人们在饲养、照料等方面的需求。第二方面是指社会机器人发展出高度智能,成为一个独立的人格化的机器人。这类机器人仍然处在开发之中,但随着以AlphaGo为代表的人工智能的进步,高度智能的机器人将会在不久后到来,这类机器人将成为一个人格化的对象,可以与人类进行交谈、照顾,甚至建议、安慰等。显然,第二个方面是未来机器人发展方向。

2.2 自主机器学习能力

第二个维度是是否具有自主机器学习能力。Author Samuel在1959年提出机器学习的研究领域,让计算机获得没有其他程序介入的情况下计算机自主学习的能力。从1980年左右开始,专家系统开始主导人工智能的发展。而专家系统以及后来的机器学习研究则对机器人领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不具有自主学习能力的社会机器人只能根据输入的特定信息进行回答,因此其回答和反应往往是有限的。此外,不具有自主学习能力的社会机器人无法获得更新的信息,这是一个封闭的系统。例如从20世纪60年代出现的一些简单智能玩具,可说出简单的一些单词和句子,但所有的反应是迟钝而且机械的,与使用者的交流和反馈都非常少。

而具有自主学习能力的社会机器人可以根据已知信息进行处理,获得新信息,新信息又结合已知信息再度处理获得更多信息,整个程序呈不断扩大的形式出现;其次,具有自主学习能力的机器人结合外部输入的信息,产生更多信息,这是一个信息不断生产的过程,完全开放。

在这两个维度上进行划分,可以得到表1:

一是传统机器人,这种机器人的目的是可以放大人类的某种能力,并且在某些情境中代替人类进行劳动生产,提高生产效率,取代部分劳动岗位。

还有一种参与到社交环境中的传统机器人,使用者可以使用这种机器人与其他人进行交流,也就是Zhao所说的,一种人与人进行社交的中介机器人(interact through),这种机器人的发展也拥有长久历史,几乎与电子媒介史相当,包括电报系统,电话答录系统,电子邮件系统等。Fortunati认为这种机器人是一种传播过滤,将人与人之间丰富的符号互动过滤为一种或几种形式的信息,这种机器人就成为了交流中的第三者(the third thing),通过介入人类的互动对人类社会产生影响。

二是特定需求的工具机器人,是指人们使用的机器人具有自主学习能力,并且使用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们的某种特定需求,如苹果语音助手Siri,用户使用的目的是为了帮助用户设定闹钟、呼叫电话、打开应用等,由于其具有自主学习的能力,因此其可以通过不断地接收用户的语音信息,来获得更高的语音识别率,获得更好用户体验。

三是特定需求情感机器人,是指人们使用这种机器人的目的是为了满足自身情感需求。如动物形状的陪伴型机器人Paro,这种机器人无法联网进行自主学习,但可以对人类的行为进行反馈,因而可以满足人们的特定某种情感需求。

四是真正的社会机器人,这是具有社会属性又具有自主学习能力的机器人,即Zhao所言的:社会机器人不是人类互动中的媒介(interact through),而是可以与人互动(interact with),同时,Zhao认为,“有些具有社交功能的机器人通过面部表情、眨眼、声音等非语言符号交流,模仿人际关系中的情感因素。这一趋势的出现将带来人类传播的本质的改变和社会互动意义的变化。作为人类的代理人(surrogates),类人社会机器人将扩大人类在计算机化的世界中表情、话语和传播的领域范围,相比于人与计算机的交互,人与类人社会机器人的互动更像是人类间的互动。”

3 社会机器人的工具理性转向交往理性

从传统机器人到社会机器人的转变,机器人的发展体现了其逐渐由工具理性转向了交往理性。

3.1 机器人的工具理性表现

工具理性诉诸关于世界的可认知的事实,尤其是诉诸可以在手段和目的之间被确定起来的因果关系。韦伯认为工具理性的产生与资本主义息息相关,而自然科学的发展,以及工业革命大大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工具理性的发展,带来了自然科学的进步,进而促使了计算机科学的出现。机器人出现的本身就是工具理性的体现。这表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在机器人的设计中,追求效率成为了设计机器人的最重要原则。蔡自兴、谢斌认为,对机器人来说,最重要的特征体现在两个方面,分别是通用性和适应性上。通用性指的是某种执行不同的功能和完成多样的简单任务的实际能力,适应性是指其对环境的自适应能力,即所设计的机器人能够自我执行未经全部指定的任务。这两个重要的特征的目的都是为了可以使机器人可以简单快速的完成所设定的任务,即有效率,除此之外,在设计机器人的时候,要遵循最小成本与最大功效的原则,而这也是理性的体现,因此机器人的发展和成熟是工具理性的结果。

其次,在机器人出现之后,人们对待机器人的态度也呈现出了工具理性。从科技的发展是对自然世界的控制来说,工具理性是基础性的;从机器人的发展历史来看,具有工具理性的机器人是发展基础;就社会世界可以被理解为由社会事实之间的因果关系塑造的而言,工具理性可以用于社会管理和社会、经济政策的形成。

社会机器人对人类而言,是一个理性的象征,也呈现出了一种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的变化。Fortunati认为西欧早期宗教认为只有上帝才可以创造类人机器人,从而阻碍了类人机器人的发展,而随着文艺复兴和工业革命的进步,理性逐渐确立了统治地位,由此西欧开始出现了类人机器人。除此之外,人们开始研究人类身体如何运转,包括血液和肌肉对动作的影响。Zanca认为将人类生命视为一种机械运转主要得益于经验技术的发展以及假肢的制造。理性的发展带来了经验科学进步的同时,也将机器人视为人体的一种客观模仿的形式,成为了“去魅”后的客观对象。由此,机器人作为理性的代表,成为了一种工具,其目的在于取代人类,完成人类工作,在这种以目的为导向的思维方式的指导下,人类对机器人的研发和制造开始摆脱单纯的模拟人类和模仿人类的外表,开始转向了以提高工业生产效率和提高生产水平为主。而数十年的发展,大规模的工业机器人开始应用在制造业的各行业,极度体现了人们对于机器人的工具理性态度。

机器人进入家庭领域成为机器人发展的交往理性转向的一个重要的标志。普通个人可以开始接触并且与机器人进行信息交流,尽管这种信息仍然是非常简单而且是工具理性的,但这作为一个开端,机器人开始朝向社会机器人发展。

3.2 社会机器人的交往理性表现

人类与社会机器人的交流是一种交往理性。哈贝马斯认为,“所谓交往理性,是一些以语言为中介的互动,在这些互动过程中,所有的参与者通过他们的言语行为所追求的都是以言行事的目的,而且只有这一个目的。”哈贝马斯认为,理性的实际运用应当是一个交互的活动,照此交往合理性预设了对话的可能性。

随着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社会机器人具有了交互能力,正从工具理性往工具理性和交往理性兼具的方向发展。

互动是当两个或更多的人共享一种对指导她们行动的社会规范和规则的理解,因而他们对于各自的行动和交互的期待时,存在于他们之间的关系。这样,如果我与你处于互动之中,我就能够预料你会如何对我所说的或所做的作出反应,因为我知道,对于世界、道德规则甚至调节我们行动的礼节。你享有完全一样的理解,从而我们能够理解彼此的行动和言语。 这是社会机器人要和人进行长期交互的基础。

哈贝马斯在对工具理性的批判的同时,提出了交往理性,一个有效的交往必须具备四个有效性因素。这4个因素具体表述为:我说任何事情的时候,我就正在对我周围世界的性质做出或多或少含蓄的假定:我说话的权利;我的主体地位,以及我所说出的内容的连贯性。同样,除非有证据证明相反的情况,那些听我说话的人也假定:我关于世界的假定是正确的,我有权利说话;我是真诚的,而且我所说的是有意义的。如果没有做出这些假定,交往和互动就不可能继续下去。

这4个有效性主张概括起来就是真实、正当、真诚和意义。

人与社会机器人的交往理性的发展也体现在这四方面。与社会机器人进行信息交流的过程中,社会机器人所传递的信息和符号都是真实、正当、真诚并且有意义的。机器人自身所具有的思考模式和思维模式都强调它提供的信息的真实性,作为一种对外部刺激的反应程序,其模式都会遵循程序,因此真实的外部环境刺激与客观的程序本身的结合,其出产的结果也是真实、正当的。真诚则体现在社会机器人表现出来真正的“我”,不具有人格特征的社会机器人必然表现出来的是程序的自然输出结果,任何对程序进行的修改,都会阻碍社会机器人的其他方面的表现。而意义主要体现在人类这一方,对于人类来说,与社会机器人的交往体现满足人们的需要上,这种需要包括精神和物质的多个维度的需要,随着神经网络算法带来的自主学习能力、材料科学和工程技术方面的进步使得社会机器人带来更有意义的内容。

4 机器人如何改变传媒业

凯文·凯利在《必然》中提出,这不是一场人类和机器人之间的竞赛,而是一场机器人参与的竞赛。让机器人代替我们从事现在的工作,让我们在它们的帮助下去构想有意义的新工作吧。

随着自主学习、情感计算的进步,机器人新闻将会跳脱出常规性、重复性主题的新闻,不限于结构化、精确的数据,而是生成更复杂、叙述细致、更值得信任的主题报道。德国慕尼黑大学进行一项算法新闻研究,从流行的德国新闻出版物里选取体育及财经两则报道,并通过机器人算法生成相同主题报道交给读者阅读评分,由算法生成的新闻在可信度、易读性、新闻专业性、精准性方面得分更高。

其次,在危险、艰难的事件面前,救援机器人、无人机等将能代替记者进入人类无法轻易进入的区域,为我们拓展新闻报道的深度和范围。

零售业正因物联网普及迎来“程序化购买”转变,如快没有了咖啡的咖啡机能自动进行续存订购,快到使用期限的轮胎能自动将预约订购的信息发给轮胎商,新闻业也将迎来“程序化个性化新闻生产”。思科最新报告显示,到2020年全球将有200亿台联网设备,将对新闻的生产、分发带来巨大变化,机器人利用无处不在的联网传感器搜集实时数据,个人健康、出行、医疗、购买偏好、个人经历、兴趣爱好等数据将会使得新闻生产更加个性精准,提供健康咨询、理财、定制旅游等个人化新闻。

未来的传媒业一定是人机融合的模式,机器人根据数据异常发现新闻并呈现相关资料,记者进行深入分析,采访关键行动者,挖掘背后的意义以丰富故事。

正如凯文·凯利所言,这一切都是必然的。未来,你的薪水高低将取决于你能否和机器人默契配合。90%的同事将会是看不见的机器,而没有它们,你的大部分工作将无法完成。

参考文献

[1]Fong T, Nourbakhsh I, Dautenhahn K. A survey of socially interactive robots[J]. Robotics & Autonomous Systems, 2003,42(s3–4):143–166.

[2]Fortunati L. Afterword: Robot Conceptualizations Between Continuity and Innovation[J]. Intervalla Platform for Intellectual Exchange,2013,1(1).

[3]Fortunati, L. (2003). The human body: Natural and artificial technology. In J. E. Katz (Ed.), Machines that become us (pp.71-87). New Brunswick, New Jersey: Transaction.

[4]Robins B, Dautenhahn K, Boekhorst R T, et al. Effects of repeated exposure of a humanoid robot on children with autism[J]. Designing A More Inclusive World, 2004:225-236.

[5]Rosheim M E. Robot Evolution: The Development of Anthrobotics[J]. John Wiley & Sons,1994.

[6]Russell S J, Norvig P.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 Modern Approach[J]. Prentice Hall,2003,82(2):37-38.

[7]Simon P. Too big to ignore : the business case for big data[M].Wiley,2013.

[8]Selma ?abanovic, Robots in Society, Society in Robots[J].international jounarlism of social robot.2010,2:439-450

[9]Zhao,S.(2003)‘Toward a Taxonomy of Copresence,Presence:Teleoperators and Virtual.

[10]Zhao S.Humanoid social robots as a medium of communication[J].New Media & Society,2006,8(3):401-419.

[11]陈志刚.现代性批判及其对话[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12]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13]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12.

[14]安德鲁·埃德加.哈贝马斯:关键概念[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

[15]马忠臣.机器人产业发展综述[J].机械工程师,2010(11):5-14.

[16]任福继,孙晓.智能机器人的现状及发展[J].科技导报,2015,33(21):32-38.

[17]蔡自兴.机器人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

[18]凯文·凯利.KK三部曲(失控+科技想要什么+必然)[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

猜你喜欢
人工智能机器人
我校新增“人工智能”本科专业
机器人,让未来走近你
2019:人工智能
数读人工智能
下一幕,人工智能!
下一幕,人工智能!
机器人来帮你
认识机器人
机器人来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