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四减四增”提升互联网党建绩效

2016-12-27 16:45周少来
人民论坛 2016年33期
关键词:党建互联网

周少来

【摘要】“互联网+党建”,是适应信息化社会“互联网+”时代党建工作的战略性举措,极大地促进了党建工作的现代化水平,推动了党的“三大能力”建设。但也由于其存在的匿名性、隐身化、非面对面性等特点,制约和影响着“党建绩效”。因此,我们需要在新的挑战和任务面前,推动结构性的“四减四增”,提高党建工作水平。

【关键词】“互联网+党建” “三大能力” “四减四增”

【中图分类号】D262.4 【文献标识码】A

新时期党的建设伟大工程,是实现中国梦的根本工程,是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核心基础。党的建设,关键是持续提升党的执政能力,中心任务是提升党的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三大能力”。这也是新时期“互联网+党建”的中心任务和最终目的。

“互联网+党建”,是适应信息化社会“互联网+”时代党建工作的战略性举措,以其覆盖面广、渗透性强、信息传递快等特点,极大地促进了党建工作的现代化水平,推动了党的“三大能力”建设。但也由于其存在的匿名性、隐身化、非面对面性等特点,制约和影响着“党建绩效”。因此,我们需要在新的挑战和任务面前,实现其结构性转型。

减少“主体模糊性”,增强“主体明确性”

中国共产党,作为当代中国社会的长期执政党,是一个拥有8800多万名党员、440多万个党组织的政党。这一“巨型组织”是由基层党员、党小组、党支部、党委(党组)、中央委员会、中央政治局(政治局常委会),“由下而上”与“由上而下”互动结构所贯通和联结的高度组织化的政治团体。所以,党的建设应是由全体党员、各级党的干部与各级各类党组织所共同参与的“伟大工程”,也是说,党的建设的“主体”,应是全体党员与各级党组织。 这就要求“全体党员”都应有“义务”参与党的建设。党的执政能力与先进性,也只有在全体党员的主体性参与中才能得以落地实现。

现实中的“互联网+党建”,往往变成了党建工作“网络化”,其核心工作形态和运转机制,就是各级各类党组织所各自建立的“党建网”。如此“组织运作”的结果,“互联网+党建”较易变成为建立各级党组织的“党建网”,“党建网”的活动变成了党建网上的“页面和文字图片”,“互联网+党建”转化为“更新页面和内容”。最终,“互联网+党建”转化为“页面管理员”的活动。如果党组织书记重视“党建网”建设,页面管理员“既懂党建、又懂网络”, “互联网+党建”通过“党建网”这一电子平台,还可能搞得“生动活泼”;如果党组织书记不重视、页面管理员又不懂党建,“党建网”就只可能以一种形式单调、内容单一的形态存在,其内容往往只是“领导人讲话、文件学习、党章党规、专家讲座、党组织和党员活动”等“学习性内容”,加之有些网站长期不更新内容、内容老旧,导致无人关注。“互联网+党建”的“主体模糊性”,是一个根本性问题,也是带来其后其它问题的基础性原因。这不能仅仅是党组织书记和几个网络管理员的“活动”,而应是全体党员积极参与的“主体明确性”活动。

减少“被动服从性”,增强“主动参与性”

由于“互联网+党建”—“党建网”—“网络管理员”的这一机制性转化,存在一定的“主体性模糊”,“互联网+党建”变成了只有“几个人”参与的活动。党建网的内容,也只有专职党建工作者和党建研究专家才经常性关注。广大党员只是被动服从“网络党建”活动,只是偶尔在“党建网”上“答答题”,如在“党建网”上抄抄党章、参加党的知识问答等,则“被动服从性”较易成为“互联网+党建”的主要形态,党员的“主动参与性”就无从体现。党章中规定的党员的八项权利无从“落地”,《党员权利保障条例》中的各项规定也无从实施。广大党员的“知情权、参与权、选举权、监督权”,在“党建网”中也没有制度性实现机制。“党建网”中的“党员意见箱”和“党员投诉台”,也由于缺乏回复反馈和解决问题机制,大多流于“形式”。

由于缺乏广大党员主体性的主动参与,广大党员只能被动接受各级党组织的政策宣讲、活动命令和组织策划,党员以党员权利为基础的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严重不足。这也是导致“党建活动”,特别是“互联网+党建”活动流于形式化、命令性和官僚化的根本原因。党建活动如果只是“少数党员”的活动,就可能导致与党员主动性“脱节”,与国家治理中的发展问题“脱节”,从而与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脱节”,就会严重影响党的“三大能力”的提升,因而必须增强“主动参与性”。

减少“单向指令性”,增强“双向互动性”

由于“互联网+党建”中的“主体模糊性”和党员的“被动服从性”,“互联网+党建”通过这一“党建网”的电子平台,有时成为了宣讲党的政策和法规,下达组织指令的平台。仅有的网上“党员意见箱”,由于少有意见反馈机制和解决问题的通道,在现实党建活动中并没有发挥党员主体性和参与性的“制度功能”。“互联网+党建”变成了只需党员服从的“单向指令性”的单一面孔,并没有变成党员主体参与、建言献策,党员与党组织“双向互动”的“党员活动之家”,“党建网”上“冷冷清清”也就“自然而然”了。

同时,“互联网+党建”变成了“党建网”上“虚拟世界”的“电子活动”,党建活动也变成了偶尔“上上网、答答题”的“线上”活动。与蓬勃发展、生动活泼的“线下”实践缺少关联。党员同志不关注,广大人民群众更不关注。这就需要推动“线上党建”活动与“线下问题”实践互动互促,用网络党建活动切实联系党组织与党员,让其互动交流,用党建活动推动发展实践中问题的解决。真正在党组织与党员、“线上”与“线下”的“双向互动”中,切实提升党的“三大能力”水平,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减少“党建形式化”,增强“发展实效性”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提出,特别是“全面从严治党”的扎实落实,党建工作和网络党建都得到全覆盖的层层推进。党建工作和“互联网+党建”,在组织健全和资金支持方面得到了极大的加强,同时,极大地激发和提高了广大党组织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但也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党建形式化”问题,如用组织党员学习文件代替组织党员活动,用加强党员义务和纪律代替党员权利的落实,用加强“党建网”的建设代替党组织制度功能,用丰富“党建网图片”代替党员“线下”实践互动,等等。而真正利用网络党建平台,深入开展党员思想工作少了,解决党员工作中的困难少了,走出“会议室”、开展调查实践活动少了,密切联系群众、解决群众实际困难少了。

减少党建工作“形式化”,增强党建工作对治理实践的“发展实效性”,关键是树立提升党的执政“三大能力”的大理念,走出“为党建而党建”的小圈子,服务于党的能力提高,着眼于国家治理现代化。特别是在轰轰烈烈的现代化实践中,通过扎实的实地调查研究,发现党的执政能力面临的现实考验和危机,研究人民群众生活实际中的问题和困难,利用“互联网+党建”的互动双向平台,切实推动党建工作中的问题解决和治理实践中的矛盾化解。以增强党建工作“发展实效性”为根本方针,研究执政党的执政规律,提升党的科学执政的能力;落实党员权利和激活党内民主,提升党的民主执政的能力;严明党规党纪和国家法律,提升党的依法执政的能力。只有以“增强发展实效性”为指南,才能在制度化、日常化的党建实践中,切实提高执政党的执政能力和“制度绩效”。

执政党的执政能力,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核心和基础,是实现全面现代化的政治保证。只有在这一大视野和大趋势下,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互联网+党建”的发展进程和品质水平,才能得到广大党员的主动参与,才能获得人民群众的支持。这也是党建工程取得持续性制度绩效的根本之路。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导)

【参考文献】

①《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新华网,2016年7月1日。

责编/高骊 温祖俊

猜你喜欢
党建互联网
浅议在党建中贯穿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关于加强国有企业党建工作的思考
新形势下切实解决国企党建工作弱化虚化问题的思考
“互联网+”环境之下的著作权保护
“互联网+”对传统图书出版的影响和推动作用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以高品质对农节目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