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气概的伟大远征

2016-12-27 12:37张伟佳
党史文苑 2016年23期
关键词:中革军委红六军团陈赓

张伟佳

长征的胜利,靠的是红军将士压倒一切敌人而不被任何敌人所压倒、征服一切困难而不被任何困难所征服的英雄气概和革命精神。

——习近平

20世纪30年代举世震惊的万里长征,历时之长、规模之大、行程之远、自然环境之恶劣、敌我力量之悬殊,在人类战争史上都是绝无仅有的,可以说,它创造了人类社会军事史上的一个伟大奇迹。这一奇迹,是广大红军指战员在党的正确领导下,凭着高超的智谋、无畏的勇气、顽强的作风,战胜了数十万的强大敌人,克服了严峻的环境考验,在腥风血雨中闯出的一条救亡图存之路,谱写出的一曲气贯长虹的英雄壮歌。

由于“左”倾领导者的错误指挥,在第五次反“围剿”中,红军战斗连连失利,先后失去了广昌和广昌以南的高虎脑、万年亭等地。眼看根据地面积越来越小,中央在7月派出北上抗日先遣队后不久,又于8月派红六军团从湘赣、湘鄂赣根据地向西突围,先期转移,并要他们到黔东联系夏曦、贺龙、关向应带领的红三军。10月,中央红军在失去宁都、兴国之后,也撤出中央苏区,实行战略转移。

红六军团的领导由中央代表任弼时、军团长萧克、政治委员王震和参谋长李达等组成。军团下辖第十七、第十八师,共9700余人。10月4日,军团部到达瓮安猴场后,遵照中革军委的指示,改变原向西、向北的进军路线,改向东,朝着石阡、江口方向挺进。

此时,蒋介石已调集湘军李觉、桂军廖磊和黔军王天锡等部,进驻镇远、黄平、施秉、石阡等县,对红六军团进行围、追、堵、截,妄图将其挤压在乌江以南的狭长地带加以歼灭。乌江自古为天险,对岸又还有万式炯、侯之担的4个团把守,数千红军要想北渡乌江几乎没有可能。另外,中革军委也电令红六军团不得北过乌江,只能往东向江口方向运动。而这一切都是在国民党军的预料之中。

这也就意味着,红六军团实际上就是在往国民党军的包围圈中钻!

当时,中革军委对湘、桂、黔军的布置并不清楚,还接二连三电令红六军团向东。红六军团也对敌情不甚了解,毫无戒备地向东推进。第十七师前部进至石阡县甘溪时,还十分从容地布置宿营。当发现敌情后又未及时向军团部报告,军团部未下达命令作战斗准备。此时,桂军廖磊部突然发起进攻,红军毫无准备,很快被敌截为数段。面对后有追兵、前有阻敌的情况,各部队仓促应战,向北转移。由于红军人生地不熟,向北进入了十分危险的地段。此间地形复杂,山高坡陡,沟深崖绝,加上国民党军的反动宣传,当地百姓对红军一无所知,甚至轻信敌人的话,见红军来就躲避。

红军在甘溪一役损失1000人以上,进入大山,粮食、弹药都十分短缺,加之水土不服,又误食桐油,自然减员也十分严重。在这种情况下,红六军团领导曾向中革军委请示,拟抛弃辎重,分两路突围。中革军委复电,不同意分兵,军团领导只好带着部队左冲右突。往北有乌江天险,往西有黔军把守,往南有桂军阻击,往东又有湘军截拦,军团领导只好决定再走甘溪,向南突围。

为掩护军团主力向南突围,红十八师的龙云师长和田海清团长率第五十二团断后,先在板桥阻击追敌,后南撤追赶主力。他们未到达龙塘,发现南撤之路被敌截断,只好果断绕十二里山梁往西去川岩坝,后向北去困牛山,希望抛掉敌人后再向南追赶主力。

困牛山的战斗,是最为悲壮、最为惨烈的。

困牛山,因形如一头疲倦困卧之牛而得名。其东南有十二里山梁,西北有老君山,西南有谭家湾大山,北面是万丈深渊的黑滩河。红五十二团为掩护军团主力,在南撤道路被切断之后,就主动登上十二里山梁,以吸引龙塘方向的敌军,再向西直奔川岩坝。与驻敌交火后,再走困牛山山梁,主动暴露自己,吸引敌人。

此时,红五十二团800多人已严重减员,余下的绝大多数战士又因进食桐油食品,拉肚子十分严重。该地属敌军占领区,百姓也不敢做饭给红军吃,多数战士泻、饿、困交加,枪拿不动,路走不动。由于严格的群众纪律,就是看见地里的红苕、萝卜,红军战士也不敢拔。不少红军是边走边拉,一路臭气熏天。尽管这样,红军对敌军和民团的重重包围也毫不畏惧,团结战斗,边打边退,牢牢拖住敌人。

16日这天是重阳节,早上有毛毛雨,中午放晴,有点阳光。红军队伍越战越勇,红军在十二里山梁,硬是同敌人打了近10个小时,单在鼎罐堡就打了近2个小时。到下午三四点钟,红军来到困牛山的尾部高处——大坪,团长田海清牺牲,全团战士放声痛哭。敌人听到哭声,知道红军指挥员阵亡,于是督着民团和裹胁当地群众数百人向红军压过来。红军原先由下往上退,现在是由上往下退,仅有的地势之利荡然无存。听见身后哗哗的水声,红军知道背后就是河流或者悬崖。在一里多路的战线上,100多名红军看到压下来的人群,既有穿制服的国民党正规军,也有未穿军装的民团,还有被敌人裹胁的赤手空拳的百姓,他们为难了,把有限的子弹射向穿制服者,那是一响一个,而更多的没有穿制服的人又步步逼近……

既不想当俘虏,又不想伤百姓……不知是谁喊了一声“跳”,接着就是砸扔枪支的声音,又是一个接一个的“跳”的声音……更感人的是,在这70多米高的悬崖边还有许多杂树草丛,不跃起来往外跳是下不了崖的,于是许多战士是向上向外而跳——难怪知情老人都回忆说红军是“飞下崖的”!百余红军战士就这样消失在哗哗湍流的河水之间了……

困牛山战斗,红五十二团以多数牺牲的代价,拖住了敌人,为军团主力的转移赢得了时间。特别是百余红军,宁死不做俘虏,宁死不误伤百姓,最后砸坏枪支,集体飞身跳下70多米高的山崖,留下红军史上举世无双、惊天动地的英雄壮举!

1935年1月,蒋介石集中40万兵力向遵义逼近,中央红军3万余人,向赤水急进,准备在此区域集结过江。27日,朱德致电各军团、中央纵队,部署“我三、五军团及干部团应以迅速干脆的手段,消灭枫村坝、青杠坡之敌”。

战斗打响后,彭德怀、董振堂分别率红三、红五军团向川军郭勋祺、潘左两旅的结合部发起攻击,经过多次冲锋,付出了不少伤亡。后来,红军才发现原来的情报有误,敌军不是4个团6000人,而是6个旅8个团共万余人。

危急时刻,陈赓率干部团增援赶到。此时,敌人已经占领了制高点。陈赓首先命令韦国清打了几炮,遂指挥全团发起冲锋。在战斗中,韩振纪带三营部分学员在右翼强攻,向山上猛打猛冲,与敌人拼刺刀。陈赓令特科营用重机枪掩护,把敌人压回其指挥部附近。接着,干部团又发动了几次进攻,一直打到黄昏,仍未奏效。

2月25日,中央决定攻占娄山关,再取遵义。干部团赶到遵义附近时,红三军团已经把敌人的主力赶到乌江边,而遵义城外山上还有敌人的团指挥所及1个营。黄昏,陈赓率干部团进至遵义城西南。这里的地形十分复杂,两面是山沟,中间是一个突出的山包,敌人在山包上,居高临下,如果硬冲猛打,伤亡就会很大,于是陈赓命令部队利用山沟隐蔽运动,迅速占领有利地形,经过数次冲锋,把已被敌人占领的阵地夺了回来。

刚进入阵地,韩振纪派出的侦察员发现敌人又在组织新反击,这批敌人的装备好,有重机枪四五挺,还有两门山炮。韩振纪立即报告陈赓,陈赓命令部队顶着打,不让敌人有一点突破。敌人在炮火轰炸、机枪扫射掩护下,向干部团阵地猛攻。陈赓沉着指挥,干部团的同志们顽强阻击,敌人上来一个就打倒一个。韩振纪始终在陈赓身边协助指挥作战。接着,陈赓改变战术,命令部队用交叉火力掩护,从正面、左侧、右侧全面发起冲锋,同时派主力部队乘机快速抢占制高点,很快打垮了这股敌人,并全部俘虏了敌人团指挥所的人员。

遵义地区作战,历时5天,中央红军击溃、歼灭敌2个师又8个团,俘敌3000余人,敌残部向八里水、鸭溪方向撤退。这是遵义会议后打得最漂亮的一次胜仗,干部团在战斗中的突出表现,受到了军委表彰。

在两年时间里,红军血战湘江,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鏖战独树镇,勇克包座,转战乌蒙山,击退上百万穷凶极恶的追兵阻敌,征服空气稀薄的冰山雪岭,穿越渺无人烟的沼泽草地,纵横十余省,长驱二万五千里,以非凡的智慧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战胜千难万险,付出巨大牺牲,胜利完成震撼世界、彪炳史册的长征,实现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事业从挫折走向胜利的伟大转折,开启了中国共产党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而斗争的新的伟大进军。 责任编辑 / 马永义

猜你喜欢
中革军委红六军团陈赓
背着司令员追赶红六军团西征的部长刘俊秀
新田:红六军团西征攻克的第一座县城
红六军团的正义枪声
传奇名将陈赓
红六军团威震茶园渡
中革军委的由来及其与中央军委的关系
对“西北军委”记述问题的考证
陈赓军事思想简论
纪念陈赓大将诞辰100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