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工科院校工程伦理教育的困境及对策

2016-12-27 16:34曹文军耿堃翟钢
绿色科技 2016年21期
关键词:困境对策

曹文军+耿堃+翟钢

摘要:指出了随着各类工程事故频发以及发达国家教育体系在科技伦理课程设置上的先行,工程伦理教育日益被世界各国所重视。虽然已有相当一部分的理工类高等院校开始关注工程伦理教育的重要性并尝试开设了相关课程,但由于开设时间尚短以及人们工程伦理意识的淡漠,工程伦理教育的实际效果并不理想,甚至陷入了发展困境。因此,必须澄明工程伦理课程开设的必要性。基于此,分析了理工科大学生工程伦理教育的困境及根源,并以此为基础寻求合理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理工科院校;工程伦理教育;困境;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6)21-0140-02

1 理工科院校工程伦理教育的重要性

“随着大科学、高技术的发展,在给人类社会带来福祉的同时,也把人类推进到高风险的时代。风险社会的形成,是由科学技术的异化所导致的,即由于科技的不当运用人为的把人类推进风险的境地[1]。”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也越来越多地引发人们对工程伦理相关问题的关注和争论。追溯科学技术的发展,从第一次工业革命到核技术的应用,不论生活方式、世界形势,还是普世价值、意识形态,科技的巨大革新无一不对人类文明的方方面面带来不可逆转的影响。而今,克隆技术、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地外探索、基因工程……凡此种种前景广阔的科技进步,更在深层次上激发了人们对工程技术发展的思考:支持者期待新的技术能给他们的生活带来新的变化;反对者却指出若不对技术加以禁制和管控,未来很有可能会威胁人类文明的发展。面对已然融入生活方方面面的科学技术,其相关从业人员的种种失德行为亦会带来难以估计的损失,这些人大到企业的决策层、相关技术的研究人员,小到参与或完成每一个具体工作的工程师、程序员。“由于某些工程技术人员在工程设计、施工、管理、监理等环节缺乏社会责任感,玩忽职守,造成桥梁坍塌、楼房变形、尾矿溃坝、有毒气体泄漏等重大工程事故的消息,屡见报端。在制售假药、假酒、假种子,违规使用食品添加剂,随意排放和处置工业废料造成重大环境污染等事故中,某些工程技术人员明知后果严重却不声张、不抵制甚至积极参与。还有一些高新技术领域里的工程技术人员,在试制和推广新产品时,并没有充分考虑可能引发的环境问题、社会问题和伦理问题[2]”。因此,对工程从业人员进行具有针对性的科技与工程伦理教育之必要性便愈发凸显。

在此背景下,越来越多的高校开设了工程伦理教育的相关课程。在个别发达国家,工程伦理的高校课程设置已经较为成熟,其课程质量亦被列入教育资格审查体制当中。但在我国,由于这门课程开设相对较晚,在国内缺乏长期可供借鉴的经验。同时,当前过于强调工作岗位应用与就业短期收益的国内教育体系在整体上对其缺乏关注,国内高校尤其是理工科院校工程伦理教学都或多或少的遭遇了诸多困境。因此,尽早认识困境并尝试摆脱困境,无疑是当前我国工程伦理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

2 当前理工科院校工程伦理教育面临的困境及原因

2.1 理工类院校教师对开设伦理教育课程的必要性认识不足

“工程伦理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使理工科大学生,即未来科技工作的决策者、设计者、管理者、实施者及评估者树立明确的社会责任感、社会价值意识和对工程综合效应的道德评价意识,掌握对现代工程活动的社会评价和道德评价的基本规则[3]。”这一任务的达成,必须依赖教师对工程伦理教育的高度重视,但目前这一情况不容乐观。一方面,理工类院校的任教教师在其本人接受高等教育的年代,国内甚至整个世界高等教育界尚未出现或完成对科技伦理教育课程的设立,而伦理意识的形成无疑依靠着文化全体对于个人的长期濡染。然而现实是,大多数的高校教师都缺乏对科技伦理教育课程开设必要性的认识,其根本原因是其本人的科技伦理意识不高,自然无法在教授相关课程时向学生们充分传达本课程的德育内涵。另一方面,由于领导层对相关课程设置必要性认识的缺失,理工类院校在开设相关课程时也显得缺乏针对性,课程类型往往不作为必修,课程安排相对比较松散,课堂内容停留于照本宣科,缺乏感染力,教师的安排则一般选择社科类教师担任“外援”,自然难以引起学生的足够重视。

2.2 理工类学院工程伦理课程设置不够合理

迄今为止,我国只有部分重点工科院校开设了“科技伦理”、“工程伦理学”等必修课,课程开设的范围十分有限。有些高校在必修课的基础上利用通识教育平台开设了“生态文化概论”、“工业生态学”等选修课,毫无疑问,这些课程的开设对增强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道德价值判断力能够起到积极的作用。但是,从总体上来看,这些课程基本上处于与专业教育相分离的状态,而且师资力量也很薄弱,很多上课的教师都不是学生所学专业的任课教师,工程伦理课程基本停留在导论、概论等层面上,没有实现该课程与专业课程的紧密衔接和深度融合,结果往往导致学生对工程伦理认识不清,在将来的工作中极易出现工程行为方面的道德问题。

2.3 理工类院校学生对于跨学科课程的抵触

这一点不仅仅是“科技与工程伦理”这一门课程的问题。实际上,大多数理工类学生对高校开设的所有人文社科类课程和思想政治教育类课程都缺乏足够的重视。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一方面与理工类专业内相关人文课程设置不太合理有一定的联系,另一方面则是理工科学生特别是工科学生过分追求应用类知识的结果。可以说,这是我国当代国民价值观趋利与短视共识所导致的,也与我国就业现状的严峻现实密切相关。同时,这恰恰反映了我国教育对学生德育内容即人格塑造的缺失。学生的问题很大程度上是教育的问题,大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更能映射出大学教育之前的整个教育体系存在的问题。

3 加强理工科院校工程伦理教育的对策选择

3.1 强化教师对工程伦理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这需要理工类院校校方认识到伦理教育在科技与工程教育领域的重要性,克服短视的教育思路,并请相关社科教师对理工科教师开设科技伦理的师范课程,之所以要对全体理工科教师开设课程,是由于上文所提到的伦理意识的非理论性。因此,伦理意识的教育绝不应该仅仅停留在科技伦理本科的课程上,而是应该由全体科技伦理意识足够高的理工科老师,在日常的所有授课中对学生进行濡染,大学课堂的开放性在这里成为最值得利用的优势。“在专业教师团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合理地把工程伦理章程的相关内容潜移默化地融入教学之中,让学生牢记工程师与社会之间存在的内在契约关系,使其正确的伦理行为在工程实践活动中为人类带来健康、安全和福祉,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4]。”惟有如此,才能弥补大学生在本科教育之前德育的缺失。当然,伦理教育乃是对人才的长期投资,由于它的非理论性,只有在长期的濡染中才能在学生意识中形成体系化的道德律,并且真正起到伦理意识在其日后相关工作中的引导与规避作用,也正因如此,尽快建立科学合理的高校科技与工程伦理课程体系才显得如此紧迫。

3.2 应针对所有理工科类师范生开设相关的科技伦理课程

应开设“独立教学与学科渗透相结合的理论模式。独立教学,即独立进行工程伦理的课程教学,有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并有专职教师进行全面的、系统的理论讲授。学科渗透,就是将工程伦理问题渗透到其他课程中,将与技术内容密切相关的工程伦理案例分布贯穿于该课程的全过程,进行渗透式教学[5]。”另外,应将科技伦理相关的项目,至少以考题的形式加入理工科教师资格审查考试中,不得不承认若要唤起学生对科技伦理意识必要性的认识,将其加入资格考试是一条捷径。这里必须要提及的是,科技与工程伦理是针对新时代所面临的新问题所发展出来的特殊学科,它与普适的思政教育有一定的相关性,亦有其独特性。在师范类院校,通识性的思政教育早已存在并且形成了良好的培养模式,但它并不能替代科技伦理教育,对于理工专业师范生而言,科技伦理教育的必要性尤为重要,因为他们承担着全社会科技伦理启蒙的重任。科技伦理意识的普及刻不容缓,源头性的对策才是破困的根本所在。

3.3 将工程伦理知识融入工程专业课程

通过工程课程来传播工程伦理知识,需要将工程伦理知识与工程专业课程相结合。例如,可以在工程概论、工程学、高级设计等课程里融入工程伦理的相关内容,专业教师不仅要准备专业内容还要准备伦理知识,并思考如何在教学中将两者有机结合,将道德和安全作为良好的工程实践的共同属性,充分调动主观能动性研究有效的课堂教学方法。同时,工程伦理课程的任教老师,要积极参加由工程专家和伦理专家开设的讲座,与其他高校的教师进行经验交流,从而更有效地把伦理知识融入到工程专业课程中。

参考文献:

[1]于丽.生态文明视域下理工科院校加强科技伦理教育的探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4(3):61~63.

[2]王 前.在理工科大学开展工程伦理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1(10):110~111.

[3]刘绍春.工程伦理教育与理工科大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39~41.

[4]杨怀中,王远旭.工科大学生工程伦理教育模式研究[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6(7):73~92.

[5]欧巧云.理工科院校工程伦理教育探赜[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35):32~33.

猜你喜欢
困境对策
LabVIEW下的模拟电路实验教学创新对策
提高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质量对策探讨
“深度伪造”中个人隐私的保护:风险与对策
跟踪导练(三)
跟踪导练(一)
走,找对策去!
我国货币错配的现状及对策
神奇的设计师
溶解度计算错误种种和对策
安吉拉·默克尔能否解救欧洲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