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都市郊区生态经济发展空间布局优化研究

2016-12-27 19:01穆松林
商业经济研究 2016年22期

内容摘要:沟域经济是北京山区生态经济发展的新模式,是国际化大都市北京郊区生态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山区中独特的地理单元和生态经济载体——沟域为研究单元。通过对沟域的实地调研数据,筛选了108条典型沟域,从而建立了108 ×108的关系矩阵数据库。基于以上数据并综合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构建了北京山区沟域经济发展的空间联系网络,实现了对空间组织的可视化表达和定量分析。通过本研究以期能对理解大都市郊区生态经济空间布局优化路径特征提供有益启发和思考,在区域或微观层面反馈并促进大都市空间结构优化。

关键词:北京山区 沟域经济 空间优化 机理与模式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北京山区一直是首都建设的绿色生态屏障和提供生态产品的重要区域,但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的现状已成为北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薄弱环节,动态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平衡关系是必须要解决和面对的重要问题(田永霞等,2015)。北京作为国际化大都市之一,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以疏解首都非核心功能和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为目标导向,导致传统的核心区-郊区之间的社会经济联系及基本功能发生了显著变化。北京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旅游休闲、康体养生等生态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强,郊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山区表现出明显的服务于大都市的多功能性。在大都市生态宜居等外部需求和山区谋发展内在动力双重作用下,北京山区探索出一种新的生态经济发展模式——沟域经济(Valley Economic,VE),即在满足城市对“三生”(生产、生态、生活)需求的目标导向下,解决山区“三农”问题,并实现区域“三化”(农业产业化、工业绿色化、服务生态化),对于山区生态建设、经济发展、满足市民生态需求、农民增收、城乡统筹都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陈俊红等,2010;Zhang Y F et al.,2011;穆松林等,2012)。

空间分异是经济集聚和扩散现象的外在表现形式之一(Gardiner B et al.,2013),沟域经济发展格局是在积极利用空间过程中所形成的区位格局和相互作用影响,亦是各种地域类型构成的空间联系和作用关系的总和,具有“三维性”,即空间位置、联系节点和关联关系。目前,沟域经济的发展也呈现出非均衡状态,如何通过进一步优化沟域经济的空间布局,增强扩散效应的影响度和辐射面,以优势沟域带动弱势沟域协同发展,“由点(沟)及面(区域)”实现山区生态经济的发展,最终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均衡化格局和最佳模式,进而能对理解大都市郊区生态经济空间布局优化与转型过程及特征提供有益启发和思考,是本研究的目的所在。本文借助对沟域的实地调研数据,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构建北京山区沟域经济发展的实际空间联系网络,对空间组织进行可视化表达和定量分析,甄别空间结构节点沟域,分析空间布局优化机理,进而提出空间布局优化模式,以期为大都市郊区生态经济发展和市区-山区协同发展提供思路和途径。

研究区域概况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区域概况

北京山区面积1.04万km2,约占总面积的62%。北部和东部属燕山山脉,西部属太行山脉,是北京重要的生态屏障,山区行政范围主要包括门头沟、延庆、房山、平谷、密云、怀柔和昌平 7个区。从北京山区沟域中筛选出具备发展条件、适宜优先发展的沟域,基本应该具备以下条件:沟域长度大于5公里(空间条件);沟域内至少有一个行政村(人口聚集条件);沟域内通有公路(通达性条件);沟域内资源丰裕(产业条件)。最终结果显示具备较优发展条件的沟域划分为108条,沟域总长度为1565.42km,总面积为5821.66km2(见图1)。

(二)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社会网络分析是新经济社会学中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力图用图论工具、代数模型技术描述关系模式。其核心是侧重于“关系”来分析结构,包括行为结构、政治结构、社会结构和经济结构(马海涛等,2011),通过对“关系”的定量化分析来揭示相互联系和整体网络结构特征,适合于对交通网络、城镇体系、区域经济联系等方面的研究。本文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及其软件,刻画和分析沟域经济空间联系网络和格局特征。

“结构密度”是测量整体空间结构形态,表示空间连接度的指标,用结构中实际存在的关系数量与最大可能关系数量的比值来表示,结构密度(Δ)的计算公式为:

Δ=2x/n(n+1) (1)

度数中心度是每一个研究对象与区域内其他研究对象的联系度。计算公式为:

中间中心度是起着“桥梁”或“通道”作用的节点,是经过点i并且连接这两点(j和k)的捷径数与这两个点之间的捷径总数的比值。

其标准化公式为:

相关部分数据来自《北京统计年鉴》(2001-2014年)、《北京区域统计年鉴》(2001-2014年),各区提供的统计年鉴和部分乡镇统计资料汇编以及问卷调查、实地访谈、座谈研讨和电话采访等一手数据资料。因沟域的边界和现行村镇的行政边界并不完全重合,因此,沟域的现状数据,比如沟长、面积、涉及村庄需要实地调查并核验,沟域经济现状数据,需要将相关统计资料和实地调查数据相结合。同时,因调查涉及面广,数量多,和现行统计单元不接轨,本研究的沟域数据均为2013年的调研数据。

空间结构分析

综合考虑产业结构、经济总收入、经济密度、人均经济总量、人均纯收入等因素,形成沟域经济发展相互关系的综合指数,将属性数据转换为关系数据,形成108条典型沟域形成 108×108的关系矩阵数据库。

其中,si为综合指数,xij为因素分值,wj为因素权重。

结构密度。沟域相互之间的结构密度的平均值为0.0247,样本标准偏差为0.0297,沟域相对于北京市区中心点的结构密度平均值为0.0170,样本标准偏差为0.006。前者的结构密度大于后者,反映了从地域临近性上沟域之间的相互联系强于沟域与中心点的相互联系。样本标准偏差反映了沟域间的扩散效应,也反映了多条沟域集聚优势和规模效应的优势,从数据分析看,多条沟域间的组合发展显著优于仅以单条沟域依托中心点的扩散发展。

空间结构中心度。沟域相互之间的中心度中,最高的沟域是房山区的秋林铺沟域,数值为3.866,最低的是怀柔区的不夜谷沟域,数值为1.534,表明秋林铺沟域在整个空间结构中与其他沟域连接度最高,而不夜谷沟域反之,即连接度最低。

结构空间图。将沟域关系数据库导入Ucinet 6中,生成沟域空间结构网络,每个点代表一条沟域。图2中可以直观反映沟域之间通达性和空间结构特征(空间结构形态和空间结构点)。

按照空间地理位置,把空间结构细分为7部分,分别与北京山区的7个区相对应。空间构架整体符合“核心-边缘”结构的特征,包括多中心和单中心。空间结构面的形态主要有紧密团状结构,如房山区沟域、门头沟区沟域、怀柔区沟域和密云区沟域;和指状蔓延结构,如延庆区沟域、昌平区沟域和平谷区沟域。

空间布局优化模式

(一)扇面模式

受山区地形的自然“阻隔”,沟域经济空间结构与传统平原地区同心圆发展模式不同,一般呈现出扇形发展。以一级增长极为“核心”,其他不同功能和规模的二级增长极为“次核心”,通过公路、沟域形成连接通道,以消费市场为辐射圆心,扩散至区域影响范围内的沟域。比如平谷区十八弯沟域经济空间布局,应以十八弯沟域为一级增长极,丫髻山沟域和将军关沟域为二级增长极,辐射桃花谷沟域、九里山沟域、黑水湾沟域、聂家峪沟域和北寨沟域(见图3)。

(二)“双核心”模式

陆玉麒指出双核结构的产生具有流域背景。沟域经济发展中,在不同流域的交汇处或支流与干流的交汇处,多条沟域无论在经济发展水平、服务功能和吸引能力方面,始终处于“均衡”状态,应以双核模式为空间结构。如延庆区的四季花海沟域位于白河支流菜食河与干流白河的交汇处,百里画廊沟域位于黑河与白河的交汇处,两条沟域在空间距离上处于临近状态,且区域内自然条件基本相同,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水平也比较接近,空间结构如果以“双核心”模式布局,可以通过竞合性发展,取长补短,形成“双核牵引,相互补充”的空间格局。辐射沟域包括刘斌堡特色农业沟域、缙阳山-天池沟域、青龙潭沟域、珍珠山水沟域和森林氧吧沟域(见图4)。

(三)“廊道”模式

临近公路或流域的点(单条沟域)在发展初期不断吸引资金、技术、人口等要素的聚集,随着发展中土地成本、原料供应、人才资源、投资费用等因素的影响,沿着公路或流域的其他适宜发展沟域成为新的增长点,在空间上表现为以优先发展沟域为核心,沿轴线向其他沟域梯度扩散,最终形成了点-轴结构走廊式发展模式,不仅能增加廊道景观的多样性和异质性,而且可以实现多条沟域的产业互补。如门头沟区永定河和G109公路穿区而过,多条沟域通过两个廊道连接在一起,形成平原与山区交界以妙峰山沟域为核心、浅山以珍珠湖沟域为核心、深山以爨柏沟域为核心的“廊道”发展模式(见图5)。

(四)“多核心”模式

多核心模式中凸显功能分区,通过资源重新配置、产业相互整合的过程,达到特定生产活动的空间聚集,意在获取规模经济。北京山区分属两大山脉,7个区各具特色,功能定位也存在差异。沟域经济发展中,每个区应结合资源禀赋、功能定位、发展目标,筛选出重点沟域优先发展,形成显著的分工圈层,“圈”是指向心性,即服务于北京市区;“层”是指多核心的外溢梯度发展,呈现由核心向外围规则性的向心空间,多核心最终形成优势互补并能发挥集聚优势的沟域经济发展网络,形成多核心的组团式发展模式。如图6所示多核心的组团:即怀柔区天河川沟域(功能定位:养生康体)、延庆区四季花海沟域(功能定位:高端低碳产业)、昌平区百里环形沟域(功能定位:生态休闲)、门头沟区妙峰山沟域(功能定位:民俗宗教文化旅游)、房山区南窖沟域(功能定位:生态修复与再开发)、密云区雾灵仙谷沟域(功能定位:休闲度假)和平谷区十八弯沟域(功能定位:生态旅游)。

结论

首先,沟域经济是北京山区探索出的一种生态经济发展模式,对于山区生态建设、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农民增收、城乡统筹都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但目前发展呈现出非均衡状态,应进一步优化沟域经济的空间布局,增强扩散效应的影响度和辐射面,以优势沟域带动弱势沟域协同发展,“由点(沟)及面(区域)”实现山区生态经济的发展,最终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均衡化格局和最佳模式。

其次,本文以大都市郊区北京山区为典型研究区域,借助对沟域的实地调研数据,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以108条典型沟域形成 108 ×108的关系矩阵数据库,构建北京山区沟域经济发展的空间联系网络,对空间组织进行可视化表达和定量分析,刻画和分析沟域空间布局的特征和规律。沟域经济空间构架空间结构细分为7部分,整体符合“核心-边缘”结构的特征,包括多中心和单中心,形态主要有紧密团状结构和指状蔓延结构;根据中心度,沟域的类型划分为地域间连接的通道沟域、地域内部通道沟域和地域内部孤立沟域;针对不同的沟域类型,沟域经济发展空间布局优化要在分析沟域空间布局优化的机理基础上重组空间结构,构建点、线、面、体的空间格局,即点的培育要筛选增长极,轴线的联通要增加空间相互作用关系,面的布局通过多种模式进行优化拓展;提出了符合沟域经济发展实际的空间布局优化模式,即扇面模式、双核心模式、廊道模式和多核心模式。通过本研究以期能对理解大都市郊区生态经济空间布局优化路径特征提供有益启发和思考,在区域或微观层面反馈并促进大都市空间结构优化。

最后,绿色和生态是山区发展的最大潜力所在,更是联系城市与山区的纽带与桥梁。北京山区生态经济发展在资源环境承载力不超载的前提下,既需要“市场”无形的手去推动和加速,又需要“政府”有形的手去引导和扶持。山区要立足于服务首都市场,发挥生态资源优势,通过发展生态经济,有效、持续地将生态资源转化为生态资产,最大限度满足市民的生态需求。

参考文献:

1.田永霞,刘晓娜,李红等. 基于主客观生活质量评价的农村发展差异分析——以北京山区经济薄弱村为例[J].地理科学进展,2015,34(2)

2.陈俊红,李红,周连第.北京市山区沟域经济发展的探索与实践[J].生态经济,2010,26(14)

3.Zhang Y F, Jia D M, Zhang H Y, Song S Y, Sun R F. Spatial structure of valley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e mountainous areas in Beijing[J].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2011, 21(2)

4.穆松林,张义丰,李涛等.北京房山山区沟域经济产业空间布局研究[J].自然资源学报,2012,27(4)

5.Gardiner B, Martin R, Sunley P, Tyler P. Spatially unbalanced growth in the British economy[J].Journal of Economic Geography,2013(6)

6.马海涛,方创琳. 基于企业微观视角的城市区域生产网络空间组织研究——粤东城镇群服装生产为例[J].地理科学,2011,3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