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化背景下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研究

2016-12-27 13:36张燕
科学与财富 2016年29期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国际化大学生

摘要: 在国际化大背景下,各种思想文化不断交锋碰撞,我国的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面临着重重考验。高校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负有重大责任,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育人实践全过程,从构建文化课程体系、开展文化实践活动、搭建文化交流平台等方面加强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认同、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

关键词: 国际化 大学生 优秀传统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必须大力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的结晶,更是中华民族精神文明的象征。近年来,高等教育国际化趋势日益明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加强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是高等教育不容忽视的使命。

一、国际化背景下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面临的挑战

在当今世界国际化的大背景下,各国之间综合国力的竞争不仅体现在政治、经济领域,也越来越突出地体现在思想文化领域。西方国家借着国际化的趋势和互联网的发展,不断向发展中国家渗透西方价值观和西方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冲击,我国的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面临着巨大挑战。

1.西方文化的渗透弱化了大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

西方国家借助经济的强势和国际化之势,向全球推广自己的文化产品以及蕴涵丰富文化信息的物质产品,从而推动自己的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全球扩张。大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尚未成熟,面对西方国家利用经济贸易和商品消费中的文化渗透,部分大学生缺乏鉴别能力。许多大学生过度青睐西方文化,津津乐道国外的政治制度、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哈日""哈韩"成为一种时尚,对于自己国家优秀的传统文化却相对冷漠。有些大学生对西方的节日、星座如数家珍,而对中国传统节日、风俗却知之甚少;有些大学生迷恋网游、街舞,对国粹艺术却毫无兴趣;有些大学生喜欢追看美剧、韩剧,却与国产影视保持距离。

2.教育国际化冲击了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随着国际化趋势的发展,国家之间、高校之间教育资源的共享更加频繁,国际间教育要素的流动性加快,各国教育相互影响,取长补短,成为了新的教育发展趋势。一方面,教育国际化带来了更加新颖、更为开放的教育理念,为具有全球视野的高层次人才培养提供了条件,为各国经济、文化发展带来了机遇。但另一方面,教育国际化导致各国教育在内容、方法的采用上,不仅要考虑本民族的要求,还要考虑国际间经济文化交流趋势,这就使得国际化的教育与本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之间产生了一定矛盾。而且在国际化的进程中,主要是西方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输出教育模式,这会弱化发展中国家的传统文化教育,降低民族凝聚力和文化认同感。

3.网络新媒体的发展减弱了大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

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和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个人终端设备的普及化,人类已经进入全媒体时代,各国文化不断交流、交融,乃至走向融合。一方面,网络更加便捷、及时,可以随时将信息推送到接入网络的设备终端,使学习沟通和文化交流更有效率。然而在当前网络世界中,西方文化仍然占据传播高地,网络领域的意识形态渗透与反渗透的斗争仍然十分复杂。部分大学生容易受到网络风靡的西化的影响,传统文化认同危机的现象不容忽视。另一方面,网络媒体缺乏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很多网媒为了追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而忽视了社会责任的承担,常常传播一些标新立异、不明真假的信息,致使大学生盲目追求"快餐文化",将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的价值观放在首位,从而导致他们对传统文化内涵精神的理解产生偏差。

二、国际化背景下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施路径

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大学阶段,以提高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为重点,培养学生的文化创新意识,增强学生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因此,高校要积极应对挑战,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高校育人实践全过程,增强他们的文化认同、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

1.构建文化课程体系,加强传统文化教育。

高校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结合大学生的身心特点,创新教育教学方式,在帮助大学生把握中华传统文化精髓的同时,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其一,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类课程。高校可以设置有关中华传统文化概论的必修课,为学习传统文化提供课程平台,普及传统文化教育。与此同时,要结合各学科的专业特点,有针对性地开设传统文化的选修课,提升学生的文化修养。其二,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程。如高校教师在讲授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时,可以把传统文化中的"仁、义、礼、智、信"的价值取向引入,也可以结合韩非子的法治观念谈公民的法治意识培养。其三,重视教学方式的改进和教学资源的优化。高校教育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以喜闻乐见的方式展现给学生。例如,通过案例化的教学,阐释文化典故,使青年学生感受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通过多媒体教学,展现各个历史时期的优秀文化,激发学生继承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的自觉性。

2.开展文化实践活动,提升传统文化认同。

为了更好地实现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必须尽可能地整合学校教育资源,积极构建大学生传统文化实践平台,努力实现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知"到"行"的转化。其一,大力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如组织经典诗词诵读、举办民族文化节、召开感恩诚信主题班会等。在一系列的主题活动中,注重挖掘传统文化节日的重要教育意义,如端午节可以弘扬屈原的爱国情怀,重阳节可以宣扬孝文化等。其二,积极支持文化类社团发展,发挥学生自我教育作用。鼓励学生组建文化类社团,如文化遗产保护协会、汉未央协会、戏曲协会等,激励学生社团举办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动,如传统曲艺表演、传统服饰展示、国画书法比赛等,使大学生们积极主动地了解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其三,鼓励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展开传统文化调研。组织大学生参观博物馆、纪念馆和古村落等具有传统文化气息的场所,让学生更直接地感受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引导学生对传统文化进行调研,如寻访非物质文化遗产、调研少数民族地区文化等,以研究来增强大学生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体验、丰富其价值思考。

3.搭建文化交流平台,推动传统文化传播。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教育国际化的发展,各国大学生线上的文化交流日益密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取得实效、扩大影响,必须打造传统文化网络阵地。其一,提升高校教师的网络素养,提升网上文化教育水平。高校教师要树立"互联网+"时代的思维方式,要全面了解和掌握新媒体的特点,熟练运用包括微博、微信等在内的信息化平台,充分利用新媒体快捷、方便的特点,开展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种多样的线上传统文化教育活动,教育和引导学生使用新媒体学习传统文化,构建线上线下教育合力,增强教育效果。其二,建设优秀传统文化网站,实现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互联网的融合。高校应着力建设优秀传统文化网站、微信和微博等,及时上传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发布校园传统文化活动、展示优秀传统文化视频、开展网上文化学习讨论等,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和交流。其三,发挥教育与自我教育功能,激励学生进行文化创新。鼓励学生将寻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践活动和校园内外的传统文化表演制作成视频或微电影,自发上传至网络平台,促进网络文化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融合,提高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时效性、吸引力和影响力,促进学生成为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者和发扬者。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

[2] 杨学义 陈洪兵.全球化背景下大学生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3).

[3] 李国娟.高校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理论思考与实践逻辑[J]. 思想理论教育,2015(4).

[4]岳宗德.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6(1).

作者简介:

张燕(1981年-7月), 女,汉族,上海人,讲师,浙江理工大学思想政治与教育硕士,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文章发表时要标注下是浙江理工大学2015年党建与思政项目成果,项目编号:DS201507Y ,

猜你喜欢
优秀传统文化国际化大学生
聚焦港口国际化
人民币国际化十年纪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
大学生之歌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探析
直销企业国际化并不难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