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信息化提高农业生产力

2016-12-28 07:59本刊编辑部
中国商界 2016年7期
关键词:电商信息化农业

借助信息化提高农业生产力

“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农业是扩内需调结构的重要领域,更是安天下稳民心的产业。易观商业解决方案高级合伙人、西区总经理张耀文接受记者采访时,从信息化对农业发展所发挥的巨大作用、当前我国农业信息化现况、农业拥抱“互联网+”所面临的难题、信息化在农业领域的先期突破口等方面,进行了多角度阐释,建议政府、社会、企业多方协力,助推农业信息化切实落地。

农业信息化全面推动产业发展

张耀文表示,“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计划将对农业发展产生积极影响,具体表现在解决信息不对称、创新商业模式、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农业智能化程度等方面。

在信息传递方面,“互联网+”通过IT技术,突破时空限制,实现随时随地的互联互通,从而大大加速了农业技术知识、农业资源、农业政策、农业科技、农业生产、农业教育、农产品市场、农业经济、农业人才、农业推广管理等各方面信息的有效传递,解决了信息不对称的困扰。在促进农业生产的同时,也能有效地对接农产品供求市场,解决传统农业中因信息不畅而导致滞销等问题。在信息使用方面,“互联网+”行动计划能有效打通信息传递的“最后一公里”,使各种农业信息全方位地渗透到农村第一线,切实指导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并通过大数据分析等手段提高农业科学化、现代化的程度。

在创新农业商业模式方面,互联网从土地流转、农资销售、农业信息服务,到农业生产、农产品销售、休闲农业开发,在农业产业链的每个环节上,正在潜移默化地渗透,同时创新各类企业的商业模式。传统农业的一大特点就是“靠天吃饭”,具有很大的不可预测性。当互联网和农业深度融合后,互联网带来了新的数据、信息以及新的技术手段,使得农业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农业领域的各个细分市场,都有了更多的工具、条件和可能性去创新。目前已经涌现出了几种明显的商业创新模式,如:农资电商、土地流转电商化、城乡流通渠道变革、农产品电商(生鲜电商)、农业大数据、农业物联网、休闲农业互联网平台等。

在优化资源配置方面,互联网对农业生产中所需资源,都具有相当程度的重新组织和配置作用,提高了土地、劳动、资本等各项生产要素资源的配置与利用效率。各大招聘网站会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配置;近年来出现的淘宝村、淘宝县,在为农村创造就业机会的同时,甚至能促使城市劳动力向农村转移。

在提高农业智能化程度与生产效率方面,互联网借助大数据、物联网等新兴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农业,可以提升农业各环节的智能化程度,大幅提高生产效率,实现“环境可测、生产可控、质量可溯”,同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食品安全问题。农业信息化以计算机为中心,集成信息技术,将感知、传输、处理、控制融为一体,推进了农业生产的标准化、智能化、自动化,在节省人力成本的同时,提高了农产品产量质量,也增强了作物抗击自然风险的能力。

农业信息应用还需加强

谈到当前我国农业信息化整体状况时,张耀文分析后认为,经过多年建设,我国农业信息化基础明显增强。截至2014年12月,我国农村网民占比即达27.5%,规模达1.78亿,农村互联网普及率28.8%。2015年开通互联网业务的行政村比例达到95%,2020年将达98%,“村村通电话”、“乡乡能上网”、广播电视“村村通”的目标将基本实现。覆盖部、省、地(市)、县的农业网站群基本建成,各级农业部门初步搭建了面向农民需求的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农村信息服务站基本覆盖所有行政村,“县有信息服务机构、乡有信息站、村有信息点”的格局基本形成。但要充分利用这些平台,切实对农业形成有效的服务,打通信息传递的“最后一公里”,还需要加大努力。

他表示,农业生物环境信息获取与解析、农业无线传感网络、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已经在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农业政务管理、农业生产经营、农产品流通、农业电子商务、农产品批发市场信息化建设、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信息化等领域开展了相关的应用推广工作,并取得了显著成效。比如物联网在种植业、畜牧业中的应用,遥感监测技术在草原、渔业领域的应用,RFID技术在养殖业中的应用,GPS技术在农机领域的应用等。互联网推动农资电商、生鲜电商的发展等方面,也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总体来看,农业信息应用总体水平仍然偏低,需要加强。

农业信息化面临四大难题

农业信息化不是说做就能做的,张耀文认为,观念转变、商业模式的构建、物流配送、人才与资金短缺是摆在农业信息化面前的四只“拦路虎”。

首先是观念和意识的转变。农业信息化需要各个参与主体意识和观念的逐步转变。包括企业拥抱互联网的意识以及市场环境中农民对于互联网的整体接受和适应的意识等,都需要转变。

其次是商业模式的构建。农业是典型的传统行业,具有地域性强、季节性强、产品标准化程度低、生产者分散等特点。农业信息化的目标是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来改造农业,同时也要符合农业本身发展的特性,在农业与互联网的碰撞与融合中找到互联网时代的商业逻辑。

再次是物流配送问题。尽管我国正在推进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建设,农村物流体系也在逐步完善并初具规模,物流主体向着多元化方向发展,并开展了“万村千乡”等基础设施建设工程,但是农村流通产业发展仍然滞后,主要表现是:缺乏统一规划,各地区物流基础建设发展不平衡,有保障的农村物流覆盖范围有限,农村需求分散的特点导致“最后一公里”配送难题尤为突出,社会化物流目前仍不能有效服务村镇;基础设施落后,设施装备科技含量低;在企业层面,农村物流市场准入门槛低,多数企业经营粗放;除农业生产生活资料流通外,农产品的流通难题更加凸显,因为农产品通常具有生鲜特性,易损易腐,对时间和运输过程的控制要求更高。

最后是人才与资金短缺。既懂传统农业又懂互联网的人才缺乏,愿意到农村服务的人更少。同时,农业电商平台建设,农业物联网的技术研发和设备购置,都需要较高的投入。

农业信息化两大突破点可期

张耀文认为,农业信息化先期突破可在两个方向上发力:龙头企业、明星企业带动区域乃至行业发展;政府公共服务部门向农村居民加强互联网的普及。

龙头企业、明星企业较早完成了信息化建设,有资源,有用户,了解农业,理解互联网。比如司尔特、金正大、辉丰股份等农资巨头,大北农、新希望、隆平高科等农业明星企业,阿里、京东、苏宁等互联网巨头,乃至顺丰等物流巨头,都可依托自身的资源优势,通过互联网工具渗透到农村和农业市场。这些龙头型企业进入农村市场,能起到排头兵的作用,利用资源和实力,完善整体网络环境、物流环境等基础设施,先行培育农村市场的信息化观念,提高农村对于互联网的接受程度,同时带动相关产业升级,促进并带动区域和行业发展。

政府公共服务部门要加大宣传力度,向农村居民普及互联网,让农村居民了解互联网。既要让他们了解互联网是什么,还要教会他们如何使用。同时进一步推进移动通信、宽带、电脑、智能手机等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大对于农村物流基础设施的改造力度,这些对于促进农业信息化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多方协力助推农业信息化落地

为了促进农业信息化切实落地,张耀文建议,政府层面要多搭台,企业层面要多参与,社会层面要多培育,只有多方协力,才能把事情办好。

政府要完善互联网基础网络环境、物流基础环境等各类硬件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农业信息化创新的政策扶植力度,加大资源倾斜力度,促进互联网进村入户,切实利用好各类农业服务平台,营造农业信息化的大氛围和大环境。

企业参与的机会在于,在互联网渗透农业全产业链的过程中,会涌现出各种创新的商业模式和商业机会,传统农业企业需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找到适合自己的“互联网+”,结合自身优势打赢“卖货”、“聚粉”、“建平台”的互联网化三大战役。

从社会层面上说,要进一步向养殖大户、农资二代、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村主体普及互联网和电商知识,创造条件让他们获得实惠和好处,起到示范效应,通过新型农村主体带动农村居民整体的互联网意识和观念的转变。现在已经出现的淘宝村、乃至淘宝县,就是一个好的开头。

责任编辑:耿黎明

猜你喜欢
电商信息化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电商助力“种得好”也“卖得火”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幼儿教育信息化策略初探
电商赢了,经济输了
论述金融管理信息化的创新与应用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