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出行:在分享的道路上遇见美好

2016-12-28 07:59
中国商界 2016年7期
关键词:滴滴出租车

滴滴出行:在分享的道路上遇见美好

滴滴出行(下文简称“滴滴”)被称为手机“打车神器”,是深受用户喜爱的打车APP。目前,滴滴已从单一的出租车打车软件,成长为涵盖出租车、专车、快车、顺风车、代驾及大巴等多项业务在内的一站式出行平台。

2015年2月4日,滴滴公司CEO程维在其公司年会上宣布,公司首席运营官柳青正式出任滴滴公司总裁,将负责更多日常业务运营。2015年2月14日,滴滴打车与快的打车实行战略合并。2015年9月9日,“滴滴打车”更名为“滴滴出行”并启用新Logo——一个扭转的桔色大写字母D。伴随此次滴滴品牌升级、更换新Logo,滴滴将在发布全新版本的“滴滴出行”APP。

2016年1月26日,招商银行、滴滴联合宣布达成战略合作,未来双方将在资本、支付结算、金融、服务和市场营销等方面展开全方位合作。这是第一次、也是第一家商业银行通过与移动互联网公司合作进入移动支付场景领域。

2016年6月13日,滴滴获中国人寿6亿美元投资,双方将在“互联网+金融”方面展开合作。

【案例背景】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人口不断增加,交通堵塞现象愈发严重。在公交车、地铁等众多交通方式中,打车是一种相对便利的选择,广大消费者对出租车的需求日益高涨。

问题在于,当前国内城市出租车的数量远远低于消费者的期待值。考量出租车是否充足,关键要看其数量和常住人口的比例关系。在2015年初,纽约常住人口约850万,市内出租车约有5.28万辆;伦敦常住人口约860万,有出租车7万辆;北京的常住人口已经突破2115万,出租车却仅有6.6万辆。现有的出租车数量已不能满足市民的出行需求,尤其是在上下班、节假日高峰期,出租车市场的供应远小于需求,同时还有很多空车不能及时载客,导致资源不能得到合理配置,这就造成了大城市长期“打车难”的现象。

一些公司瞄准了这一庞大的市场,打车APP软件应运而生。作为一个新兴的移动端工具,打车APP操作简单,对于司机和乘客都有很大的吸引力:站在乘客的角度看,使用APP可以省时省力地与司机取得联系,支付时可以直接通过手机付款,非常方便;对司机而言,则可以有效增加接客量,降低空车率,获得更多的收入,同时“点对点”服务也节省了大量的搜寻时间和燃油费用。另外,传统出租车司机需向出租车公司交纳高额“份子钱”,但是入驻APP平台的司机只需交纳一定金额分成,且无收入时不分成,负担大大减轻。

作为一家创业仅四年多的公司,滴滴以80万人民币起家,三年内做到估值超260亿美金,每天记录8000万公里行驶路线、规划2.5亿条路线,服务超3亿用户。在从“拥有经济”向“分享经济”转型的过程中,滴滴不仅帮助老百姓解决出行难题,缓解城市拥堵现象,同时还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案例描述】

6月16日,滴滴宣布已经完成了新一轮45亿美元的股权融资,新的投资方包括苹果公司、蚂蚁金服、中国人寿等。腾讯、阿里巴巴、招商银行及软银等现有投资人也都参与了本轮融资。融资将用于平台技术升级、大数据研发和运营、提升用户体验、进一步拓展国内外市场和新业务等。

据了解,本轮除股权投资外,招商银行还将为滴滴牵头安排达25亿美元的银团贷款,中国人寿给滴滴注入了20亿元人民币的长期债权投资。这也意味着,滴滴本轮融资的实际总额高达73亿美元。就在去年9月,滴滴宣布完成逾30亿美元的上一轮融资。创立四年至今,滴滴已多次刷新行业融资纪录。目前,滴滴拥有可调用资金约105亿美元。

甚至有人调侃,滴滴快要成为国企了,中国人寿只是最新加入的一员而已。早在年初,多家国企蜂拥入股滴滴,其中包括中金甲子、中信资本、中投、招商银行、中信产业基金、赛领资本、春华资本等。中金甲子可是中金下属的PE基金管理平台,赛领资本属于上海国资委,国企已经占到滴滴股东的半壁江山。资本市场的宠儿加上大众的追捧,让滴滴在市场站稳了脚跟。

滴滴现已拥有3亿注册用户,近1500万注册司机,服务涵盖出租车、专车、快车、顺风车、代驾、巴士、试驾等多项业务,凭借大数据驱动的智能匹配调度体系及领先的规模优势,滴滴目前日完成订单已突破1400万。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数据显示,滴滴专车在中国专车行业中已占据87.2%的市场份额。多家权威调研机构数据也显示,滴滴出行在顺风车、代驾、试驾等领域也都处于市场领先地位。据第三方调研报告称,以订单和用户覆盖范围来衡量,滴滴在中国打车软件市场所占的份额超过85%。

技术发展带动观念更新

从去年开始,伴随着“互联网+”的浪潮,互联网和经济转型、百姓生活被越发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社会上涌现出了更多的新兴产业和新兴业态,也形成了更多的经济增长点,从而带动了经济社会各领域的融合创新。

普及以滴滴为代表的手机打车APP,需要具备技术和观念两个方面的条件。在刚刚过去的五年时间里,移动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智能手机能够在司机和乘客中快速普及,这些是今天蓬勃发展的“网约车”的基础。

据滴滴公关总监叶耘透露,滴滴未来将向多领域多业态扩展。想实现这一想法,关键在于对大数据信息匹配的挖掘,包括路线的规范、供需双方的即时对接,都需要在现有的基础上,再往上提高很大的一步。目前,滴滴每天处理的数据量已经达到了50TB(1TB相当于春运时期12306网站最大信息量的20倍)的量级。滴滴有一支几百人的大数据团队,致力于大数据的开发、建模,用来分析司机和乘客的行为习惯。滴滴还建立了机器学习研究院,由国内外顶级的机器学习大数据专家教授专门负责开发新的模型和算法。深度学习、机器学习等算法层面的积累,使得大数据调度平台成为可能,于是产生了滴滴这样具备社会化评价功能的产品。在刚刚研发出新技术的时候,必须经过实践,去探索具体的应用方法,比如收费问题、平台运行问题、司机和乘客之间互相信任问题等。只有搭建起不断修正、不断完善的平台,针对消费者的需求相应地开发产品,才能更好地解决城市的出行问题。

今天仍然有很多人自己开着一辆车,车上三四个座位都空着。从滴滴的角度看,这是对社会资源非常大的浪费,因为占用了道路资源却没有达到应有的运载效果。滴滴在做的,就是对消费者们不定时的需求和平台上车辆的运行轨迹做实时高效的匹配,这个在传统出行行业中是难以想象的。

网络效应使得打车平台的效率越来越高,打车出行成本持续下降。将来新能源汽车普及会进一步降低打车费用,新能源汽车在个人用车市场没有有效的普及,购买新能源汽车成本太高,但是新能源汽车未来会广泛应用于滴滴的调度网络里,因为创业公司普遍对一次性成本不敏感,对运营成本很敏感。未来滴滴平台上的新能源汽车占比会逐步提高到20%甚至更高,这会使用车成本进一步降低。无人驾驶汽车在未来的5年~6年会逐步实现商业化。无人驾驶能使得平台用车的成本再降低60%,到那时可能花10块钱就可以走10公里。

在技术的壁垒突破后,社会观念的进步也非常关键。程维谈到这个问题时曾表示,“今天搭顺风车、拼车还有人觉得不习惯,将来大家会觉得我在路上开车不拉别人才是很奇怪的。将来如果你的车上拼满了人你就应该走快速道,社会就应该尊重你,因为你把资源用到极致了,更加环保了。”新鲜的观念需要个人和企业共同推进,促使社会机制、体制慢慢跟上新的业态。

构建健康的生态体系

滴滴APP中的线上支付、地图导航、积分兑换等增值服务除了实现外部供应链协同外,还为用户营造了移动出行的生态圈,这是未来供应链发展的趋势。

目前,微信公众账号、支付宝、高德地图、携程旅行、如家酒店等APP中都有滴滴出行接入口。这里的微信公众号、支付宝和地图应用等软件,与滴滴一起,构建起一个完整的移动出行生态圈。“滴滴作为一个移动出行平台,并不做所有的服务和管理。我们不希望变成一个垄断的实体,更希望像阿里巴巴一样做成健康的生态体系。”叶耘说道,“在这样的生态体系里面,平台通过与成千上万的出租车公司、汽车租赁公司、劳务代驾公司、旅游公司、公交集团等合作,管理和服务着数百万乃至上千万的司机和车主,服务超过三亿的乘客用户。”

而通过与微信、支付宝等伙伴的合作,滴滴得以向用户提供全方位、高质量的出行与增值服务。在滴滴出行APP内,出租车、专车、快车等服务早已支持使用支付宝付款。去年9月,滴滴正式入驻支付宝,标志着双方整合的深化。在支付宝首屏用户可看到“滴滴出行”的入口,随时随地叫车出行。在支付宝内,滴滴出行的体验与原生APP基本保持一致,在支付车费时无需跳转。

未来滴滴还将进一步向传统行业渗透,例如进入汽车的售前和售后市场,与汽车厂商、汽车售后市场的服务商共同合作,打通整个产业链的上下游,提高整个产业的效率,与合作方共同创造更大的价值。“作为平台,我们希望构建的是一个健康的生态体系,各种各样的合作伙伴都可以在这个体系当中发挥自己的价值,同时获取合理的利益。”叶耘表示,“这就是我们要做的事,而所有的合作伙伴,都需要在平台上提供优质服务,或者以优质的资源满足平台上用户的需求,这将是一个不断优胜劣汰的过程。”

【案例分析】

供应链合力推动服务升级

从供应链的角度来看,车主和乘客通过滴滴出行构成了纵向的供应链条,同时,在滴滴出行大数据收集和分析、乘客出行以及匹配方面,还存在着横向辐射的协同合作。

在滴滴出行内部,有不同的部门、不同的层级、不同周期的运营计划,为保证给客户提供更好的大数据匹配服务,包括市场、公关、财务、人力以及其他的职能部门,都是从集团层面统筹平台产品的设计、功能开发、运营、数据分析,而每个产品线又有自己的团队,类似一个个独立的子公司,可以自己做推广计划、业务线内部的产品功能开发,但又都是在集团平台上整体运作。

在这里,集团层面和事业部层面可以通过统筹与合作,在资源业务、企业形象、市场营销和研究开发等多方面实行共享,以发挥供应链的协同效应。在叶耘看来,在目前的移动出行行业,共享经济刚刚开始,滴滴出行进入后才开始被更多的人们认识和使用,可以说滴滴出行现在是出行领域里共享经济的代表。

随着滴滴出行的发展,用户也在分化,开始选择适合自己需求的各种不同的出行方式。可以说,整个移动出行行业本身就是滴滴出行这样的企业创造出来的。强大的用户量,是凭借着滴滴出行优秀的产品体验以及大量的经济补贴,通过市场的竞争和推广,吸引更多的用户进入,并不断积累起来的。

在滴滴出行外部,有线上支付、地图导航、积分兑换等增值服务,这些构成了滴滴出行的外部供应链协同。通过规划设计、运营管理等环节,用户可在下单前应用地图导航,标明出行起始地和目的地;通过支付宝、微信支付等实现线上支付;通过积分购物频道,满足移动的购物需求。此外,还有近期上线的滴滴巴士业务,与旅游公司合作,实现了车辆与司机资源的协同与共享。

制造“分享经济”的最佳样本

在2015年夏季达沃斯论坛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充分肯定了分享经济。他认为,目前全球分享经济呈快速发展态势,是拉动经济增长的新路子,通过分享、协作方式搞创业创新,门槛更低、成本更小、速度更快,这有利于拓展我国分享经济的新领域,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在作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时,李克强又先后提到“促进分享经济发展”、“支持分享经济发展”。从中央文件中的“发展分享经济”到现在的促进与支持,足以看到分享经济在中国整体经济格局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分享经济的特征是大众参与,资源高效配置,用户体验更好。这种“不求拥有,但求所用”的新经济模式,既符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又满足了消费者的潜在需求,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一项新动能。

滴滴可谓是“互联网+交通”这一理念在中国的典型代表,更是分享经济在交通出行领域的代表。滴滴出行副总裁王欣表示:“正是由于分享经济,使得‘滴滴+everything’的概念得以实现,只要把闲散资源分享起来,我相信前途是不可估量的。可以说,分享经济在中国确实是发展经济的一个新路子。”

“出行难“一直是中国城市交通面临的顽疾,运力供给不足、公共交通拥挤、城市道路拥堵等问题一直困扰着数以亿计的出行人群。传统的模式只能通过抑制需求来管理,就是所谓的“没号不让买,买了不让用”;不仅是限号,未来可能还要提高各种各样的使用成本,甚至要收拥堵费。这个瓶颈的破解方法就是由原来工业时代的拥有经济,向互联网时代的分享经济转变。这是新文明的必然要求。

面对这样的发展机会,滴滴成功打造了一个综合的城市出行信息服务平台,用移动互联网技术打通了封闭的交通体系,为消费者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四年以来,滴滴出行APP已经从单纯的出租车打车软件逐渐成长为成为一个涵盖专车、快车、顺风车、代驾、大巴等业务的庞大出行平台。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滴滴已经不只是一个城市出行需求信息匹配平台,更成为一个创造大量就业机会、缓解城市交通拥堵的综合系统。

城市出行有个很重要的“潮汐”特征,就是在高峰期和平峰期,市民的出行需求存在较大差异。如果因为高峰时期运力不足盲目增加公共车辆,很可能导致平峰期的剩余和浪费。而滴滴正在做的事情,就是在高峰期把社会上空余的运力统筹起来,供用户分享。巴士、出租车甚至是私家车,在高峰时期都被囊括到运力这个大范围里,来承接大众的需求。这个“只求使用、不求拥有”的分享模式,也许能为解决出行中的“潮汐”现象提供一个新的思路。

同时,资源的配置也是有限的,尤其道路资源的配置——这是出行中最严重的问题。道路资源相对固定,承载的车辆有限,导致有些地方不得不实行限号。滴滴平台上的拼车、顺风车等模式,实质就是在道路、车辆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增加了出行乘客数量。

此外,滴滴还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资源运用效率。据测算,一辆出租车的运力相当于12辆私家车或7辆政府用车。通过滴滴出行平台的中介,司机、乘客信息更加对称,出租车、专车、顺风车等资源进一步盘活,运营效率大大提高,司机收入亦得以增加。对很多人来说,会开车和会使用智能手机难度并不大,因此在这一过程中还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

程维宣称,如今靠存量车辆难以完成出行需求,滴滴希望在不增加额外供应的条件下,将现有交通资源发挥到极致。未来可能不需要每个人都拥有一辆车,应该向“少量的车让更多人使用”这一方向转变,这就是共享经济的魅力。

责任编辑:周凯玲

猜你喜欢
滴滴出租车
“滴滴”上的叮咛
滴滴断臂求生?
“厉害了,我的国”之滴滴打车
‘중국기업의 역습’,한국으로 몰려드는 차이나 유니콘
自动驾驶出租车辆的模拟
网络时代的出租车
凭什么
开往春天的深夜出租车
李书福炮轰出租车
不要吝啬鬼你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