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43435”工作模式续写社区矫正新篇章

2016-12-28 05:30张怀伦
司法所工作 2016年7期
关键词:服刑人员矫正定位

文 张怀伦 冯 胜

[贵州省盘县司法局]

巧用“43435”工作模式续写社区矫正新篇章

文 张怀伦 冯 胜

[贵州省盘县司法局]

近年来,贵州省盘县司法局不断夯实基础、规范运作、注重创新、求真务实,充分运用“四个到位”“三个突出”“四项措施”“三个结合”“五种途径”工作模式,不断探索社区矫正“接得住、管得好”的有效途径,全力推进社区矫正工作的深入开展,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作出了积极贡献。

全县社区矫正执法人员在县武警中队开展军事化训练

四个到位,夯实基层基础工作

(一) 党委政府重视,经费保障到位。多年来,县委县政府一直高度重视社区矫正工作。2014年12月,县委办公室、县政府办公室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社区矫正工作的意见》(盘党办发[2014]138号),对社区矫正工作全方位建设给予了政策保障。同年,县财政机关按照“盘党办发[2014]138号”文件精神,出台了《关于做好全县社区矫正经费保障的通知》(盘财发[2014]211号),全县社区矫正工作经费进一步得以落实。五年来,县财政共投入社区矫正工作和社会工作者人员保障经费1372.278万元(其中,2010年4万元,2011年198.2万元,2012年 187.16万元,2013年330.38万元,2014年210万元,2015年157万元,2016年285.538万元),确保了社区矫正工作的有效运行和管理创新。

(二)强化队伍建设,人员保障到位。近几年来,通过争取政法专编、招录社会工作者等方式,逐年改变了启动实施社区矫正工作前基层司法所存在的“一人所”甚至“无人所”状况,现全县司法行政系统在编在岗工作人员共67人,社区矫正社会工作者41人,极大缓解了人员不足的问题。同时,争取县编委的大力支持,成立了县社区矫正执法大队,进一步加强社区矫正队伍建设。

(三)提素质求规范,培训学习到位。强化学习培训,全力加强队伍专业化、正规化建设。一是每年举行军事化训练,提升纪律意识、服从意识和社区矫正队伍形象。二是开展内部信息化建设业务培训,不断提高队伍信息化管理能力。三是外派人员参加业务培训和考察学习。全系统社区矫正骨干力量,分批赴中央司法警官学院、四川大学、浙江职业警官学院、司法部杭州培训班参加轮训,组织人员到上海、浙江、黑龙江、吉林以及贵阳、遵义等地考察学习,借鉴先进经验,提升业务能力和管理水平。

(四)寻沟通求支持,衔接配合到位。主动加强与公、检、法等成员单位的协调沟通,形成工作合力。各成员单位各司其职、定期研判、深度参与、大力配合,县公安局开展行政拘留、收监押送、网上追逃;县检察院主动开展执法检查、执法监督协作;县法院规范审前调查、撤销缓刑行为;团县委积极落实志愿者队伍组建;县卫生和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为暂予监外执行的社区服刑人员的病情复查指定医院等。同时,积极与省内部分监狱衔接假释、保外就医等问题,形成了齐心协力全方位整体推进的工作格局,为社区矫正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县司法局邀请县政法委、县检察院领导对全县社区矫正执法人员开展警示教育活动

三个突出,提升监管信息化程度

(一)突出平台搭建,构架服务网络。一是搭建并升级手机定位管理平台。为提高手机定位的精准度,解决基站定位部分区域无信号和信号较弱无法实现定位的问题,2015年3月,对手机基站定位进行了升级改造,采用GPS卫星定位系统开展手机定位工作。二是搭建重点人员电子腕带监管平台。为切实加强对那些管理难度大、受到警告处罚、具有违法犯罪倾向的重点人群管理,弥补手机定位人机分离、关机失联等缺点和不足,2015年11月,在全省率先试行电子腕带管理,运用卫星定位及辅助定位技术对50名社区矫正重点人群进行管控,有效预防和减少了社区服刑人员的违法犯罪行为。三是搭建社区矫正信息收集平台。配备了执法记录仪、录音笔、传真机、照相机以及信息采集设备,对在开展社区矫正工作中形成的相关信息进行摄录、采集、归类,形成各种基础信息,及时上传处理,为违规处罚和工作考核提供依据。

(二)突出制度建设,形成长效机制。按照“实践、总结、提升”的思路,先后出台了《手机定位管理暂行办法》《执法记录仪使用管理规定(试行)》《电子腕带管理暂行办法》《社区矫正较大事项审批工作方案》《社区矫正考核办法》等一系列信息化建设规章制度,并规范了手机定位、腕带管理等信息化工作的表卡册,形成长效机制,不断加快法制化、规范化进程。

(三)突出跟踪管理,提升管控效果。为切实解决社区矫正监管中“一少两多三难”(即工作人员少,社区服刑人员多、社区服刑人员外出多,定位跟踪管理难、矫正档案记载难、数据报表统计难)问题,围绕手机定位、腕带管理、信息采集、信息应用,定岗定责、规范流程、严肃纪律、强化奖惩,大力推进社区矫正信息化建设。一是责任到人。县社区矫正执法大队和各司法所,分别明确专人负责信息化工作,明确任务落实责任。二是程序规范。在收集社区服刑人员基础信息的基础上,做好手机定位、电子腕带管理的权利义务告知、接受管控承诺等前期工作。记录网络动态轨迹,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处理问题。三是执行有力。对定位停机关机、人机分离、无故越界,以及其他异常情况的,按照管理规定给予口头或书面警告,对累计符合收监条件的,严格执行绝不姑息。

四项措施,强化教育矫治力度

(一) 编印矫治教育读本。先后编印了《社区矫正工作资料汇编》《社区服刑人员学习手册》《以案说法》《社区矫正警示教育读本》共2万余册,发放到司法所和社区服刑人员手中,为有效开展教育矫治工作提供了学习教材。

(二)深化日常常规教育。乡镇社区矫正办、司法所、矫正小组统筹兼顾,采取入矫教育、家庭走访、个别谈话、集中学习、书面汇报、解矫教育等方式,每月组织社区服刑人员不少于8小时的学习,对社区服刑人员有针对性地开展道德和法治教育。

(三)加强基地集中教育。在县看守所、戒毒所建立社区服刑人员集中教育基地。整合政法资源,借助县看守所、县戒毒所在教育改造方面的资源、经验和悔罪教育等方面的优势,组织社区服刑人员参观监舍、开展集中教育,增强社区服刑人员的在刑意识、服刑意识,取得良好的宣传教育效果。

(四)狠抓收监警示教育。为了让在矫的社区服刑人员警钟长鸣,自觉遵守社区矫正的法律法规和管理制度,除对他们进行日常和集中教育外,利用社区服刑人员因违反管理规定被收监执行等时机,集中对社区服刑人员开展警示教育活动,由县人民法院公开宣告收监执行的法律文书,政法系统其他相关领导做警示教育讲话,起到收监一人、警示一片的效果,切实增强社区矫正执法的严肃性和震慑力。几年来,共协调公安机关开展网上追逃4人,警告173人,治安处罚4人,收监执行53人。

贵州娘娘山高原湿地生态农业旅游示范园区社区矫正服务基地揭牌仪式

三个结合,完成法定社区服务任务

(一)结合文明城市创建开展社区服务。2015年9月,在盘县公安局交警大队挂牌成立盘县社区矫正服务基地,城区附近8个乡镇200余名社区服刑人员轮流上街参与维护交通秩序,在红灯路口、交通要道指导行人文明通行,参与交警大队开展交通法律、法规宣传教育活动,在驾校现身说法,参与敬老院打扫卫生,既提升了城市的文明程度,又为社区服刑人员每月不少于8小时的社区服务提供场所保障。

(二)结合“三变”改革开展社区服务。2016年3月,在贵州娘娘山高原湿地生态农业旅游示范园区挂牌成立了第二个社区矫正服务基地,普古乡、淤泥乡、羊场乡、保基乡四个乡镇60多名社区服刑人员每月在基地参加社区服务。该社区矫正服务基地的成立,既让社区服刑人员在参与“三变”改革的劳动中培养了正确的劳动观念、集体观念、纪律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同时也让他们在这里学习到相关的法律知识和劳动技能,更有效延展了我县“三变”改革的覆盖面和受益人群。

(三)结合乡镇公益活动开展社区服务。乡镇社区矫正办结合辖区内的公益性项目,采用清理野广告、清扫敬老院、服务五保户、参与普法宣传、整脏治乱、义务植树等方式,每月组织辖区内的社区服刑人员参加社区服务活动,提高社区服刑人员的在刑意识,修复其社会关系,为回归社会做好铺垫。

五种途径,推进社会适应性帮扶

(一)通过社区矫正走访,摸清情况明确措施。2014年8月以来,在全县推行社区矫正“五走访”工作法,即:“新接收的要走访、有家庭纠纷的要走访、有生活困难的要走访、重大节日前要走访、有疾病时要走访”。通过走访及时了解社区服刑人员在生产生活方面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有针对性地制定帮扶措施。

(二)通过协调民政部门,救助一批社区服刑人员。将符合最低生活保障条件的社区服刑人员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对不符合低保条件而又特别困难的,采取临时救助措施。至今,已落实302人社区服刑人员的最低生活保障,解决了2户社区服刑人员的危房改造。

(三)通过提供法律援助,实现正当合法利益诉求。对符合法律援助条件的做到应援尽援。2015年2月,出台全省首个《社区服刑人员经商办企业人员聘请法律顾问制度》,为经商办企业的社区服刑人员依法经营、依法维权提供保障。目前,已有10名社区服刑人员聘请法律顾问。同时,已为31名社区服刑人员提供法律援助。

(四)通过开展技能培训,促进一批人员自主创业。为提高社区服刑人员的劳动技能,促进自主创业、自谋职业,更好地融入社会,2015年11月,对30名社区服刑人员开展了为期10天的就业培训,使他们掌握必要的创业知识和技能,进一步促进就业创业与增收致富。另外,还协调有关企业,解决198名社区服刑人员就地就业问题。

(五)通过送温暖活动,传递党和政府的关怀。对家庭困难的社区服刑人员,开展送温暖活动。几年来,共走访社区服刑人员118人,发放困难补助金2万余元。与卫生局联合,为暂予监外执行社区服刑人员指定病情复查医疗机构。对于年纪大、因身体等原因行走困难的社区服刑人员,主动上门为其办理入矫手续等等。

近些年,我们通过运用“43435”工作模式,社区矫正工作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在2013年6月召开的全市社会管理暨平安建设大会上,邓志红县长就全县的社区矫正工作进行了经验交流发言;2014年,全市司法行政系统法律援助、社区矫正、基层工作现场会在盘县召开;2015年,全县社区矫正工作作为六盘水市司法行政系统的工作亮点得到了省司法厅充分肯定,同年,省司法厅转发了我县社区矫正工作经验;今年5月,我县社区矫正信息化建设工作经验,经省司法厅上报了司法部参加全国先进评选。截至目前,我县累计接收社区服刑人员2396人,累计解除1722人,现在册674人。

组织社区服刑人员开展“一户一技能”创业培训

猜你喜欢
服刑人员矫正定位
《导航定位与授时》征稿简则
监狱管理局厅官充当服刑人员“保护伞”
Smartrail4.0定位和控制
服刑人员生育权论要
“体态矫正”到底是什么?
找准定位 砥砺前行
大选登记
矫正牙齿,不只是为了美
我国服刑人员抑郁水平研究
矫正牙齿,现在开始也不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