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大学生心理特点及健康人格的构建策略

2016-12-29 00:40安徽财贸职业学院朱熹文旅学院
大陆桥视野 2016年24期
关键词:心理特点人格心理健康

陈 琴/安徽财贸职业学院 朱熹文旅学院

贫困大学生心理特点及健康人格的构建策略

陈 琴/安徽财贸职业学院 朱熹文旅学院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和产业化的不断深入,高职院校贫困大学生的数量逐年增加。分析贫困大学生心理特点及成因,探寻建构贫困大学生健康人格的策略,促进贫困大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是当前高职院校学生工作的重点之一。

贫困大学生;心理特点;健康人格;策略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加强和高等教育产业化的不断深入,高职院校的学费及住宿费的收费标准也有所提高,加之经济下行、物价上涨等因素,生活费用也随之增加,大学生每年的学杂费高达万元以上。对于贫困家庭来说,这年费用是难以承担的,这也进一步导致我国贫困大学生的数量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如今的大学校园里,大学生们也呈现出贫富两极分化的现象。作为大学中的特殊群体,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成为各所高校高度重视和社会密切关注的热点。高校中会有一部分贫困大学生在遇到困难时,不能正确面对,每天背负着沉重的心理负担,从而引发精神障碍和心理疾病,严重影响其学业、身心和人格的健康发展,甚至做出伤害自己或他人的不理性行为。

一、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及成因

(一)自我意识:自卑与自尊相互交错

自尊心极强和自卑都是人们用来化解对自己自信产生影响和动摇的事情。自尊可以让人免受他人的无端指责的影响,而自卑可以让人看到自己的不足。由于家境贫寒、家庭经济状况不佳,一部分贫困大学生内心比较敏感,对自己的家庭现状感到自卑,自我认知消极,会觉得低人一等,得不到他人的尊重,一部分学生表现出遇事退缩、悲观失望、孤独痛苦、精神萎靡的消极情绪。另一方面,这些贫困大学生往往更注重所谓的面子,凡事争做人前,具有强烈的自尊心。他们内心总是渴望着通过获得优异的成绩来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并期望赢得个人尊重。贫困大学生更容易存在自尊与自卑相互交织的心理现象。坚信知识改变命运,大部分贫困大学生肩负着家庭和社会的厚望,渴望鲤鱼跃过龙门,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梦想。然而,强烈的自尊心会使贫困大学生产生极强的自我保护意识,对待成绩,只接受成功,不能面对失败,极易形成既坚强又脆弱、既自卑又自尊的双重矛盾的性格。

(二)人际交往:渴望交流与自我封闭相互冲突

人际交往是社会上的个体与个体之间的信息、需要、态度、情感等心理因素的传递和交流的过程。在充满竞争的现代社会环境里,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是个人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渴望交流是大学生共有的特征,大多数贫困大学生都愿意以饱满的热情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类丰富多彩的活动,主动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积极培养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努力锻炼自己的人际沟通能力。但也有部分学生不擅长与他人沟通,或因经济上的拮据而不愿参加各类集体活动,难以融入集体的生活圈子;或因内心背负着沉重的心理负担,个人的思想无处释放和与人交流,不能较好地处理人际交往关系。他们最明显的特征是渴望交流,而一旦在人际交往方面受到挫折,又害怕社交、自我封闭,与集体生活脱轨。这种矛盾冲突会造成贫困大学生的人际交往障碍,导致生活中缺乏交流、情感荒芜,甚至人格扭曲。

(三)人生态度:自立自强与自我消沉两极分化

由于性格特点和生活环境的不同,年轻的大学生们在面对经济压力时会展现出不同的处事态度。能克服经济困难而获得这一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大多数贫困大学生会特别珍惜,他们会选择课余时间勤工俭学,自立自强。他们会主动争取助学贷款和生活补助,以优异成绩赢得国家奖学金或国家励志奖学金,用实际行动改变自己的生存困境。但是,也有少数贫困大学生选择自暴自弃,缺少改变命运的决心和毅力,面对困难时自我消沉,一味等待社会和学校提供的救助,缺少摆脱贫困的具体行动。经济上过度依赖外来救助,学习上缺乏积极进取的精神,生活上缺乏斗志和信心,甚至在接受资助时缺少谦让和感恩之心,这种消沉状态严重影响着这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建构贫困大学生健康人格的策略

健康人格是指各项良好的人格特征在个体身上的集中体现,是能够与周边多样的社会环境相适应、且能被其他社会成员接受的个性特征。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根本标志是人格健康,它直接决定着个体的顺利成长与成才。大学阶段是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阶段,贫困大学生应努力培养健康向上的人格品质,如:拼搏向上的自我意识、和谐主动的人际关系、良好的的情绪调控能力、极强的社会适应能力以及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等,为他们顺利过渡到社会角色和职业生涯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一)发挥高校的主导作用,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在知识经济迅速发展的时代,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需要不断创新。高职院校不仅是帮助贫困大学生缓解经济困境,更应该在思想上引导贫困大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积极的人生观和科学的价值观。利用各类“学生参与”模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以道德品质、行为养成为方向开展各类活动,力争使贫困大学生能主动承受由经济窘迫带来的心理压力,鼓励他们在面对困难时,不低头、不轻言放弃,拼搏向上,培养大学生应当具有的责任意识。要让贫困大学生意识到,作为新一代的年轻人,不能一味地“等、靠、要”,而是需要具备良好的心态和顽强的意志,培养责任意识,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才能彻底解决个人的经济困难和克服心理障碍等问题,增强学生对社会的认知度,合理规划大学生活和人生路线。

(二)加强心理教师队伍建设,构建立体化心理救助体系

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是当前高校的一项重点工作,然而,目前有些高校尚未单设心理咨询机构,或者制度不够完善,缺乏心理学专业的教师队伍。因为缺乏心理辅导,一些贫困生心理承受能力差,不能正确认识自我,价值观扭曲,容易出现心理方面的障碍。解决这些学生的心理问题,需要高校努力构建思想、道德、心理等方面立体化的心理救助体系。组建一只高素质、专业的心理教师队伍,健全心理咨询机制,每学期进行心理健康普查,建立学生心理档案,有针对性地开展大学生心理咨询服务是非常有必要的。同时,辅以思想道德教育,加强贫困观教育,克服自卑心理,改变不良心态,优化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构建立体化心理救助体系,是促进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保障机制。

(三)完善学生资助政策,改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随着物价的不断上涨,高额的学费和生活费用给大学生个人和家庭带来的压力是毋庸置疑的,贫困大学生最大的心理压力实际上来自于经济困难。完善高校经济资助政策,缓解了大学生的经济压力的同时也释放了他们的心理压力,进而改善心理健康状况。完善大学生资助机制,是培养贫困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基本经济保障。高校可以加大奖学金的投入力度,将“奖、助、贷、补、减、免”等政策落到实处,提供勤工俭学机会,设立贫困大学生资助基金,开展校企合作,建立企业帮扶制度,提供多方位经济资助。学生在接受帮扶的过程中,能正视贫困和挫折,树立自强自立精神,形成努力拼搏的积极生活态度。

(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健康的校园环境

构建贫困大学生健康的人格,离不开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通过组织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创立各种社团组织,以这些活动为载体,营造一份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高校只有努力营造一份健康、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才能使贫困大学生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充分认识自我,加强自我教育,树立乐观的心态,汲取健康的养分。大学生改变不合理的认知方式,养成自信的生活方式,学会自我调节,提升自己的抗压能力,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努力做一个有文化、有进取精神的、健康人格的优秀青年。

三、结束语

当前社会正处于转型期,社会竞争愈演愈烈,社会和家庭对贫困大学生的期望值也越来越高,大学生面临着各种生活压力和严峻的就业压力。贫困大学生在通过勤工俭学、助学贷款等方式努力解决经济贫困的烦恼之余,更应该注重消除自身的“心理贫困”,建构积极、健康的人格品质,进一步促进高等教育事业的良性发展。

[1]杜喜荣.论做好贫困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J].中国成人教育,2006,(07).

[2]王涛.贫困大学生心理特点及应对策略[J].学理论.2014(03).

[3]喻春英.浅谈高校贫困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塑造[J].科技创新导报.2014(11).

[4]卢颖.大学生健康人格影响因素及其培养策略[J].学周刊.2016(08).

猜你喜欢
心理特点人格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
你是回避付出型人格吗?
掌握学生心理特点 有效开展写字教学
远去的平凡背影,光辉的伟大人格
基于青少年心理特点的校园欺凌成因及对策
基于青少年心理特点的校园欺凌成因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