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蒙古族女性传统生活技能教育

2016-12-29 00:40呼都特包头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大陆桥视野 2016年24期
关键词:针线活蒙古人奶制品

呼都特/包头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传承蒙古族女性传统生活技能教育

呼都特/包头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蒙古族自古以来非常重视女性各方面的教育,尤其重视其劳动技能教育。劳动技能教育不仅对蒙古族女性的身心健康起了积极作用,而且促进了整个社会的稳定及发展。因此传承蒙古族女性劳动技能教育对今天的社会发展也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蒙古族;劳动技能教育

一、缝制技能教育

蒙古族生活生产所需的物品都要靠女性的两个手。关于这方面学者罗布桑所说:“凡人身上所用的衣、物,全由妇女用手工做成。买现成的一般碰不到,而且碰上也不一定合身,因此都是自己动手做”[1]。可见这样经济、生产力落后的情况不得不重视女性的缝制技能教育。缝制技能教育也是与其他技能教育一样,从小开就开始进行。关于这方面在《蒙古风俗鉴》载:“女孩长到五、六岁时,母亲和姐们教他做布娃娃和荷包,以针线活为玩耍”,到“十来岁时要学会纳袜底和做各种荷包;十五六岁时要学会做裤子、纳鞋帮;还要教会拿剪子裁衣服”[1]。总之蒙古族让女性到成年之前(蒙古族认为十八岁已成年),学会针线活,并达到熟练程度。那为何一定要成年之前教会针线活呢?当时蒙古族的长辈给儿子娶妻子一定要看对方的缝制技能,反而女方的父母想让自己女儿嫁到好人家,也要让自己女儿学会针线活,将其成为心灵手巧的女性。可见缝纫技能是女性生活的基本技能,也是成家立业的前提条件。关于这方面在蒙古地区是没有贫富之别。当年的忽必烈之妻子察必皇后是以心灵手巧为于世闻名的。她设计出了带帽檐的蒙古帽子和无袖子的蒙古袍子,这不仅给广大民众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方便,而且还赢得了皇帝的赞赏和民众的尊敬。

蒙古女性承担着繁重的针线活,她们为此付出了自己的汗水。尤其制作靴子是考验蒙古女性意志的重活。学者罗布桑在《蒙古风俗鉴》中写道:“蒙古人家的衣服、鞋子、荷包等都是妇女手工制作,针线活儿中做鞋最为重活。因为做鞋要用麻绳,麻绳是腿上搓的。搓绳时不论年龄大小,腿都会搓红的”[1],搓绳子既费力气又损伤皮肤,不过这只是制作靴子过程中的一小环节而已。其实制作靴子过程中最难的环节是制作靴底,因为:“靴鞋底颇特别,法用布折数层,实以绳实,极精致,号千层底”[2],而且蒙古妇女用及其简单的工具制作及厚的鞋底真是让人筋疲力尽并受皮肉之苦。关于这方面法国旅行家古伯察在《蒙古见闻录》中这样写的:“她们制作的靴子虽然不是很美观,但是其结实令人好奇。她们竟然用极其简单的工具就能够做出如此结实的靴子,真是让人不可思议”[3]。与制作靴子一样制作其他任何东西都需要熟练的技能,并要付出辛勤的劳动。蒙古族妇女靠针线活不仅解决全家人的穿着等问题,而且有时(牧业生产每遇到灾年,牲畜便大批死亡,一个富有的人家,顷刻之间可以变得一无所有)也会靠针线活来养家糊口。这后来慢慢发展成了专门的商道了。关于这方面在《蒙古及蒙古人》记载:“专门妇女经营的买卖还有贩卖蒙古人的男帽和女帽。这种买卖当然挣钱较多,但也是困难的,因为缝制蒙古人的帽子需要熟练技巧”[4]。然而到目前,蒙古族妇女缝制技能教育也被忽视,只有及少数的妇女掌握了传统的缝制技能。这也是对蒙古族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以及民族教育等多方面带来了负面影响。因此希望有关高校能够成立相关的专业,为蒙古族女性缝制技能教育找出一条适合时代发展的新的出路。

二、制作饮食技能教育

蒙古族自古从事畜牧业生产,饮食中肉类和奶类占主要地位。史书记载:“四季出行,惟逐水草,所食惟肉酪”,尤其是成吉思汗西征时,行军不带粮食,以肉与乳品冲击。在《多桑蒙古史》中记载:“蒙古军全为战骑,每人有革制甲一、兜一、携弓一、茅一,及仅需草原之草为食之马数匹。有畜群甚众军之后。军队急行时,每人自携少量之肉与乳”[5]。

蒙古族祖祖辈辈食用五畜的肉和乳汁的过程中发明了诸多制作方法。尤其乳制品的使用大大减少肉类的食用。这有利于牲畜数量的增加以及生活水平的提高,因此蒙古族制作奶制品方面有一系列特色的制作方法。这些都需要让蒙古族女性去学,并传承发展。在《黑鞑事略》中记载着制作马奶酒的简单过程:“霆常见其日中涕马奶矣,亦尝问之,初无拘于日与夜,涕之之法,先另驹子啜,教乳路来,却赶了驹子,人自用手涕下皮桶中,却又倾入皮袋装之,寻常人只数宿便饮”[6],马奶酒制作方法看似简单,但实际制作过程中需要多方面的知识和经验。例如:用马驹催乳时一定要掌握时间,不然将会减少挤奶量。最简单的催乳过程都需要一定的经验,何况是其他步骤呢?所以蒙古人让女性从小靠近五畜,让其学会制作方法,并积累经验。

蒙古族人的生活离不开肉和奶制品,尤其蒙古族认为奶制品是最好的食品,因此好客的蒙古人接待客人时首先拿出自己制作的奶制品,让客人品尝。在《内蒙古纪要》里记载:《略微应酬向左入座。主人出鼻烟壶敬客。客亦答之如礼。主妇并劝客进茶及奶皮子奶豆腐》[7]。妇女以丰盛的奶制品接待客人不仅能够表达自己欢迎之情,而且让家人和丈夫也感到很有脸面。关于这方面《多桑蒙古史》中所讲的:“人不能如太阳在在皆能照临也。设若夫在战中,抑在猎中,其妻应整理家务。俾汉之使臣或其他旅客顿止其庐舍者,见其家整而供客之食丰,此足为其夫之荣。则知妻之能即可知夫之能”[5],因此制作饮食的技能对蒙古族妇女来说不仅是基本的生活技能,而且促使构建和睦的人际关系和成就丈夫事业等等。

牧区,牧民孳养繁殖的牛、羊、马、骆驼提供生活所需的肉和乳。每届夏秋季,牲畜膘肥奶足,牧民就可以有充足的鲜奶制作奶豆腐、奶皮子、奶油、奶酪、干酪等乳制品。到冬春季主要以肉食为主。肉质食品和乳制食品不仅营养丰富而且热量高,这让蒙古人具有了超人的耐饿、耐寒能力。关于这点在《夷俗记》里写道:“即食一酪饮水一升可度二三日也。又耐寒。冬夜卧雪中。宿其手足,即雪厚数尺,不言冻也”[8]。蒙古族的食品除了这些功能以外还有很多防病和治病的功能。例如奶制品富含蛋白质,因此补钙的功效特别好,这方面可以肯定的说任何一种药都很难替代。而且制做蒙古食品过程中不放任何添加剂,是名副其实的绿色产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的养生意识越来越高,在这样的背景下蒙古食品应该是很受欢迎,所以我们一定要学好我们传统的制作饮食技能,为人类的健康美好生活做出一份贡献。尤其是市场经济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大环境下我们可以靠传统制做饮食技能来能够为自己找一份工作,为民族经济的发展开拓新的发展道路。其实蒙古很早以前就有制做奶制品来补贴生活的优良传统。在《蒙古及蒙古人》里记载:“关于草原上的蒙古人,在库伦出售物品的情况主要是:女人卖牛奶,马奶,男人卖牲畜,特别是普通需要的马和绵羊。总之民族的便是世界的,学好自己民族的特有的技能,让它成为竞争的优势。

[1]罗卜桑悫丹著《蒙古风俗鉴》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1.9.

[2]胡朴安著《中华全国风俗志》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6.12.

[3](法)古伯察著;阿·图门等编译《蒙古见闻录》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3.

[4]俄阿.马.波兹德涅耶夫著《蒙古及蒙古人》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3.5.

[5](瑞典)多桑《多桑蒙古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3.

[6]彭大雅撰写徐霆作疏《黑鞑事略》.

[7]花楞著《内蒙古纪要》民族考古学南天书局有限公司,1987年.

[8]萧大亨撰《夷俗记》.

猜你喜欢
针线活蒙古人奶制品
“小作坊”撬动乡村振兴“大产业”
“蒙古人”“天方回回”与“炎黄子孙”
——西南移民中六盘山归附蒙元军户的命运与身份认同
饮食减少奶制品危害骨骼健康
拍马屁
小约卡学干针线活
何政军回归“针线活”:和爱妻24载相濡以沫
喝酒的蒙古人
蒙古人名中的“巴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