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妇女干部思想政治教育的经验与启示
——以中国女子大学为例

2016-12-29 13:15张科浦龙卓华
环球市场信息导报 2016年48期
关键词:抗战妇女工作

◎张科浦 龙卓华

抗战时期妇女干部思想政治教育的经验与启示
——以中国女子大学为例

◎张科浦 龙卓华

抗战时期,在毛泽东同志的提议下,经党中央批准,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创办了一所“中国女子大学”(以下简称“女大”),这是党内第一所女子高等学府。从1939年7月正式开学,至1941年8月并入延安大学,她在历史上独立存在的时间较短,却成为抗战时期延安女子高等教育的典范。在两年多的办学时间里,女大共培养了一千多名优秀的妇女干部,在抗战建国、妇女解放以及女子教育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本文详细介绍了妇女干部在女大求学期间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经历,为教育历史研究保存了珍贵的史料,同时也为当代的干部培养提供有益借鉴。

延安中国女子大学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女子大学,于1939年初筹建,5月开始招生,7月正式开学,1941年8月并入延安大学。在两年多的时间里,女大先后办了十三个班,培养了一千多名优秀的妇女干部。虽然当时的办学条件很艰苦,生活物资匮乏,但学员们都朝气蓬勃,奋发向上。毕业后被分配到各条战线工作,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新中国的建设工作贡献出自己的力量,多年之后,她们中的许多人都成长为本行业的领导和骨干,在抗战建国、妇女解放以及妇女干部的思想政治教育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如今,距离女大建校已经过去了七十多年,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也进入了新的阶段,在前进的同时,回顾历史,再现当年女大学员们坚苦卓绝而又充满激情的战斗经历和学习生活,将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

中国女子大学的艰难成立

女大成立之初,完全是为了抗战需要。毛主席在女大开学典礼上讲话时说:“全中国妇女起来之日,就是中国革命胜利之时。”这也成为了女大日后的办学指导思想,即为了抗日战争和妇女解放运动培养妇女干部。但是延安的经济十分困难,为资助女大办学,毛泽东、周恩来、董必武、邓颖超等党中央的领导同志捐献了钱、书和一些物资。在中央领导和各方力量的大力支持下,党的第一所新型女子大学在延安诞生了。1939年7月20日,女大举行了隆重的开学典礼。

中国女大从1939年3月着手筹建,5月开始招生,到7月举行开学典礼之前,共有五百多名学员报到,人数最多时曾达到一千余人。除陕甘宁边区外,还通过各种渠道将招生简章分发到其他抗日根据地和国民党统治区。学员中的一部分人由中共中央党校、抗日军政大学转入;一部分人由陕甘宁边区和各地方组织选派的,包括一些长征干部。还有许多知识女青年通过八路军办事处、中共地下党的介绍,穿越敌占区艰难跋涉而来。

据统计,学员成分中,学生占百分之八十以上,工人占百分之十,农民占百分之六,其他占百分之四,年龄最大的41岁,最小的14岁。她们来自全国22个省份,还有印度尼西亚、缅甸、新加坡、马来亚回国参加抗战的爱国华侨。难怪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在他的著作《西行漫记》中感叹道:“在这么僻远的角落里,有这么一个全国性的大学已够诧异;而其中的女性还在兵荒马乱中来自中国所有的各省,那就显得格外惊人了。”

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思想政治教育

延安的中国女子大学是为满足抗战需要而专门设立的学校,她以“培养抗战建国的妇女干部”为宗旨,以“紧张的学习、艰苦的工作、高尚的道德、互助的作风”为校训,具有一些与众不同的办学特点,其中最为突出的便是理论结合实践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1.实行军事化管理

为了适应艰苦的战争条件,学员入校后的作息时间,以延河对面八路军留守兵团的军号声为准。每天从早4点半起床到晚8点熄灯,其间出操、吃饭、学习、休息等一切活动均实行军事化管理。建校初期,女大的同学和男同志一样,都要上山开荒种地,到十几里外去收割庄稼,背运粮食。后来,在党中央关怀下,将女大学生的劳动项目改为适合女性操作的手工劳动,开办了被服厂和制鞋厂,并为前方战士编织毛衣。1940年3月,女大开办了手工业工厂,每月可制鞋300双,日制衣180套,此外,还参加帮厨、整修校园、修复山路、挖防空洞、挖厕所等校内劳动。仅在1940年3月受到边区政府通报表彰的劳动模范中,女大就有3人荣获模范妇孺工作者称号,有99人当选为模范妇女。在参加劳动过程中,特别班和陕干班的学员表现最为突出,并体现出互助友爱的精神,她们中当选劳动模范的人数也最多。

2.突出形势政策教育

女大特别重视学员的政治素养,把形势政策教育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学校经常组织学员出席边区的大型会议和政治活动,学员们曾参加过为百团大战祝捷、悼念白求恩、庆祝“三八”国际妇女节等大型活动;每当毛泽东发表重要讲话或著作时,立即组织学员们学习讨论;每两周开展一次党日活动,曾请刘少奇四次到校讲《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以提高学生党员的党性观念;为了让大家关注国际形势,学校还开展了时事教育活动。从1939年9月至1940年1月,全校共组织政治问题的报告28次,讨论11次,国内外形势研讨16次。所有这些活动、报告和讨论都被学员称为“活的知识泉源”。此外,学校还经常为学生组织时事报告,每周邀请名人举办讲座,讨论各种专题。据统计,在办校的两年多时间里,女大共组织学员听报告达五十多次。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少奇、陈云、洛甫、博古、邓发、叶剑英、邓小平、蔡畅、吴玉章、徐特立、张鼎丞、王鹤寿、韩光、赵毅敏、帅孟奇、罗琼等中共高层人士都为女大做过报告。报告内容涉及政治军事形势、党的战略策略、对敌斗争、党员修养、革命气节、革命人生观、革命传统、革命恋爱观以及妇女运动等方面。

3.强调社会实践

根据党的号召和中央妇委的要求,学校适时组织同学参加社会活动和实际工作,以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教学方针。其间比较大的社会实践活动有:

(1)成立妇女宪政促进会。1940年初成立“延安各界妇女宪政促进会”,发出《告全国姊妹书》,将延安妇女要求参政议政、男女平等等意见公之于众。并组织了多次专题座谈会。1940年5月19日在女大举行了宪政辩论会,就“实施宪政,还是继续训政”的问题展开激烈辩论,女大及延安各机关千余人旁听了此次辩论。(2)参加民主政权选举工作。为配合抗日根据地的“三三制”政权建设, 1940年底,女大抽调出高一班的四、五十名同学参加民主政权的选举工作。参加工作团的女大学员在各地党组织领导下,深入群众进行宣传动员,耐心讲解选举工作条例。她们的工作,不仅唤起了广大农村妇女的政治觉悟和参政热情,也取得了较大的实际效果。(3)组织妇女工作团。1940年春,女大23名学员分赴陕甘宁边区开辟基层妇女工作,她们深入农村帮助妇女解决生活疾苦、发动组织妇女起来为抗战出力。(4)参加政权建设工作。1941年初,女大高级班的章岩、路岩、李蕴辉三位同学被抽调到安塞县政府协助开展工作。由于妇女当县长在当时是史无前例的,所以她们刚开始工作时遇到的阻力较大。但三名女大学员知难而上,深入基层,从经济工作着手,解决群众的实际困难,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打破了“女人不能干大事”的传统旧观念,受到县里干部群众的好评,被誉为“三个女秀才”。

除此以外,女大学员还参加了许多抗日救亡的公益活动,如慰问伤员、捐钱捐物救助灾民、认购救国公债、援助国统区人民的抗日爱国斗争等等。被派出参加社会实践锻炼的学员,绝大多数是第一次做基层工作,而且很多人来自外地,对陕北方言还不熟悉。但她们以吃苦耐劳的态度、认真负责的工作精神,使自己受到最深刻的实际锻炼,也得到当地群众特别是妇女们的爱戴,对陕甘宁边区的妇女运动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学员们得到了多方面的锻炼和提高。那些来自城市的学员,从思想感情上贴近了农民群众,并掌握了做群众工作的方法。她们在实践中磨炼了意志,增长了才干,增强了妇女参政的信心,树立了新型妇女的榜样,为边区的妇女解放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历史贡献及经验启示

经过女大这个革命熔炉的锻炼,学员们最终成长为忠诚勇敢的民族解放战士,其中绝大多数学员成为共产主义战士。她们的一生,先后经历了抗日战争、人民解放战争、建设新中国、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等各个历史时期,在革命和建设中发挥了半边天的作用,在新中国建设的各条战线中贡献出巨大的力量,其独具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是显示出了重要的地位和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

1.为抗日战争的胜利集合了重要力量,为新中国建设培养了大批妇女干部

中国女大是为了适应抗战需要而专门创办的学校,始终秉承为抗战服务的理念,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坚持文化知识学习和思想政治教育并重,培养了一大批适应抗战需要的妇女干部。女大学员毕业后,被分配到各机关单位,如中央妇委、中央统战部、中央社会部,从事行政领导工作或政治工作,这些女同志都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为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贡献了巨大力量。其中,从前线或敌后到延安女大学习的同志,经过理论武装,认清了抗战的形势,从而坚定了必胜的信念,并做好了持久战的准备。一批来自东北的学员毕业后很快返回了战斗的前线,坚守在对敌斗争的第一线。当然,女大的目光不仅仅局限在目前的抗战,还着眼于未来的建国,女大为中华民族的解放和中国人民革命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它培养出的大量妇女干部,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全国解放后,她们中的好多人担任了党和政府的各级职务,在各条战线上为新中国努力工作。有的在不同层次的党政机关、群众团体中担任领导职务,有的成为某一领域的专家学者。女大的革命精神,正如《新中华报》所指出的那样:女大是中国妇女的一盏明灯!

2.培养了一批妇女运动骨干,为妇女解放事业做出了贡献

女大的创办是中国共产党为适应抗战需要而培养妇女干部的一个创举,推动了抗战时期妇女运动的开展。在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年代里,党中央把培养妇女干部、开展妇女运动放到高度重要的位置,在当时就引起了党内外的广泛关注,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在中共党内,“由于女大的成立,转变了某些不注意妇女工作以及轻视妇女工作的不正确的观点,提高了全党对妇女工作对女同志的爱护关心与帮助”。党中央对女大的工作不断给以指导和肯定。1941年2月5日,中央为纪念三八节,在给各级党委的指示中说:“根据女大的经验,办专门培养妇运人才的学校,对开展妇女的工作是有极大帮助的。”延安《新中华报》经常以重要的版面和大量篇幅, 报道女大的学习、劳动和社会活动。重庆《新华日报》在1939年发表了《革命女战士的熔炉——延安中国女子大学》《中国女子大学》等专题报道。

中国共产党重视妇女运动,并着力培养专职妇女干部,对整个中国的妇女运动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女大学员不断地被输送到妇女干部队伍中,不仅是为提高妇女的社会地位、促进妇女解放做了实实在在的努力,而且使妇女干部队伍的知识层次、工作能力和政治水平都发生了一个质的飞跃,从而推动了妇女运动的开展。

3.为妇女干部思想政治教育积累了宝贵经验

中国女大具有鲜明的学校特色,成立之初,她就“以培养具有革命理论基础、革命工作方法、妇女运动专长和相当职业技能的,有抗战建国知识的妇女干部为目的”,认为“女大培养出来的干部,不仅在革命事业方面是妇女的榜样,而且在个人生活方面、家庭生活方面,也应该是新时代、新女性的模范”。因此,女大在课程设置中注重加强对妇女职业技能方面的培训,教学中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女大的课程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必修课也就是革命理论课,选修课实际上是专业课,包括职业技能、妇女运动、医药卫生等。经过学习,女大学员们既树立起革命的人生观、世界观,又掌握了一定的专业技术知识,这就为她们以后的深造和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作为我党首创的女子高等学府,中国女子大学在办学方针、体制建设、课程设置等方面都积累了大量宝贵的经验,推动了中国女子高等教育的现代化进程。特别是她理论结合实际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对当今妇女干部的培养也有重要的借鉴意义。1949年5月,新中国成立前夕,宋庆龄、何香凝、蔡畅、邓颖超、康克清等革命前辈,仿照中国女大创办了一所旨在培养妇女干部的“全国妇联妇女干部学校”。 为进一步加强党对女性人才和女干部的培养教育,于1995年扩建,后更名为中华女子学院。六十多年来,这所学校由小到大,由低到高,为新中国妇女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培养了数以万计的优秀妇女人才、妇女干部,她们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各条战线上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目前,她集普通高等教育、成人高等教育、高等职业教育为一体,已经发展成为我国唯一本科层次的女子普通高等学校。在很多方面,中华女子学院都是以中国女子大学为借鉴,虽然时代不同,学校的很多内容都会随时间发生变化,但中国女大的精神将永远被继承下去。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猜你喜欢
抗战妇女工作
我们家的抗战
我们家的抗战
不工作,爽飞了?
《妇女法》也要治未病等9则
选工作
强奸罪立法和执法中对妇女的性别歧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