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农村地区贫困问题的特点、成因及对策

2016-12-29 14:43吴万君
当代经济 2016年27期
关键词:农村经济发展

西部农村地区贫困问题的特点、成因及对策

吴万君
(长江师范学院,重庆 408100)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多措并举、扶困减贫,虽已在我国中、东部地区和城市取得了显著成效,但由于现实的诸多因素,贫困依旧是中国西部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瓶颈问题。本文对西部农村贫困问题的特点及其形成因素进行了深入探讨,并提出了缓解西部农村地区贫困问题的对策。

西部农村;贫困问题;少数民族;反贫困

自改革开放以来,尽管我国政府采取了多种举措大力发展经济,以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反贫工作取得巨大成就。但由于人口多、底子弱,贫困现象依然存在,贫困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根除。尤其中国西部农村地区反贫困任务依旧沉重。

一、西部农村地区贫困问题的特点

1、贫困覆盖面、程度深

调查表明,一是大部分贫困人口生活在西部农村地区,二是全国大部分贫困县为西部落后的农业县。尽管近年来政府采取定点方式帮扶西部地区的落后贫困县,但时至今日,大多数贫困县依然没有脱贫。短期脱贫后又复贫的农民在西部农村还大量存在。

2、绝对贫困人数减少,但相对贫困人数却增多了

我国实施西部开发战略以来,绝对贫困人数确实减少了。但是,西部地区农民与中、东部地区的农民以及和城市居民相比,其相对生活水平不是提高,而是下降了,差距不是缩小而是拉大了。

3、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农民收入水平低,生活艰苦

西部地区条件恶劣,环境艰苦,对第一二产业的发展极为不利,使得招商引资更加困难,限制了经济的发展。从纵向和横向结构上看,相比于其他地区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差距,由于差距拉大,所以越来越依赖于农业,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4、物质贫困和精神贫困并存

由于发展落后,文化匮乏是西部发展的一个症结。在西部,落后思想和严重小农意识在农村大量存在,精神活动不够丰富,沉溺于封建、赌博等不良活动,对社会秩序也造成不良影响,严重制约经济发展,从而导致了贫困。

5、农村返贫率高

西部地区制约经济发展的因素多,脱离贫困的状态很脆弱,非常不稳定,尤其是遇到地震、干旱、洪水、疾病等自然或人为灾害时,农村返贫率较高。

6、少数民族和边境地区的贫困问题比较严重

我国少数民族多居住在我国西部和边境区域,由于这些地区自然环境恶劣,加之交通、通讯、信息等基础设施投入不足,经济社会发展极其滞后,所以贫困发生频率非常高。

二、我国西部农村地区贫困问题原因

1、自然环境恶劣

由于复杂多样的地形,经济资源极为贫乏。西部地区可利用土地资源缺乏,土质恶化、人口增长压力大、不合理开垦等都是土地资源进一步贫瘠的原因,从而导致生态恶化和水土流失加剧,严重制约着社会经济发前进。

2、经营方式落后

西部农村地区农民教育文化水平低,整体文化素质较差,在这些地区推广新思想和新科技的难度非常大。相当多农村依然采用传统的农耕技术,新型农业技术和农村机械应用较少。惠农政策和农业技术覆盖面不够,加之经济发展滞后,加重了贫困现状。经济落后,第二和服务产业没有深厚的支撑力量,产业发展滞后,导致了贫困。

3、人口文化素质较低

在西部农村贫困地区,人口素质偏低,科学文化水平低,思想观念落后,这种素质状况极大的制约着西部农村贫困地区的发展,是造成他们长期陷入贫困的主观根源。贫困地区的教育科学文化基础设施较差,发展水平落后,落后的经济也无法保障提高这些地区的教育质量,这必然限制人口素质的提高,进而阻碍了经济的发展和贫困问题的缓解。

4、不合理的社会结构、制度和政策

在西部农村地区,土地产权制度不完善,土地转让、交易受到制约,不能很好的推行经营模式的集约化和规模化;工农业利润薄弱,使得农民产生消极思想;西部城镇化建设,技术和资金投入大,但西部城镇化水平较其它地方低,经济发展滞后;此外,教育事业和医疗卫生事业分布不合理,制约着西部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加重了贫困现状。

5、少数民族、边境地区投入不足和缺乏生态补偿机制

民族分布结构和边境环境复杂,导致西部农村地区的致贫因素复杂。我国少数民族实行的是自治制度,地方政府应尊重少数民族文化,尤其要注重不宜大幅度、大面积开发的落后地方和原始的地方。长期以来,边境的的制品原因都相当复杂,国家更应该注重边境地区的贫困情况,复杂的边境环境不仅不利于边境的治理,而且阻碍了经济向前推进的步伐。

三、解决我国西部农村地区贫困问题的建议

1、加大环境保护力度,提高循环经济发展水平

首先,创新农业生产技术,转变农业经营模式,以提高农产品的单位产量和质量,提高农业生产率。从根本上改善其恶劣的生活环境和生存状况,减小自然灾害发生,为人们生存营造一个绿色低碳环境。第三,发挥市场主导、政府引导作用,结合实际情况,制定科学的发展模式。合理规划,科学布局,大力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引导人们摆脱贫困。第四,应建立完备自然灾害防控机制。在国家的政策帮助下,完善相关制度,经常评估灾害,结合实际情况建立适合区域灾害的防控预案。第五,灵活应对各种灾害,制定出行之有效的对策。政府应当加强各项专项补助方式的设立,建立多元化补助机制,降低贫困人口的数量。

2、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

首先,加强政府对计划生育的宣传力度,采用适当的方法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让当地人民更好的正确认识生育政策。其次,加强思想教育,促进生育观念的进步,树立科学的、正确的生育观,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普及健康的生育知识,逐步改变某些地区的传统思想,降低不健康婴儿出生率,提高出生婴儿的健康率。第三,加大农业科学研究和创新力度,转变人们落后观,创新经济发展模式,促进第一、第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缓解就业压力。第四,加大对基础教育的资金投入,合理分配教育资源,鼓励大学生支援农村,加强西部农村地区人力资源储备。第五,加强政府对辍学儿童的关注,有效降低失学、辍学率,补助贫困家,推行教育扶贫。

3、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变传统生产模式

首先,完善现有的交通枢纽,继续加强交通覆盖率低的地方建设,俗话说“要致富,先修路”, 为与外界进行交流搭建平台,发挥交通的纽带作用,让外界的商业走进来,进行经济交流,让民众走上脱贫致富的道路。其次,加强通讯设施建设,大力普及各种通讯方式,加强信息高速的建设,促进信息又快又优质的交流。第三,新修水利工程,合理调配和科学的利用水资源,抵御自然灾害的发生,发展循环的水利模式,走持续绿色发展道路。第四,改变传统农业的经营方式,大力开展新型的、可行的经营模式,合理配置农村人力资源,扩大经济收益,实现脱贫致富。派遣专业科技人员融入基层,指导生产经营,普及科学技术,提高单位产量,实现农业生产方式顺利转型。第五,应着力发展城乡、乡镇企业、创新模式。调整产业结构,提高第二、三产业的比重,整合资源,合理利用资源,促进经济发展,实现工业反哺农业,改变农村的贫困面貌。

4、进一步缓解“城乡二元”局面,加强城乡一体化建设

第一,进一步改革户籍制度、劳动就业制度,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改革户籍制度,跨越“城乡二元结构”障碍,完善进城务工人员制度,保障就业,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正确引导人民思想,推动城乡人员之间流动,促进双方的对接与交流,促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只有根除不合理政策的局限,继续深化改革户籍制度和劳动就业制度,才能推动现有劳动力市场的改革与发展,提高就业人数,提高贫困家庭的收入而且渐渐脱贫。第二,进一步改变资源配置格局,建立并完善城乡互助合作机制。城乡之间布局不同,导致资源的分布情况不一样。并要形成以城带乡和农村反过来支持城市良性互动机制,促进城乡一体发展。政府要发挥好媒介角色的作用,加强城乡之间的交流,夸大农产品的输出渠道,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在西部地区,社会保障和医疗卫生制度不够完善,政策不能有效的执行,制度保障覆盖范围狭小。在西部,环境艰苦,灾害不断,西部农村贫困地区的脱贫状态不稳定,因此,建立合理的医疗卫生救助制度,对西部地区农村反贫困的进行有着积极意义。建立完善的制度,减轻农民负担,激励大家,提高大家反贫困的积极性,对赤贫者发放补助资金,教授他们科学技术,让他们自立自强。

5、针对少数民族地区、边境地区的特殊减贫策略

首先,加大少数民族地区人力资本投入,转变传统落后的观念。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落后思想的制约,因此,积极改变落后观念有利于推进反贫困的进,从根本上进行扶贫,国家要尊重地区文化,适当加强引导和宣传教育,促进落后观念的积极改变,输送新观念,形成新的生活方式。其次,“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加大资金投入,加强人力资源的职业教育培训,让人们学科学、懂科学、用科学,扩大产品的市场占有量,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积极参与到反贫困的进程中来。第三,大力加强优秀文化的保护,尊重特殊民俗文化,在保优尊特的基础上发展适合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特色经济。其次,发展非政府组织缓解边境地区贫困状况。边境地区贫困突出,并且表现形式也比较复杂,这些贫困解决不好,容易造成不良影响,引起各种程度的对立场面,因此,想要解决贫困问题,非政府组织的作用不容小觑。因为非政府组织具有专业指向性和非政治性性,并且有着较强的参与性和积极性,对政府反贫困工作的进行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政府应该加快非政府组织的建设,推动反贫困进程。

[1] 许飞琼.中国贫困问题研究[J].经济评论,2000(1).

[2] 关冰.四大因素诱发农村贫困[J].调研世界,2004(5).

[3] 广少奎.农村中小学生辍学原因分析及对策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05,(1).

[4] 孙雪霞.刘桂玉.关于农村教育与农村贫困的思考[J].科技经济市场,2005(4).

[5] 林卡.范晓光.贫困和反贫困——对中国贫困类型变迁及反贫困政策的研究[J].社会科学战线,2006(1).

[6] 辛秋水.重视农村的文化扶贫[J]. 望新闻周刊,2006(2).

[7] 苗齐,钟甫宁.中国农村贫困的变化与扶贫政策取向[J].中国农村经济,2006(12).

(责任编辑:高 博)

猜你喜欢
农村经济发展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