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 ,给我点个“赞”

2016-12-29 18:02
科学大众(中学) 2016年9期
关键词:附带预测用户

求“赞”!快来“赞”我!大家都要“赞”我!不知不觉间,“赞”已经深入到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点“赞”蕴含了一种怎样奇妙的感情,你喜欢点“赞”吗?

“赞”,泄露了天机

社交网络已经渗透进生活的方方面面。相比于现实,人们在社交网络中更乐于认可他人,也毫不吝惜自己手中的赞。看见好文章,点个赞;看见好照片,点个赞;即使啥都没有,也要去你的主页上,点个赞。因此产生一个词语“点赞之交”。

点“赞”这个看上去没什么意义的网络行为也会透露出人们的很多个性化特征。你的个性与“赞”了什么息息相关。英国剑桥大学心理测验学中心的研究人员认为,人们的许多个人特征诸如政治倾向、宗教信仰、性别、种族和喜好等都可以通过曾经点过的“赞”记录进行预测。

剑桥大学的研究人员开发了一个数学模型,可以针对用户的“赞”记录来预测他们的各项特征和偏好。之后,他们将模型的预测结果与志愿者的档案信息以及通过在线测试得出的智力、人格和生活满意度等信息进行了比对,发现这个模型可以非常准确地预测参与者的性别、种族出身。但是,这个模型在预测恋爱状态、药物滥用以及父母离异状况等方面的准确度还较低。

有了这种预测手段,营销人员就可以利用用户的详细资料进行个性化营销,推荐网站和媒体频道;HR们可以在面试之前从成千上万份个人简历里筛选出最合适的求职者,这样不仅节约成本而且求职者在其个性和能力评估方面也很难造假;各种计算设备、网站也能够迅速识别用户的个人特征,进行对应的交互调整。我们可以想象一下,你买了一台新的智能手机,它可以根据对你的预测结果自动调整手机的设置,是不是很酷?

点个“赞”,不简单

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的卡洛琳·格利茨和安妮·赫尔蒙德,将如今的经济称为“赞的经济”,这是一个由二进制开关式选项构成的、同时具有分布式和集中式两种特征的网络,让我们能告知他人自己是否喜欢某个东西,而支撑这一切的,则是如今随处可见的“赞”。但为什么是“赞”?而不是“爱死了”“+1”或者“太棒了”?实际上“赞”这个功能最早以“牛”的形式出现,但之后变成了“赞”,因为“赞”用得更加广泛。不过,“赞”的历史由来已久,甚至比“踩”“亲”更加悠久。在互联网成为主流媒体前就已经逐渐兴起了。

预测一条广告能否带动销量攀升的最佳方法是什么?数十年来,营销人员一直在寻找答案。20世纪90年代初期,美国的广告研究基金会提出了一个简单的答案:广告内容是否“讨人喜欢”。这一研究对比了大量成对的不同情境、方式的电视广告,并用众多广泛使用的营销效果、评估方法进行评估,包括广告的说服力、观后的回想率、广告语的明确性,还有人们对广告的“喜爱”程度。所有的评估方法中,“喜爱度”评估法出人意料地是最有效的一个。广告的总体印象由满分为5分的喜爱度打分产生,在87%的情况下,依据总体印象能够选出销售冠军。换句话说,惹人喜欢的广告比其他广告更具有说服力。

“赞”将复杂的思维与感情抽象并浓缩,为人们提供了一个简单而又共通的方法,来定量分析复杂性。喜爱度研究又将喜爱度分解为认知和情感两个方面。研究人员认为,从认知层面讲,喜欢某个广告的观众在观看广告时会提高注意力,因而能更好地回想起广告中的信息。而就情感层面而言,有一个“情感转移理论”,该理论断言:“如果观众在看广告时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他们便会将这种情感与广告客户或宣传品牌关联起来。”受人喜爱的广告由此便可将广告品牌植入观众的头脑中,成为人们的本能欲望。

理性点个“赞”

别看这小小的赞,赞得多了,可是会影响人们如何看待信息呢。一个有趣的发现是,与点赞数较少的照片相比,点赞点得多还会让一系列脑区更加活跃,这些脑区涉及奖赏、社会认知、模仿、注意等。换句话说,大脑中可能存在一个专司点赞的“部门”,它平日里就负责“清点”点赞数。一旦碰上高点赞,它就会立刻活跃起来。

高点赞还会激活大脑中一个叫做伏隔核的结构。伏隔核的来头可不小,它可是大脑中负责奖赏、快乐、笑、成瘾、恐惧以及安慰等的关键区域。我们中了大奖,或者考了好成绩会感觉很开心,这种愉悦情绪部分就是由伏隔核引起的。换句话说,青少年看到高点赞的照片,其大脑所获得的满足类似于得到了一笔物质奖励。而且,当自己的照片得到许多点赞后,伏隔核的活动最为强烈。这就为青少年偏爱高点赞找到了可靠的生理证据。高点赞意味着有更多潜在的观众认可了自己,青少年能从这种社会认可中获得满足。出于寻求认可,他们也愿意模仿那些小伙伴们都觉得很赞的行为,哪怕这种行为会带来一定风险。如果多数人都为吸烟点个赞,一旦赞数累积了起来,青少年就会对这一不良行为放松警惕,那么便会认同这种行为,以至于在生活中去模仿它。

点个“赞”,也跟风

积极的社会影响倾向于累积,并经常引发人云亦云的“羊群效应”,而消极的社会影响则通常会受到群众的纠正而被中立化。研究者设法使用户发布到该网站的每一条评论都在发布的同时被自动且随机地附上一个评价:可能是积极评价“赞”,也可能是消极评价“弱”,也可能不获得任何评价。研究者对随后的用户评价情况进行了观察。

在连续5个月的实验当中,有101 281条评论被浏览超过1 000万次,这些评论获得了308 515个用户评价。研究者发现,事先附带“赞”的评论被首个进行评价的用户点“赞”的可能性,要比事先不附带评价的评论(对照组)高出32%。这些事先附带“赞”的评论也在其他评价者中引起了“羊群效应”——在实验结束时,对这些评论的积极评价上升了约25%。此外,事先附带“赞”的评论,获得的首个用户点评为“弱”的可能性较小。

这意味着当信息已获得积极评价时,用户们倾向于不去改变评价既有的感情色彩。而被事先附上“弱”的评论,则更可能被下一个读到评论的用户点“赞”。这表明如果既定评价是消极的,用户又更倾向于纠正这些评价。研究者指出,这种现象在朋友之间尤其明显。文章看到这里,是不是该点个“赞”呢?

猜你喜欢
附带预测用户
您拨打的用户已恋爱,请稍后再哭
选修2—2期中考试预测卷(B卷)
选修2—2期中考试预测卷(A卷)
基于用户和电路的攻击识别方法
信用卡资深用户
附带民事诉讼原告人权利保护研究
家庭暴力案件中,刑事附带民事判决没有对受害人进行赔偿的部分,受害人能否另行提起民事诉讼?
《福彩3D中奖公式》:提前一月预测号码的惊人技巧!
附带
预测高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