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与通用技术课教学结合浅析

2016-12-29 23:07王利春
都市家教·下半月 2016年11期
关键词:通用技术

王利春

【摘 要】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认识和了解蒙古族历史、文化发展踪迹以及蒙古民族心理历程的原生态文化遗存。通过,给学生提供设计实践和动手创作的平台,引导他们对蒙古包、蒙古族刺绣与蒙古族服饰等进行欣赏、设计、简单制作、交流与评价等技术活动的过程。探索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与通用技术课教学进行结合的教学形式。

【关键词】通用技术;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蒙古包教学案例分析

中华民族历史渊源,经历了五千年的演变,各民族酿成了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造就了我国宝贵的精神财富,给教育教学提供了大量的资源和可行性。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与蒙古族的游牧生产、生活方式息息相关,深深蕴含着形成该民族文化身份的原生基因,以质朴的方式承载着蒙古族特定时期的历史记忆,展示着蒙古族特有的精神品质与文化性格。因此,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了解和认识蒙古族历史、文化发展踪迹以及蒙古民族心理历程的原生态文化遗存。截止到2015年年底共有蒙古族刺绣与蒙古族服饰等215件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世界级9件,国家级57件。如将蒙古族蒙古包、刺绣与服饰列入通用技术课中服装及其设计选修课,通过,给学生提供设计实践和动手创作的平台,引导他们对蒙古包、蒙古族刺绣与蒙古族服饰等进行欣赏、设计、简单制作、交流与评价等技术活动的过程。探索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与通用技术课教学进行结合的教学形式。

一、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与通用技术课教学结合的原因

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蒙古民族在长期的游牧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与其生产及其生活方式密切相连的原生态民族民间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地域性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它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以声音、形象和技艺为表现手段,并以身口相传作为文化链而得以保留,是活的文化及其传统中最脆弱的部分。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多数是遭受破坏和濒临灭绝的优秀文化,而仅仅通过说教、查阅资料的方式了解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远远不够的,这就需要寻找一种全新的吸引学生自主探究、继承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方式和方法。

在服装及其设计课程中,学生感受服装设计所蕴含的文化艺术,加深对技术中人文精神的领悟,在设计和制作过程中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创新意识和审美的能力,为实现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服装及其设计作为活动课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它为学生实践、宣扬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了平台。

二、如何将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与通用技术课教学结合

教师在教学中可利用周边资源选择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选择有地域优势的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主题,让学生参观历史博物馆,考察相关人文历史,赏析优秀的作品;还可与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面对面进行交流,获取图片及视频资料,深入开展调查和研究活动,亲身感受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品味传统文化。选择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题要符合学生身心特点,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

蒙古包是蒙古民族特有的传统民居,也是蒙古族高超的传统手工技能的集中体现。蒙古包古代称作穹庐、“毡包”或“毡帐”,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蒙古包结构奇特,拆搭简易,科学环保,是适应游牧经济而出现的一种具有鲜明民族风格的居所。它由哈那(即蒙古包围墙支架)、乌乃、天窗(蒙语“套脑”)、毡墙和门组成。天窗位于蒙古包顶中央,可以通烟、通气、照明、采光。蒙古包面向东南,代表朝日之俗,又可以避西北风、防御风寒。不仅如此,蒙古包呈圆形尖顶,外形美观,顶上和四周以一至两层白色的厚毛毡覆盖。从古至今蒙古包一直是蒙古族共同的心理归属,向人们无声地传递着爱护草原、保护环境的绿色意念,骄傲地展示着蒙古族高超的建筑技术与水平。

通用技术课程“技术的价值、结构与设计、流程与设计”等章节的教学内容可以用蒙古包作为教学案例。在教学中教师以蒙古包教学案例为载体创设一系列的活动,通过活动把教学知识点隐含其中,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自主观察、小组协作探究和动手实践等方式进行学习,轻松实现知识的理解、掌握和应用。教学案例内容如下:

技术的价值:

(1)活动设计。课内:直观教学,交流讨论;课外:文献查阅,实地考察,交流访谈。

(2)知识点。①技术源于人类的需求和愿望;②技术对生活、生产和文化等方面的影响;③技术对自然的价值。

(3)教师活动。①视频引入(蒙古族牧民生活视频)介绍蒙古包的历史发展、主要功用和特点;②展示蒙古包教具模型;③组织学生交流讨论;④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技术的价值;⑤安排学生课下进行查阅文献、实地考察和采访,并对资料进行整理、汇报。

(4)学生活动。观看视频、观察模型、交流讨论、查阅文献、实地考察。

(5)教学应用分析。通过视频老师介绍蒙古族人民为了适应恶劣的自然环境,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逐渐发明创造了蒙古包。通过观察蒙古包模型认识蒙古包外形上看上去小但内部实用面积却很大,空气流通性好、具有良好的采光条件;冬暖夏凉;不怕风吹雨打;蒙古包拆装容易,搬迁简便;毡房的材料源于自然,天然环保等特点。经过这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认识蒙古包的功能、巧妙的设计,引导学生理解技术的价值,学习技术的重要性以及技术因人而生为人服务的思想。

通用技术课程是一门立足实践,注重创造、高度综合、科学与人文融合的课程。在蒙古包模型制作教学的过程中,让每个小组设计并制作一座蒙古包模型。使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应用技术思想解决问题的能力。制作时可以从结构、民族艺术等多个角度进行实践。

三、将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与通用技术课教学结合的效果和意义

第一,通用技术教学中融入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使通用技术课的内涵更丰富了且具有了浓厚的文化氛围。蒙古包模型的制作成为课程的展示,对世界遗产的探索和学习是课程的开始,师生一起去找资料、实地考察文化遗产,领悟文化遗产的魅力;然后是在文化传承基础上的再创作,学生的创作才能在课堂得以体现,蒙古包模型在修改过程中不断改进,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这个过程中得到明显提升。

第二,自主探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是高中生艺术创作中的一部分,传统的教学方式被打破了;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文化用现代的形式进行展现在艺术创造中得以保留;艺术的美感、文化的底蕴在技术课程中体现出来,这样通用技术课程纲领要求的对学生综合素质和文化修养的提升最终表现出来。

第三,蒙古包模型的制作是对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好的发扬。将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化为教育活动的载体,让青少年更好地饱览它、保护它、弘扬它,是增添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机的强心剂。在课程的活动中,唤起人们的文化生态意识,重视对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和保护,从而进一步推动蒙古族文化生态建设,为中华民族文化百花争艳及人类文化多样性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胡昕.非遗与通用技术课教学结合策略初探[J].基础教育参考,2014,10.

[2]刘春玲.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价值及当代意义[J].阴山学刊,2013,6.

[3]刘斌.通用技术地方特色教学案例研究——以新疆为例[J].昌吉学院学报,2013,2.

猜你喜欢
通用技术
“产培研”一体化的高中通用技术学科培训新模式
高中技术学科实施创客教育的点滴思考
高中通用技术教育中的困惑及对策研究
探讨通用技术有效教学的实践
通用技术课堂中开展技术试验的实践和思考
“城镇化中学通用技术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的思考
重视设计制作实践活动,全面提升学生技术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