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小康社会思想与精准扶贫

2016-12-30 18:56
现代商贸工业 2016年19期
关键词:小康社会马克思主义精准

冉 飞

(四川旅游学院,四川 成都 610100)

1 引言

小康社会思想的提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个成果,邓小平同志将人民的生活水平实现小康作为我国经济建设中第一步关键性的步骤,而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对全民建设小康社会进行了详细而全面的阐述,并且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奋斗目标。因此,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的建设中中国共产党逐渐在实践中形成了一套极具指导性的新的社会主义理念——小康社会的思想理念。小康社会的思想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识的深化,也是马克思主义思想中国化的又一个新的成果,这是为广大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作风与气派。

尽管如此,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虽然上世纪的改革开放让一部人先富了起来,但是我国贫富差距大是不容忽视的问题,一部人已经踏入了小康社会的生活水平,但是还有一部分人仍然需要国家的帮助才能脱贫,因而,只有精准扶贫才能够实现全面进入小康社会。在十八届五中全会中,我国提出了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的目标和要求,而针对需要扶贫的领域,提出了“当前我国现行的标准下实现农村贫困人口的脱贫,全部摘掉贫困地区的帽子,从整体上解决贫困问题”的具体要求,这对坚持解决脱贫和扶贫战略设定了重要的思路与目标,并且坚定了行动路线与保障措施。这也使得扶贫工作成为了“十三五”时期最为重要的任务,也是我国和我党长时间以来奋斗的目标与工作的重点。

2 小康社会的思想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

首先,小康社会的思想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目标,也是我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经验的总结。一些发展中国家或者经济落后的国家如何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是历史的难题,上世纪以俄国为代表的西方落后国家先于资本主义国家而走上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我国是继俄国之后又一个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大国,但是在建设与实践中的社会主义制度处在一个发展的困境之中:这是因为社会主义的建设不是在经历了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之后出现的,而是先于资本主义社会出现,因而在生产力与经济发展水平方面都远远低于资本主义社会。再加上像我国这样的社会主义国家由于历史上一直是自然经济占很大的比重,而商品经济发展缓慢,因此生产力的发展受到经济、文化、政治等各个方面的制约,这些方面都远不及资本主义社会先进。所以,社会主义的建设只能是在特定的历史环境和特定的生产方式中创造未来。面对这种困境,社会主义的建设应该怎么样选择自己的发展方向与奋斗目标?在这个错综复杂的问题上,几乎所有的社会主义国家都没有准确的答案,反而出现了很多偏差和失误,比如,照搬马克思主义理论,追求高级的公有制制度,在实践过程中理论脱离实际,急于求成超越资本主义社会造成一系列的失误,结果就是事与愿违并且付出了惨重的代价。而当理想的狂热清醒以后发现只能从国家的国情出发,不能再好高骛远,眼光必须落在贫困落后的国家这个残酷的现实面前,必须首先解决老百姓的温饱问题,其次在设法让老百姓过上殷实与富足的生活,否则社会主义这中国社会制度就失去了生存的理由。就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邓小平全面而深刻地总结了经验,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没有贫困,而是要消灭贫困,为此他出了三步走的战略方针:一是生产总值的翻番和解决温饱问题;二是生活达到小康水平;三是达到生活富裕的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建设。经过三十多年的努力,我国实行了前两步的发展目标,人们的生活水平基本上达到了小康水平,这是社会主义制度建设以来伟大的成绩。但是,必须要面对的现实就是,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小康社会的水平很不平衡,甚至是低级的、不全面的小康社会。因此,在新时期我们必须集中力量努力全面达到更高层次的小康水平,这样才能够摘掉贫困的帽子,让老百姓认可和赞赏社会主义制度,让社会主义制度得到更加稳固的发展,这样才有机会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相比。

其次,小康社会是社会主义建设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阶段性的目标和逻辑结论。虽然“小康社会”在马克思主义的相关著作中没有被当成一个明显的可以被分开的阶段被详细加以论述,但是就小康社会的本质和内涵来看,小康社会与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等没有本质上的区别,有的只是量方面的区别。众所周知,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其与资本主义是根本对立存在的,是对资本主义的推翻和替代。但是,我国实践中的社会主义却与马克思的论述有很大的区别,我国的社会主义并没有经历过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的这一阶段而直接步入社会主义,因此,整个的社会生产力水平与马克思所描述的社会主义阶段的生产力水平还有较大的差距,现阶段的社会主义还处于解决人们温饱问题的历史阶段。因此,我国的社会主义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不能生搬硬套马克思的现成理论,应该做相应的调整和创新。第一,马克思在论述社会主义的时候,还特别指出“生产力是全部历史的基础”,也就是说不管是社会主义还是共产主义,首先应该将生产力放在第一位,没有先进生产力的支撑,就会导致贫困的普遍化,就会重新出现斗争,最终就会使得以往破旧的东西又死灰复燃;第二,马克思还指出,各民族应该按照自身所处的具体历史环境,合理选择自己的发展道路,不应该将西欧的历史概括成为一般化的发展道路,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并不是必然性的,人类的历史发展并不会遵从一种特定的发展模式。因此,我国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选择了社会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并不相悖,我们应该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的真正思想内涵,将发展生产力、摆脱贫困放在社会主义建设的第一位,通过社会生产力的有效提升,让人民群众过上富裕的小康生活,是我国现阶段社会主义建设的当务之急和重中之重。综上来看,小康社会从本质上是属于马克思主义的范畴,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具体实践和表现。

最后,小康社会的思想是为广大老百姓所认可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小康社会”的提法,是一个非常具有民族特色的语言表达,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良好体现。小康的思想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其强调的是“天下为家”,其与大同的思想一起体现了儒家对理想社会的定义。虽然现阶段我国“小康社会”的提法与儒家思想中的小康的思想内涵存在一定的差别,但是二者之间仍然存在着内在的契合和传承。因此,在儒家思想的长期浸染之下,小康社会在历代的百姓中获得了良好的群众基础,对现阶段我国的百姓来说,小康社会正是其期盼已久的,是与自身的生活福祉密切相关的,因此更加有利于激发其参与到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来的热情和积极性。同时,小康社会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精神实质,解决好发展的问题,才能更好地团结人民、服务人民,要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发挥到促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先进文化的发展以及落实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上来,进而实现小康社会的阶段性目标,为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增砖添瓦。另外,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总体方向,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可以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阶段性成果。进入小康社会后,我国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将得到协调发展,我国的经济发展将步入一个新的台阶,民主、科教、文化将获得较大程度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更加的殷实幸福,真正地进入到富强民主的现代化社会。因此,小康社会是广大老百姓所认可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

3 加快精准扶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随着十八届五中全会正式明确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和要求,扶贫工作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手段和途径,也提出了在“十三五”期间的重要目标,即“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这一重要目标的提出,是从我国扶贫工作的实际出发,对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的重要工作方略的具体体现。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现了近一半的人口脱贫的伟大成就,这在全球来说都是举世瞩目的,但是因为我国人口规模巨大,因此我国的扶贫工作仍然任重道远。十三五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历史时期,扶贫工作如期取得成效成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艰巨任务。因此,在十八届五中全会上,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被作为一项政策正式提出来。

“精准扶贫”的概念,可以追溯到2013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详细考察的时候,接着到2015年3月、2016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也曾多次提出精准扶贫的具体要求。精准扶贫的提出,是我国扶贫工作新理念、新思路、新方法的良好体现,是使扶贫工作实效性得到有效提升的有利方式。

首先,精准扶贫是提高扶贫工作实效性的有效途径。在以往的扶贫工作中,常常会出现相关项目针对性不强、扶贫资金集中性较低、使用效果不佳等方面的问题,因此使得扶贫工作的效果大打折扣。而扶贫工作的成败正是在于精准,在扶贫工作的实践中,要对扶贫对象、项目规划、资金使用、深入基层、绩效评价等一系列的工作做到精准,要对每一个贫困人口的详细情况做深入研究,制定针对性、明细化的政策要求,并将相关的政策要求落到实处,才能真正地提高扶贫工作的实效性。

其次,干部人才是实现精准扶贫的关键所在。在精准扶贫的工作实践中,要加强对干部人才的引进、再教育、激励等方面的工作,使得各级领导干部从思想观念上转变对扶贫工作的认识,将精准扶贫的思想内涵吃透,并且加强对先进的扶贫工作方法的交流和学习,鼓励各级领导干部真抓实干、敢于创新,让各级领导干部真正地深入到人民群众中去,对贫困人群的情况有深入的了解,并且拿出具体的办法和措施,带领人民群众脱贫致富、发展地方经济,让精准扶贫的有效性得以充分发挥。

最后,加强治理是将精准扶贫落到实处的有效手段。从本质上来看,扶贫工作是一项现代化的基层治理工程。加强基层治理,是将相关的政策落到实处、精准扶贫工作取得成效的具体手段。因此,在精准扶贫的工作实践中,要积极优化基层治理的能力和治理的方式,改变以往扶贫工作中对中央政策的贯彻实施力度不够、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不利现象,采取有效措施,提升基层干部的治理能力和水平,不断优化治理方式,使得精准扶贫的政策得到充分实施、精准扶贫的资金真正用到需要的地方,有效改善精准扶贫的最终成效。

[1] 田克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社会的现代化——兼论党的三代领导核心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贡献[J].理论学刊,2003,(01).

[2] 李耕.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人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J].巴音郭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02).

[3] 蔡明祥,郭涛.三峡库区农村移民安置区精准帮扶实践与思考——以兴山县峡口镇普安村精准帮扶为例[J].人民长江,2016,(09).

[4] 李小云,于乐荣,唐丽霞.新时期中国农村的贫困问题及其治理[J].贵州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02).

猜你喜欢
小康社会马克思主义精准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 2020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精准防返贫,才能稳脱贫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精准的打铁
凝聚三秦巾帼力量 决胜全面小康社会
精准扶贫二首
为小康社会提供健康保障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