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社会、生态的协调发展

2016-12-30 23:11张金华
经济研究导刊 2016年27期
关键词:生态经济发展

张金华

(贵州省黔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贵州 都匀 558022)

经济、社会、生态的协调发展

张金华

(贵州省黔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贵州 都匀 558022)

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中,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具有客观必然性,经济社会与生态协调发展是我国生存与发展的唯一战略选择。

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

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中,目前是一个非常关键的时期。如何实现振兴经济和社会进步,实现“十三五”的宏伟目标,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后取得伟大成就和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顺利地迈向一个新的更有成效的发展阶段,在战略选择上仍然是一个值得认真探索的问题。

长期以来,我们比较注重经济发展战略的研究,后来,把经济与社会联系起来称之为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这应该说是战略研究的一大进步。而至今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必须引起人们特别是决策者广泛和高度的重视,即经济社会与生态的关系。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城市化、现代化的发展,虽然人们也逐渐感觉到了生态环境对自己的威胁,但是还没从理论高度来认识经济、社会与生态的关系,还没有将三者的关系摆在发展战略的地位,经济建设缺乏协调发展的理论做指导。因此,有必要从理论上和实践上来分析研究这个问题。

一、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是客观规律的要求

对于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人们比较清楚:经济是基础,社会的发展依赖于这个基础,没有经济的发展也不可能有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可是经济发展与生态的关系却易被人们所忽视,特别是在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常常只顾眼前的经济利益,不顾生态的制约条件。其实,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有着密切的内在本质联系。它们是互为条件、互相依存、互相制约和互相促进的,它们之间的协调发展是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的客观要求。

第一,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不可分离,生态系统是经济系统的基础。恩格斯指出:“政治经济学家说:劳动是一切财富的源泉。其实劳动和自然界一起才是一切财富的源泉,自然界为劳动提供材料,劳动把材料变为财富。”也就是说,社会生产的过程,就是变自然资源为社会财富的过程,是社会劳动与自然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社会生产所需的全部物质要求,归根结底都来源于自然界。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社会发展赖以存在的物质承载基础和客观条件。经济系统的运行所需要的物质和能量无不取自于生态系统。有的生产部门直接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如农业、采掘业、能源工业和部分化学工业,它们把自然物直接转化为社会产品。其他生产部门则把上述生产部门的产品作为原材料(如煤、石油、天然气、木材、棉花等),进行再加工、深加工,生产出种类繁多的社会商品来满足人类的需要。那些进入社会生产过程,而又不能转化为最终产品的物质,就会在生产过程中的不同环节,以废气、废水、废渣的形式被排放到周围环境中。最终产品通过消费,又会变成垃圾或废弃物返回自然界。社会产品就是在这个大自然循环往复。离开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这个基础和条件,就不可能有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永续生存。由此可见,生态系统对经济系统起着基础性的决定作用,经济发展必须凭借和依赖生态系统。

第二,经济发展又给生态环境带来强烈的反馈作用,经济系统是生态系统的主导。经济发展是以生态资源为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反过来,生机勃勃的强有力的经济活动又会对生态系统起主导作用。这种主导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积极的方面,依靠雄厚的经济实力、科学技术和有效的管理手段所形成的改造、征服自然的能力,来保护生态,增强生态系统的自然再生能力,维持生态经济平衡,提高人们生活的环境质量;另一个是消极的方面,违背生态经济规律的经济活动,通过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又会干扰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行,使生态系统的结构破坏,物质循环率和能量转化率下降,生态系统生产力降低,生态平衡破坏,人类生存环境恶化,最终制约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我们应当充分发挥经济系统对生态系统的积极的主导作用,而限制其消极的作用。由于人是经济社会系统的主体,是最活跃、起主导作用的要素,人类可以通过自己的积极活动能力调节经济社会与自然生态的关系,使两者协调地发展。例如,人们可以通过对森林、土地、草原、矿藏等自然资源的勘察规划,可以从量上确定森林开采量与自然更新量的合理比例,牧草更新生长量与载畜量之间的比例,矿产资源开采量与贮藏量之间的比例等,从而达到既能有效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又能维护生态平衡。

第三,经济发展水平不同,人们对资源的开发利用与对环境影响的深度和广度不同。在农业社会中,尤其是原始农业时期,生产比较简单,经济活动对自然的影响与环境的破坏作用较小,人们在大自然面前,尤其在自然灾害面前,是处于防御、被动和适应的地位,人与自然比较和谐。在进入工业社会后,随着工业发展和科技进步,人们对自然生态的破坏力也随之日益扩大,人与自然的矛盾急剧发展。经济增长、人口增长、城市兴起,都导致生态环境的巨大变化,尤其无节制地追求短期经济利益和人口膨胀更导致生态的恶化。而随着经济进一步增长,科技文化发达,人们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提高,迫使人们更加注重解决人与生态环境的矛盾。这时,如果决策正确,经济增长又能提供更多的条件,就能促进生态环境的改善,使两者由对立走向和谐。

二、经济、社会与生态协调发展是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的历史必然

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生产力的迅猛发展,既带来了经济繁荣、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又给人类带来了生态环境恶化、资源危机。这是因为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日益增大了对自然资源的需求,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又使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取用扩大了范围和深度,从而加深了与自然资源再生的长期性和生态系统承载能力有限性的矛盾。当今人类社会正面临着人口、粮食、资源、能源、环境等五大生态经济问题的严峻挑战,在我国这五大问题也日益尖锐。

第一,人口问题。这是人类面临的第一个挑战。20世纪初全世界人口只有16亿,而到1988年全球人口已达50亿,21世纪初达60多亿,到2025年预计达82亿,到2050年将突破100亿,我国人口目前已达13亿多。联合国人口基金会公布的最新预测,2100年全球人口将达到142亿。而90%以上的人口增长是在发展中国家。人口“爆炸”将加剧贫困和资源危机;而贫穷落后又加剧资源和生态破坏,如滥伐森林、过度放牧、过度使用土地等。

第二,粮食问题。随着人口的膨胀,粮食需求迅速扩大与粮食增产步履维艰的矛盾逐渐加深。

粮食是人类最基本的活动资料。全球现有7亿多人是在饥饿线上挣扎。吃饭问题历来也是中国的最大问题。目前,中国的农业在占全球7%的耕地上养活了占世界22%左右的人口。中国的播种面积只有美国的70%,但必须供养比美国多三四倍的人口。面临的问题是用什么办法来提高粮食产量,供养不断增加的人口。中国过去的历史,粮食总产量增产的途径主要是一靠扩大耕地面积,二靠提高单位面积产量这两条腿走路,其贡献各占50%左右。但是,自20世纪中叶以来,粮食总产量增产途径由靠两条腿走路变为一条腿,即基本上只依靠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并且还要补偿因耕地面积或播种面积下降所造成的负贡献,提高单产所做的贡献高达119%。长期仅靠一条腿走路来支撑我国如此众多并不断增长的人口吃饭问题,负担十分沉重。

第三,资源危机。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地球是个资源有限的星球,而现在人类正面临资源枯竭的威胁。

一是水资源不足,水污染加剧,出现全球性淡水危机。水,直接关系人类的命运,像空气、阳光一样的不可缺少,是资源中居首位的。据报导,目前全世界每年约有近5 000亿立方米的污水排入江河湖海,污染了近6 000亿立方米的淡水,相关于全球径流总量的15%以上,由于水污染导致饮用水危机席卷全球。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口膨胀,一方面淡水资源的消耗量大大增加,全国许多地方用水告急,全国农村有5 000多万人饮水供应不足,有近200个城市缺水,40多个城市为供水危机城市。现在全国已进入水资源危机的初期阶段,局部地区和城市进入水资源危机的中期阶段。

二是森林资源减少,覆盖率不断下降。自20世纪中期以来,全世界森林已损失一半,每年都要毁掉2 500万公顷森林,截至2000年森林面积已下降到21亿公顷,人均森林面积由1975年的0.68公顷下降为0.33公顷;人均木材蓄积量由80立方米下降到40立方米。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对维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森林又是贮存和繁衍多种动植物的基因库,是提供国家建设用材及林副产品的唯一源泉。我国现有森林面积1.15亿公顷,森林蓄积量90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为12%,在全世界200个国家和地区中名列第131位,人均森林面积0.115公顷,蓄积量9立方米,分别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7.7%和12.6%,这与国家建设和生态环境要求相距甚远。

三是耕地减少、水土流失、沙漠化,这是又一个带有全球性的问题。据粗略估计,世界耕地的表土流失量每年大约为230亿吨,全球大约有29%的陆地发生沙漠化,全世界每年有600公顷可耕地变为沙漠,100万公顷的土地严重退化。联合国专家估计,全世界35%以上的土地面积正处在沙漠形成的直接威胁下。从20世纪到现在,荒漠和干旱区的土地面积已由11亿公顷增加到92亿公顷。我国建成国以来,人均耕地由0.169公顷下降到0.087公顷,约减少1/2,全国人均占有耕地仅为美国人均的1/15。受水土流失危害的耕地占总耕地1/3,因农药污染的耕地占总耕地的1/7。五十多年来,我国沙漠化面积几乎扩大1倍,从66.67万平方公里扩大到130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土地面积的13.5%,土地沙漠化,正以每年66.7万公顷的速度发展。

第四,能源危机,这已成为一个世界性问题。森林资源破坏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生活燃料紧缺,发展中国家砍伐的树木90%是当作燃料烧掉。许多地方将树木砍光、植物秸秆烧光,连牲畜粪便也被当成了生活燃料。我国年产原煤9亿多吨、石油1.5亿多吨,加上水力发电、天然气等能源,绝对数不算小。但由于人口众多,人均量就很小,无论生产用能源,还是生活用能源,都供不应求。能源紧张已成为工业生产发展的重大障碍,每年因能源短缺而造成工业生产损失达数百亿元。我国农村80%以上是消耗木柴、草、农作物秸秆等生物能源,石油、煤炭、水力等能源仅占20%。由于燃料短缺,每年要烧掉5亿多吨的植物秸秆,仍不能满足需要,人们就去砍树,挖草根,烧牲畜粪便,严重破坏了有机物再生的链条,造成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土壤肥力下降。目前,我国每年缺口煤炭2 000多万吨,石油1 000多万吨,电力500多亿度。能源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十一五”期间,我国能源形势将更加严峻。

第五,生态环境恶化。这是人类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之一,已引起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全球环境和生物圈受到破坏,其突出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大气污染日益严重。由于工业迅速发展,排放到大气中的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等与日俱增,致使造成国际性的酸雨危害、臭氧层破坏和温室效应等三大公害。据统计我国废气排放量每年达60多亿立方米,排放的各种有害物质达4 300多万吨,它们都可能引起人体慢性中毒。四种大气污染排放量在2000年已达1.1亿吨,其中二氧化硫排放量成为世界上最多的国家之一。目前,我国因大气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每年可达200多亿元。

二是自然灾害增加。过去四十多年里,世界因灾害造成约300多万人死亡,经济损失千亿元以上。近些年来,我国的江西、浙江、黑龙江、广西、安徽、内蒙古等地也遭受特大暴雨袭击,四川、广西、湖南等省市发生少有的旱灾。地球目前已进入一个新的活动时期,地球的岩石圈将发生变形、地震、火山、洪旱、山崩、滑坡等十分活跃,自然灾害有日益严重的趋势。由此,减少自然灾害已成为全人类的共同要求。

三是有毒化学品和放射性物质的泄漏事故在世界各地不断发生。例如:1984年印度博帕尔农药厂有毒化学品的泄漏,使20万人致伤,死亡2 000多人;1986年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爆炸使10万人过着流散生活,这次事故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百亿美元以上;1988年1月,我国上海由于市民食用了有污染的毛蚶而中毒,20万人患了甲肝。我国现在每年发生的工业污染事故有上升的趋势,高达5 000多起。

上述事实充分表明,人类面临的生态经济问题挑战,实质是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之间不协调的结果,是人类活动违反自然规律,招致大自然对人类的严厉报复。因此,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制止环境进一步恶化,使经济社会与生态协调发展,已是我们当今进入新的历史发展阶段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

三、经济社会与生态协调发展是我国生存与发展的唯一战略选择

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们就已面临着生存与发展的双重压力。一方面在今后十多年,要使全国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另一方面又要向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迈进。生存是发展的基础和首要前提,而发展又是在更高层次上的求取生存。这两者之间既是统一的,而常常又是矛盾的。如何处理好这两者的矛盾,关键是战略选择得当,目标要求适宜。

党的十八大指出:“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发展环保产业。加大节能环保投入,重点加强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改善城乡人居环境。”这就明确强调了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的重要性及意义,这是解决生存与发展问题的正确的战略指导思想。因为生态环境是我国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基础,人们进行经济的、社会的活动,都离不开这个基础。没有生态与经济社会的大系统的协调发展,也就不可能实现国民经济内部的比例关系的协调,不可能有合理的生产结构,也不可能有社会的安定团结和生态文明进步。所以,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中,必须首先从经济、社会、生态大系统协调的角度来制定总体的发展战略。把经济、社会、生态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的大系统来看待。考察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遵循它们之间的发展规律,从而选择制定正确的战略发展模式。

[1]胡鞍钢.人口与发展[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

[2]黄键.20世纪90年代的世界与中国[M].北京:团结出版社,1990.

[3]党的十八大报告[R].2012-11-08.

[4]应启肇.环境、生态与持续发展[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

[5]吴敬琏.当代中国经济改革教程[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10.

[6]胡鞍钢.中国国情与发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

[责任编辑刘娇娇]

F062.2

A

1673-291X(2016)27-0001-03

2016-08-16

张金华(1966-),男,贵州福泉人,副教授,从事经济管理教学与研究。

猜你喜欢
生态经济发展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生态养生”娱晚年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