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南京大屠杀史实真正成为世界记忆

2016-12-30 20:12
对外传播 2016年12期
关键词:史实南京大屠杀南京

为配合国家总体外交战略,促进南京大屠杀史实在欧洲社会的传播,表达中国人民铭记历史、维护和平的决心,经过半年多的紧张筹备,10月22日,《共同见证:1937南京大屠杀史实展》在法国冈城和平纪念馆正式开展。这是南京大屠杀史实展览首次走进法国,也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南京大屠杀档案列入世界记忆遗产名录后,我国首次在欧洲国家举办南京大屠杀史实展览。此次展览,受到了中法主流媒体以及脸书、推特等境外新媒体的高度关注和广泛报道,使展览在海内外产生了较大影响。

一、特色与成效

展览由中国人权发展基金会、中国人权研究会、江苏省对外文化交流协会主办,南京市对外文化交流协会、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以下简称“南京馆”)、法国冈城和平纪念馆(以下简称“冈城馆”)承办。展览于2016年10月22日开幕,展览面积800余平方米,展期持续至12月15日,历时近两个月。展览共设置四个部分:日军在南京的屠杀暴行、欧美人士救援难民、西方媒体早期报道、中外人士共筑和平。展览共展出270余幅历史照片、50余件展品和八部影像资料,在内容设置与陈列艺术上均立足史实,呈现细节,彰显特色,注重实效。开幕式之前,中法双方在冈城馆共同举行了新闻发布会。中国驻法国大使翟隽,中国人权发展基金会副秘书长王建林,江苏省委外宣办副主任、省对外文化交流协会副会长杨力群,南京市社会科学院院长、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席叶南客,南京市委宣传部部务委员、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长张建军,以及冈城市长布鲁诺、冈城和平纪念馆馆长格里马尔迪、法国著名画家帕赫等300余位中法嘉宾和法国民众代表出席开幕式,并参观展览。

1.欧美视角,讲述历史故事

展览以欧美史料为基础,从第三方人士的视角讲述历史故事。一是原文呈现西方档案文献。展览通过当年身处南京的欧美教授、传教士、医生、记者、外交官等人的日记、书信、文件、照片以及影像资料,展现欧美人士亲历与亲闻的南京大屠杀历史。展览展出了美国驻上海领事馆电报、魏特琳日记、《伦敦新闻画报》、美国《生活》杂志、东京审判判决书片段等西方档案,具有很强的真实性和可信度。二是精选历史故事。展览按照有情节、有重点、有代表性的原则,整理挖掘历史细节,向国外民众介绍了24个历史故事。观众可以看到,法国神父饶家驹在战时协助留守南京的欧美人士建立安全区保护难民,德国人拉贝被称为“东方辛德勒”,美国人魏特琳女士像抱窝的母鸡带小鸡那样保护难民,美籍医生威尔逊夜以继日地救治中国受害者,丹麦人辛德贝格用巨幅丹麦国旗救助难民等感人事迹。展厅内,播放了美国牧师马吉所摄的南京大屠杀纪实影片、李秀英与夏淑琴的证言、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等视频。这些内容引起了欧洲观众特别是法国民众浓厚的参观兴趣。法国议员、法莱斯市市长克洛德·勒特托参观后说:“为了纪念所有在战争中饱受苦难的平民,南京平民也是其中没有被遗忘的一部分。感谢为我们带来了一个如此精彩的展览。”冈城市民勒库杜尔在留言中写道:“看完这个展览,我心绪难平,应把所有反人道的罪行记录下来。”

2.形式多样,注重展陈艺术

形式与内容相辅相成。本次展览根据内容与史实,精心构思展陈设计。一是营造场景氛围。展览首先介绍日本侵华背景与战前南京的和平繁荣景象,从美国牧师马吉的摄影机渐渐导入主题,在展厅入口处悬挂马吉所摄南京大屠杀纪实影片的解说词片段,如“必须小心翼翼地行动”“不可让日本人看见”等等,以营造悬念。在从战前南京过渡到日军入侵的展线上,顶部置以巨幅日本海军航空队飞行轰炸的图片,昏暗的室内光线、战云密布的天空、飞机轰鸣和警报声营造了恐怖、压抑的氛围。二是打造主题展柜。展柜与展板内容紧密结合,可使展品更好地表现展览内容。展览第二部分介绍了当年欧美人士建立南京安全区救助难民的事迹,此处采用了十字形展柜,其形状借鉴了南京安全区的标志,具有象征意义和视觉冲击力。三是布设“12秒”装置。“12秒”概念是指在1937年12月13日至1938年1月为期六周的大规模屠杀中有30多万人遇难,如果以秒来计算,每隔12秒就有一个生命消失。观众在进入展厅时,可扫描参观证上的二维码,记录开始参观的时间;在展厅出口处,可再次扫描二维码并打印参观纪念标签,即可获悉在展厅停留的时长以及在这个时间段内死亡人数。通过此举形象地告诉观众,如果在1937年12月13日至1938年1月初的南京,这段观展时间里已有多少生命不幸遇难。翟隽大使、布鲁诺市长等中法嘉宾与观众均参与这一互动环节并给予积极评价。此外,在展厅内设有“12秒”投影,随着滴答的水滴声,每隔12秒墙上就有一名南京大屠杀遇难者的遗像亮起在黑色幕墙上,而滴答声则在整个展厅内回响,较好地增强了参观的真实体验感。

3.两馆合作,建立长期友好关系

早在2000年,南京馆与法国冈城馆已建立了联系。今年4月,冈城馆馆长格里马尔迪参观访问了南京馆,两馆馆长互相介绍了场馆建设与近期工作,并商谈确定今年我方赴冈城馆举办展览的计划。展览开幕前,两馆馆长在冈城馆再次会晤,商谈活动相关细节。在10月22日上午举行的展览新闻发布会上,两馆馆长签署《友好合作协议》,表示为了促进人类和平事业发展和中法两国人民友谊,两馆将在互办展览、人员交流、学术交流等多个方面开展长期合作。明年是南京大屠杀发生80周年,届时冈城馆将举办二战史学术研讨会,南京馆也将组织国际学术研讨会及国家公祭活动,两馆将互派学者参与对方举办的纪念与研讨活动。

4.深度交流,达成历史认知的共识

一是共同强调二战始于中国战场。在西方的传统历史认知里,二战始于1939年9月德国闪击波兰,对开始最早、牺牲最大的中国全民族抗战关注不够。此次展览改变了许多法国人的观念,冈城市长布鲁诺在开幕式上表示:“此次展览的举办让法国及欧洲民众意识到,二战实际上是从1937年中国战场开始的,中国人民在这次战争中饱受摧残和牺牲。”冈城馆长也多次强调了这一历史认知,法国官方及社会这种对中国抗战历史地位正确认知和积极肯定的态度,也是此次展览的重大成果之一。二是共同捍卫二战胜利成果。中国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亚洲主战场,抗击日本军国主义侵略开始得最早,持续的时间最长,作出的民族牺牲最大,南京大屠杀就是反法西斯战争期间中国付出的极其惨重的代价。冈城馆馆长格里马尔迪认为,展览呈现了南京大屠杀史实,真相不容否认。三是共同表达铭记历史、维护人权、珍爱和平的理念。本次展览从人权的角度谴责战争与屠杀罪行。中国驻法国大使翟隽在开幕式上说道:“今天我们来到这里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让我们的后代永享和平。”中国人权发展基金会副秘书长王建林指出:“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是对人的生命、尊严和基本人权的最野蛮践踏。”江苏省委外宣办副主任、省对外文化交流协会副会长杨力群表示,展览的目的就是要“把中国人民以史为鉴、珍爱和平、维护人权的心声传递给法国人民”。这一理念得到了许多法国人士的认可,法国扎菲尔欧亚合作促进会会长、地缘政治学者贝文江对《人民日报》记者表示:“在这次展览中,我看到了中国追求和平的意愿。”法国观众让·巴蒂斯特在参观完展览后写道:“看过南京大屠杀史实展,对这个人类的悲剧又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愿和平能深入人心。”

二、经验与体会

1.领导重视,各方保障有力

本次展览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江苏省人民政府、中国驻法国大使馆作为支持单位,得到了中央和省市有关部门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保证了展览顺利开展。中宣部人权局、中国人权发展基金会等部门三次听取展览工作汇报,江苏省委常委、宣传部长王燕文专门听取了展览内容与设计方案汇报,提出具体要求,并多次指导协调展览筹备各环节工作。江苏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外宣办主任司锦泉和江苏省委外宣办副主任杨力群多次带领工作团队赴中宣部汇报工作,听取专家意见,请求相关部门支持,并亲自组织协调相关展览筹备工作,有力推动展览如期顺利举办。两次专家论证会上,来自南京大学、江苏省委党校、南京艺术学院等高校的专家学者就展览内容与陈列形式反复论证,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

2.受众视角,激发情感共鸣

一是精心拟定展览题目。本次展览题目为“共同见证:1937南京大屠杀史实展”,意在强调南京大屠杀历史是有欧美人士共同经历、共同见证的历史,重在展现欧美人士亲历、亲闻的南京大屠杀史实。二是精选展览场地。冈城与南京都在二战期间遭到侵略者的严重破坏,都在战后重建中取得了成功。而法国冈城馆又是欧洲二战类纪念馆中唯一一个设有南京大屠杀内容的场馆,在欧洲社会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选择在冈城馆办展,更能打动受众的情感,取得预期成效。三是客观理性还原历史真实。根据西方社会理性主义的思维与文化传统,展览使用理性、平实的语言,以客观中性的讲述方式介绍南京大屠杀历史。四是选取法国元素增强受众认同。展览特别选取了与法国有关的元素,如战时法国神父饶家驹救助难民的事迹,法国驻华大使顾山参观南京馆,法国著名画家帕赫创作的油画《暴行》等等。冈城市民阿兰·乐木瓦涅-威尔麦耶在看完展览后说:“我也很自豪,在那场惨烈的战争中,法国人与受害的中国人站在了一起,为挽救那些无辜的生命尽了力量。展览会让更多的法国人铭记那段历史。”

3.团结协作,合力完成项目

此次展览的顺利举办,是中法双方各方面共同努力的结果。从筹备到执行,国新办、中国人权发展基金会、中国驻法大使馆、江苏省委宣传部、南京市委宣传部、南京馆、冈城馆以及展陈公司等多家单位通力合作,共同确保了项目的落地执行。成立展览项目工作组,由江苏省委外宣办副主任担任组长,统筹推进展览各项工作。同时,在法国当地设立了前方工作组,及时与法方沟通联络,确保信息畅通。设计团队与活动组织承办方密切配合,不断调整、修改、完善展览细节,保证了展览的实际效果。

三、思考与建议

本次展览的顺利开展,为我们今后继续推动南京大屠杀史实的国际传播提供了借鉴。

1.国家站位,从国家战略高度指导国际传播

鉴于全国人大已将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南京大屠杀档案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记忆遗产名录,因此建议有关南京大屠杀的纪念与宣传活动一定要在国家有关部门的指导支持下进行。一是将南京大屠杀史实国际传播纳入国家外宣工作五年规划和中宣部年度重点工作计划,从国家的高度统筹布局安排,指导南京大屠杀史实海外巡展等国际传播工作,从政策、人员、经费等多方面提供保障。二是建议将周边国家作为南京大屠杀史实传播重点。周边国家是外宣的重点,韩国、菲律宾、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等多个亚洲国家以及香港、台湾地区均遭受过日军的侵略,都是日本军国主义战争暴行的受害者,有着相似的战争记忆,对日本右翼势力否定侵略历史有共同的警惕。可在中宣部等中央部门指导下,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有关机构合办南京大屠杀史实展,合作开展有关战争屠杀、“慰安妇”问题、难民救援、战后审判、战俘改造遣返和战争遗孤寻亲等二战历史课题研讨,将有助于扩大我国与周边国家和地区人民的共同历史认知,共同以史为鉴、维护和平。

2.构筑平台,与国际知名场馆机构开展合作

办好南京大屠杀海外展览,需要不断打造办展平台,提升合作层次,增强传播实效。一要整合国际二战博物馆协会资源。2015年9月,南京馆加入了国际二战博物馆协会。这一国际二战类博物馆的大家庭,集合了许多世界一流博物馆的资源。如能得到国际二战博物馆协会的支持,将有助于展览质量、组织效率、实际成效的进一步提高。二要加强国际友好场馆建设与合作。目前,南京馆已与俄罗斯卫国战争纪念馆、法国冈城和平纪念馆、韩国独立战争纪念馆等场馆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今后,需继续扩大馆际交流,在联合办展、学术研讨、纪念活动等方面提升合作水平。

3.及早谋划,精心筹备2017年海外展览

2017年是南京大屠杀发生80周年,是纪念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研讨南京大屠杀历史、宣传南京大屠杀史实极为重要的一年。一是建议在美国办展。南京大屠杀美国证人史料馆执行馆长刘祥提议明年在威尔逊医生故乡阿凯迪亚市举行树立威尔逊铜像,借助此契机,可于明年下半年在阿凯迪亚市举办威尔逊医生个人事迹展览。同时,南京馆可与美国休斯顿的大屠杀纪念馆合作办展,并借助洛杉矶华人华侨力量在当地巡展,如果条件允许,可以到纽约联合国总部巡展,进一步扩大南京大屠杀史实的国际影响。二是建议在周边国家办展。配合周边国家外宣战略,可到韩国、菲律宾、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等亚洲周边国家联合办展并到日本等地巡展,不断增强亚洲受害国的共同历史认知和记忆,联合捍卫二战胜利成果和战后国际秩序。三是建议在白俄罗斯办展。根据南京市缪瑞林市长要求,南京馆拟与白俄罗斯国立伟大卫国战争纪念馆建立友好馆,并在该馆举办南京大屠杀史实展,向东欧国家传播南京大屠杀史实。

猜你喜欢
史实南京大屠杀南京
南京大闯关
南京博物馆18件“镇院之宝”
纪念
“我经历的南京大屠杀”
南京大屠杀80周年谁的记忆与谁的哀恸
南京大屠杀审判从未终止
例谈史实、史论与史观之间的辩证关系
引领学生追求历史学习的最高境界
南京:诚实书店开张
史学素养视域下“三史”课堂的实践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