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多视角的武器装备体系贡献率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2017-01-01 02:17吕惠文吕耀平
装备学院学报 2017年3期
关键词:度量贡献率指标体系

吕惠文, 张 炜, 吕耀平, 赵 田

(1. 装备学院 研究生管理大队, 北京 101416; 2. 装备学院 装备指挥系, 北京 101416)

基于多视角的武器装备体系贡献率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吕惠文1, 张 炜2, 吕耀平2, 赵 田1

(1. 装备学院 研究生管理大队, 北京 101416; 2. 装备学院 装备指挥系, 北京 101416)

针对当前武器装备体系贡献率在概念内涵、评估指标与评估方法方面存在的不一致问题,从体系贡献率的概念内涵入手,阐述了对体系贡献率评估的理解,提出了基于全面性、客观性与可行性、灵敏性、独立性、定量优先和简明化的武器装备体系贡献率评估指标体系构建原则;依据这些原则从体系功能适应性、体系结构优化、作战能力提升、体系技术进步4个视角构建了多层次的评估指标体系,并围绕评估指标构建、评估方法运用、评估指标选取和评估指标计算等方面,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

武器装备;体系贡献率;指标体系构建

武器装备体系建设是国防和军队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军队战斗力生成的重要保障。武器装备建设发展只有立足于提升其体系贡献率,不断加强各类武器装备与装备体系和作战体系的高度融合,才能使体系内的武器装备之间实现功能互补,才能更好地发挥出各类装备最佳使用效能。因此,将武器装备置于体系环境中开展贡献率的评估,有利于客观、公正和全面地衡量武器装备的发展需求;有利于完善装备体系建设,实现“单装论证发展”到“体系论证发展”的策略转变[1-3]。

评估离不开指标,体系贡献率评估指标体系建立是否合理,是评估工作的重要关键环节。武器装备体系贡献率评估指标体系建立不是简单的叠加组合,其建立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评估指标选取是否合适准确,将直接影响到评估结论的正确与否。目前,武器装备体系贡献率评估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要建立起体系中各评估指标要素之间的影响关系,并揭示其内在规律仍是一个难题[4-6]。因此,本文旨在从武器装备对装备体系和作战体系贡献率角度出发,探索研究体系贡献率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问题。

1 对体系贡献率的基本认识

1.1 体系贡献率概念内涵

目前,国内对于武器装备体系贡献率在一些基本内涵层面上已基本达成共识,但对于其概念内涵的认识还存在差异。对于“体系贡献率”一般理解为“某一型或一类装备系统”对“作战体系”或“装备体系”,为完成作战任务、达成使命目标、满足能力需求所发挥的贡献作用的一种度量。其中,“装备”是贡献率的承载主体,“体系”是贡献率的作用对象,“贡献率度量”是贡献率的表现形式[7-8]。但在这些具体的概念层面上,各军(兵)种装备部门、相关院校则有各自的看法。例如,关于贡献率的度量,有的理解为提升体系能力或体系效能的相对增量,有的认为度量贡献率应考虑某型装备的增、减、改、替而引起的与之相关联的其他装备性能的变化[9-11]。

结合上述理解,在体系贡献率概念内涵方面,笔者认为作战体系的作战能力需求是牵引装备建设发展的根本动力,体系贡献率是指某型装备加入体系后能够弥补体系现有作战能力与所需作战能力差距程度的一种度量指标值。

1.2 对体系贡献率评估的理解

基于上述概念的理解,体系贡献率评估是为了论证某型武器装备纳入作战体系后,对体系作战能力或效能的提升起到多大的贡献作用,并以此作为相应的评判标准,确定该型武器装备能否发展、发展多少,以及确定该型武器装备的战技术指标等问题。对于体系贡献率评估,有以下三点理解:(1) 对作战体系开展评估,即强调了装备系统的最终贡献作用要体现到支撑具体作战上;(2) 针对完成既定的使命任务的评估,即强调了在体系对抗的背景下分析对完成使命任务的贡献;(3) 评估以量化形式为主,即强调体系贡献率的评估方法要以定量方法为主,采用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方法。

2 评估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体系贡献率评估指标体系,是在装备系统论证与建设过程中用来评估其对上层作战体系或装备体系所起的价值和作用的度量和标尺。武器装备体系贡献率评估指标体系的建立,可实现对武器装备体系贡献率进行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全面评估。通过全面评估,可进一步对武器装备建设方案进行对比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及差距,制定相应的对策建议,以便最终提高装备体系贡献率评估的准确性和合理性。其评估指标体系构建应遵循以下原则:

1) 全面性原则。须从体系的全面性、整体性出发,多角度、多层次地考虑装备与体系之间内部构成的影响关系,建立能够全面地反映装备在体系内作战能力及效能的综合指标体系,做到评价的全面、准确。

2) 客观性与可行性并重原则。装备及体系本身便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其评估过程和评估指标构建通常会难以操作。因此,评估指标体系构建应围绕装备对体系作战相关技术指标和功能进行评估,对指标内容进行相应的简化整合,减少无关的体系指标个数,尽量突出重要指标,确保指标之间的独立性,使指标体系既客观又简单可行。

3) 灵敏性原则。武器装备体系贡献率评估是一个系统工程,体系贡献率评估应是一个动态、不断上升的过程,不可能靠一次或者几次评估就能准确得到贡献率值。因此,评估指标必须能较为准确地反映出参数量值变化过程,随着参数的不断改变促使装备体系贡献率发生相应的变化。

4) 独立性原则。单个指标要素之间应尽量减少内在的相关程度,确保指标要素与评价目标相一致,对于相关性较高的指标应选择有代表性的来体现武器装备系统的某一方面,以压缩冗余,避免重复性计算。

5) 定量优先原则。反映装备体系贡献率的指标有2类:定量指标与定性指标。可量化的定量指标是装备体系贡献率指标体系构建的基础,应尽可能地选择定量指标描述。此外,由于对装备系统和体系描述过程中始终存在某些性能指标描述无法定量化,为确保指标体系构建的全面性、科学性、完整性,必要的定性指标可作为量化指标进行补充。

6) 简明化原则。评估指标体系中的各个指标需简明扼要,以便评估决策人员、评估分析人员和评估实施人员达成共识,进而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确保体系贡献率评估工作的顺利开展。

3 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体系具有复杂性、交扰性、时变性及演化性等特征[12-13],这就要求在研究分析武器装备体系贡献率评估时,不仅要在某一阶段节点进行静态评估,更要从体系发展变化的特点规律进行动态评估。因此,本文从体系功能适应性视角、体系结构优化视角、作战能力提升视角、体系技术进步视角4个方面,立体多层的构建武器装备体系贡献率评估指标体系。

3.1 体系功能适应性视角

武器装备建设直接服务于作战力量建设,作战力量建设需从2个层面进行考虑:(1) 履行多样化使命任务对于作战体系功能的总体要求;(2) 对战争形态和作战样式的变化进行研究和分析预测。体系功能适应性反映了装备系统对作战体系与外部环境关系的影响作用,主要包括装备对体系履行多样化使命任务的贡献率和对体系作战行动样式转型的贡献率。

1) 履行多样化使命任务贡献率,是指装备在扩展任务覆盖范围和增强任务适应能力方面所起作用的价值度量。根据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未来我军将面临渡海登岛作战、防空作战、特种作战、边境联合作战以及承担反恐维稳等多样化作战任务。因此,在未来信息化战争条件下,要想取得胜利必须具备应对多样化作战任务以及多个方向同时作战的能力,而新型武器装备更要通过自身功能的准确定位和作战运用,体现出对作战体系覆盖多类型作战任务的贡献程度。

2) 作战行动样式转型贡献率,是指装备对于推进我军由机械化向信息化转型所起作用的价值度量。信息化条件下,各军(兵)种作战力量将围绕联合作战行动共同遂行作战任务,军种作战样式运用的独立性正逐步减弱,更多的是在一体化联合作战条件下行动,作战行动样式的多变性和灵活性不断增强,其基本作战行动样式是“实时感知—快速机动—精确打击(控制)—再感知—再机动—再打击(控制)”。当前各军(兵)种转型的核心是小型机动化、模块组合化、功能齐全化,这就要求装备成系统、成建制建设,支持小型化、多能化的战术模式,最终实现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转变,以此考察装备系统对我军作战行动样式转型的贡献。

3.2 体系结构优化视角

我军装备一直以跟踪发展式为主,各军种按自身装备体系独立运行,致使装备建设烟囱式痕迹明显,装备种类繁多、型号复杂、系统功能单一。因此,在发展新型武器装备时,必须将装备对于体系结构优化作为重要评估指标,以此实现体系效能倍增效应。体系结构优化视角指标可分解为增强体系融合度贡献率、提升一体化水平贡献率及精干型谱系列贡献率。

1) 增强体系融合度贡献率,是指装备在体系组成结构上能支持信息网络、指控系统、作战平台深度融合,推动战斗力生成方式由平台间重叠向体系力融合转变所起作用的价值度量。体系具有涌现性,通过将各类武器系统、指控系统、信息系统、侦察系统、保障系统等与作战平台进行进一步融合,形成武器装备优势互补,可实现体系整体效能涌现,即产生1+1>2的效果。

2) 提升一体化水平贡献率,是指装备在体系结构上深度融合,打破军兵种界限实现互联互通方面所起作用的价值度量。该指标适应了未来我军装备的发展模式,是实现体系结构优化的重要评估指标。目前,我军各军种、各部门的武器装备系统自成体系,各兵种按专业条块式运行,致使装备系统功能相对独立、一体化程度低,要求通过提升装备体系一体化水平,实现装备系统对作战体系结构的改善和优化。

3) 精干型谱系列贡献率,是指装备对精干型谱系列方面所起作用的价值度量。我军装备品种多、型号杂、新老并存,精干型谱系列是一个长期任务。有效的解决办法是采用“通用平台+模块化负载”的装备集成方式,在同一平台系列上加装任务负载形成各种物理功能的装备,同时推进分系统和部件的系列化发展。

3.3 作战能力提升视角

作战能力提升是指新装备的加入或装备系统性能的改进对体系作战能力提升或效能涌现的价值度量,通常可分解成各种具体要素能力。要素能力是指各种作战力量单元及作战要素在不同层面上所具备的不同能力。关于要素能力没有统一的划分标准,一般情况下作战体系要素能力包括情报侦察能力、指挥控制能力、迅捷部署能力、火力打击能力、信息攻击能力、全维防护能力和综合保障能力。由于作战体系的能力往往会根据具体作战对象、作战任务和作战行动要求而定,因此对作战能力提升的贡献率可以分解为以下7种要素能力贡献率。

1) 情报侦察能力贡献率。用于衡量装备在情报信息获取、传输、利用方面所起作用的价值度量。其中,情报信息获取要求装备系统在侦察手段、侦察距离、侦察精度等方面发挥作用;情报信息传输要求装备系统在传输方式、传输速率等方面发挥作用;情报信息利用要求装备系统在情报信息之间共享方面发挥作用。

2) 指挥控制能力贡献率。用于衡量装备在提升作战体系组网能力、通信能力、敌情处置效率、要素协同效率能力方面所起作用的价值度量。其中,组网能力要求装备系统能作为重要节点实施动态组网;通信能力要求装备系统能提供多波段通信手段,扩展通信带宽并增强保密性;敌情处置效率要求装备系统能提供多源信息融合、自动化指挥作业及辅助决策手段;要素协同效率要求装备系统具有统一认知和自适应协同手段,能够实时进行火力协同、防护协同等。

3) 迅捷部署能力贡献率。用于衡量装备在提升作战体系战役部署、战术机动、持续作战能力方面所起作用的价值度量。其中,战役部署能力要求装备系统能适宜公路、铁路、海上和空中等多种方式实施快速输送;战术机动能力要求装备系统高效快速、灵活敏捷,能够在任何环境条件下实施快速机动;持续作战能力要求装备系统具有高可靠性、维修性、保障性,使其既能够承担区域化作战任务,又能够承担全域范围作战任务。

4) 火力打击能力贡献率。用于衡量装备在提升作战体系的打击模式、打击距离、打击精度、毁伤效果能力方面所起作用的价值度量。其中,打击模式要求作战装备具有近距离与远距离相结合、对空与对地相结合、快速打击与持续压制相结合的多功能火力打击模式;打击距离要求作战装备在分散式部署条件下,通过精确打击能力实现由兵力集中向火力集中转变;打击精度要求作战装备通过信息化高技术手段,不断提高作战装备的火力命中精度和抗干扰能力;毁伤效果要求作战装备火力打击能力能够对多种目标实施快速有效毁伤,包括陆上、海上、空中作战武器系统,敌有生力量以及非战争军事行动中的非致命杀伤效果。

5) 信息攻击能力贡献率。用于衡量装备在提升作战体系对敌方信息和信息系统进行干扰、压制或摧毁能力方面所起作用的价值度量。信息攻击能力主要包括电子进攻能力和网络进攻能力。其中,电子进攻能力要求作战体系具有运用电磁能、定向能或反辐射武器等手段,阻止、扰乱或破坏敌方电子设备及其系统正常运转的能力;网络进攻能力要求作战体系能够通过发送计算机病毒、逻辑炸弹等方法破坏敌计算机及其网络体系,造成指挥控制系统瘫痪。

6) 全维防护能力贡献率。用于衡量装备在提升作战体系的物理域、信息域及认知域防护能力方面所起作用的价值度量。全维防护是针对来自各领域的威胁,进行全方位、全领域的防护行动,达到保护己方有生力量的目的,具体包括防侦察监视、防电磁干扰、防火力打击(包括空中火力、导弹火力、地面火力)、防核化生袭击、防心理攻击等。

7) 综合保障能力贡献率。用于衡量装备对提升作战体系中有关作战保障、装备保障、后勤保障能力方面所起作用的价值度量。其中,作战保障能力要求体系在工程、伪装、测绘、气象水文等方面具有良好的保障手段;后勤保障能力和装备保障能力则主要是要增强体系的持续作战能力,同时提高保障效率,降低保障负担,减少资源的重复与浪费。

3.4 体系技术进步视角

我军武器装备几十年来一直按照研制、生产、装配、再研制的模式运行,各种技术均呈现出一种螺旋式进步的态势,因此某种技术的发展潜力能够决定装备体系进步的周期和幅度,也就是说装备体系建设最终要落到技术层面。体系技术进步视角可分解为新技术持续发展贡献率和技术拉动性贡献率。

1) 新技术持续发展贡献率是指装备所运用的新技术应用于不同领域时,在持续发展中所产生出的技术潜力对装备体系所起作用的价值度量。按照“生产一代”—“研制一代”—“预研一代”—“探索一代”的递进式发展模式,应用于不同领域的技术会呈现出动态上升趋势,其持续发展潜力促进了装备体系建设水平的不断提高,因此新技术持续发展可直接或间接衡量武器装备体系贡献程度。

2) 技术拉动性贡献率是指装备所开发的技术能够通过横向辐射对国防科技、国防工业拉动所起作用的价值度量。比如装备系统开发的电磁发射技术,由于其高能量密度的模块化电源技术突破,可相应带动电磁装甲、电传动等领域的技术发展[14]。此外,从军民融合的角度看,国防科技的技术突破还可以拉动相关民用行业的技术进步。

4 结 论

本文在对体系贡献认识理解的基础上,提出了武器装备体系贡献率评估指标体系构建原则,构建了多视角下的武器装备体系贡献率评估指标体系,并对每项评估指标内涵进行了详细分析,为后续武器装备体系贡献率评估奠定了基础。同时,针对当前武器装备体系贡献率评估指标体系的研究现状,提出如下几点针对性的建议:

1) 武器装备体系贡献率评估不是简单的线性相加关系,因此需从多角度、多层次进行全方位的系统性研究,给出不同视角的表征指标,形成具有完整性、系统性的评估指标体系;同时针对不同视角下的评估指标,不能只限于用一种方法进行评估,需要基于2种以上的方法进行评估,最后形成一个综合评估结果,避免采用单一评估方法所产生的评估偏差,进一步确保评估结果完整性和准确性。

2) 体系贡献率评估指标体系作为一个有机整体,评估问题复杂性强,不同视角下的评估指标之间互为影响,且关联因素众多。因此,针对体系贡献率评估中不同装备对象,应抓住主要矛盾,基于不同的评估目的和用途选取核心指标开展评估工作。

3) 由于体系贡献率指标体系中既存在定性指标,又存在定量指标,还存在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模糊性指标,所以不存在一种能够适应所有指标计算的通用评估方法。因此,针对定性指标难以量化、模糊类指标不易量化以及综合衡量指标难以有效评估的难题,可综合运用专家评判法、模糊证据推理法、建模仿真等方法对各类指标进行量化处理,同时为能够准确得到客观、全面的贡献率评估量值,可将评估指标进行归一化处理。

References)

[1]蔡延曦,孙琰,张卓.武器装备体系作战效能评估方法分析[J].兵工自动化,2008,27(10):24-26.

[2]刘磊,荆涛,吴小勇.武器装备体系演化的评估方法研究[J].系统仿真学报,2006,18(增刊2):621-623;627.

[3]李志猛,徐培德,冉承新,等.武器系统效能评估理论及应用[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13:17-28.

[4]张维明,刘忠,阳东升,等.体系工程理论与方法[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10:131-133.

[5]李英华.武器装备体系研究的方法论[J].军事运筹与系统工程,2004,17(1):17-20.

[6]任连生.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能力概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268-272.

[7]于芹章,张英朝,张静,等.基于整体效果的装备体系作战效能评估方法研究[J].系统仿真技术,2011,7(3):183-189.

[8]罗小明,杨娟,何榕.基于任务-能力-结构-演化的武器装备体系贡献度评估与示例分析[J].装备学院学报,2016,27(3):7-13.

[9]李炜,张恒,王炜.评价舰船装备体系贡献度的一种方法[J].舰船科学技术,2015,37(10):1-5.

[10]李怡勇,李智,管清波,等.武器装备体系贡献度评估刍议与示例[J].装备学院学报,2015,26(4):5-10.

[11]管清波,于小红.新型武器装备体系贡献度评估问题探析[J].装备学院学报,2015,26(3):1-5.

[12]游光荣,张英朝.关于体系与体系工程的若干认识和思考[J].军事运筹与系统工程,2010,24(2):13-20.

[13]胡晓峰,张斌.体系复杂性与体系工程[J].中国电子科学研究院学报,2011(5):446-450.

[14]张兵志,陈文英,魏巍,等.未来装甲装备发展需求及全电化技术支撑[C]//第三届特种车辆全电化技术发展论坛组织委员会.第三届特种车辆全电化技术发展论坛论文集.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14:18-24.

(编辑:李江涛)

Establishment of Multi-perspective Assessment Index System of Weaponry System Contribution Rate

LYU Huiwen1, ZHANG Wei2, LYU YaoPing2, ZHAO Tian1

(1. Department of Graduate Management, Equipment Academy, Beijing 101416, China; 2. Department of Equipment Command, Equipment Academy, Beijing 101416, China)

There exists an inconsistency in the concept, assessment indexes and assessment methods of the current weaponry system contribute rate. Against this, starting with the concept of system contribute rate, the paper illustrates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system contribution rate assessment, and puts forward the establishment principles of the assessment index system of weaponry contribution rate, including comprehensiveness, objectivity and feasibility, sensitivity, independence, quantitative priority and simplicity. According to these principles, a multi-level assessment index system is established from the four perspectives of the functional adaptability, the structural optimization, the combat capacity promotion, and technical progress. Finally, effective suggestions are made from the aspects like assessment index establishment, assessment method application, assessment index selection and assessment index calculation.

weaponry; system contribution rate; establishment of index system

2017-04-05

吕惠文(1985—),男,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综合保障理论与技术。lhwznb@163.com 张 炜,男,教授,博士生导师。

E92

2095-3828(2017)03-0062-05

A DOI 10.3783/j.issn.2095-3828.2017.03.011

猜你喜欢
度量贡献率指标体系
鲍文慧《度量空间之一》
2022城市商业魅力指标体系
一种通用的装备体系贡献率评估框架
网络空间攻防对联合作战体系支援度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代数群上由模糊(拟)伪度量诱导的拓扑
建筑工程造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应用探究
突出知识本质 关注知识结构提升思维能力
度 量
关于装备体系贡献率研究的几点思考
供给侧改革指标体系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