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致策划 精美呈现

2017-01-03 23:28姚军唐鹏
新闻前哨 2016年12期
关键词:行走

姚军+唐鹏

《荆楚社科名家》,是省台与湖北省社科联联合启动的一个十三集纪录片项目。十三位荆楚大家,我被安排拍摄我国著名语言学家、华中师范大学资深教授,今年81岁高龄的邢福义先生。

拍人物就像谈恋爱,总得要先熟悉这个人。除了网上找了一些关于邢老的报道,再就是华师方面提供了必要的资料。根据这些线索,邢老的形象如同显影液中的相纸,渐渐清晰起来。

19岁走出家乡海南黄流镇、总共只读十年书,提倡“自己走路,走自己路”、靠自学走上中国语言学最高舞台、座右铭“抬头是山、路在脚下”……,我们理解,这就是邢福义的一张素描画像,其中,“走路”,是他一生的关键词。要充分运用好“行走”,这一画面语言。

25分钟的片子里,如何充分运用电视语言,展现一位语言学大家?不落窠臼和俗套?当我们得知邢福义老人喜欢观察斑鸠,琢磨动物的语言,有时还喜欢上网走象棋、甚至跳秧歌来活跃思维时,我们如获至宝,顿时觉得这部片子灵动起来。

摄制组反复商量,觉得本片元素丰富,基础优良,不能白瞎了这些素材。片子好看是宗旨,首先内容要好看:以情动人,以趣抓人。展现在观众面前的不仅是一位严谨治学的学者,更是一位有血有肉、有情有趣的老人。稿子要写活,避免大段拗口晦涩的专业术语,说人话,尽可能地让这位老学者走下学术舞台,回归到常人中来。透过本片看到一位大家的精气神。

其次画面要好看,电视语言丰富多彩,电视表现手段不拘一格。编导和摄像反复沟通,甚至先期勘景,画出分镜效果图。我们提出:光影、构图、运动、机位,一个都不能少。“情景再现”虚实结合,演绎得当不做作;“空镜画面”不空洞,韵味十足,意味深长。一句话,要讲究!

根据邢福义老人给出的拍摄时间表,我们摄制组一行在华师语言所密切配合下,首先对本片中涉及到的武汉地区嘉宾进行采访。然后马不停蹄赶赴北京、上海,先后对十余位嘉宾完成了采访。为本片打下了厚实的内容基础。随即又飞赴海南。

从一开始得知邢福义老人家在海南,我们就涌动出一种创作的冲动。一个个与海有关的镜头浮现在脑海。在海南黄流镇当地最热的季节里,我们摄制组在当地老乡的支持下,精心策划一个又一个镜头,起早贪黑,不厌其烦,乐在其中。既有高速摄影海边奔跑和行走,又有航空摄影浩瀚大海和渔村风情。

摄制组的摄影师自己还当起再现演员,表现出色。被我们笑称:不会当演员的场工不是好摄影师。

结束外围拍摄回到武汉,刚好与邢老师约定的时间接上轨。看来所有大家有一种共性:谦逊、随和、严谨。邢福义老人正是如此。他不仅提前几天精心准备了采访内容,还按照文稿要求,准备了大量书籍、照片和资料。

同时,邢老不顾年事已高,按照编导要求,多遍配合拍摄。甚至自己提出登高取书、观察斑鸠,真实再现。我们在下面围成一圈,着实为老人家捏了一把汗。

本片5000多字的文稿中,其中大量涉及到华师的情景。如何在单一有限的场景中,做到不重复,有看头?我们费了不少脑筋。比如涉及到“文革”的一个段落,其实,我们完全可以像大多做法那样,找一段文革资料,简单省事。但是我们觉得可以尝试一种更有创意、更有韵味的拍摄手法。

拍摄期间,恰逢暑假,学校安静无干扰。我们在狭长的教室走廊里堆摞起课桌板凳,在尽头燃起烟饼,布好明暗有致的灯光,主要一束光打在中景的课桌上。最后,摄影助理往空中抛起稿纸和报纸,一胖的人挥舞扇子不停扇动。

轻轻滑动的轨道,大气不敢出的我们用高速摄影机记录下眼前的一切。经过数次演练,我们终于得到自己较为满意的镜头:一段模拟文革萧条、冷清的画面展现在眼前。很多人看了,觉得这段镜头有如电影画面一般,有味道。

我们觉得,这段镜头在成片中,不过20多秒,比直接来一段资料镜头费事伤神。但是,却给了我们追求不一样的画面和品质的可能,给了我们一种投身创作的体验,一种追求艺术的情怀和神圣。

本片中,其实还有无数镜头,是我们自找苦吃,想尽办法,追求品质。即便是一个常规的镜头,我们都要商量,有没有可能不这样拍,换一种方式去完成?如何更贴近主题,更饱满、更韵味、更意犹未尽?

在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各种器材和拍摄手段其实都不新鲜。有句业内的行话:决定画面好坏的是镜头后面的头。

片子出来后,我们和几个为本片走南闯北的摄影哥们反复看了几遍,大家觉得,尽管片中还有一些不成熟,一些遗憾。但是,这次拍摄,我们带着想法,带着激情,尝试了一次新的创作体验。累了,黑了,却值了。

邢福义教授的座右铭是:抬头是山,路在脚下。我们想,对于追求影像艺术的我们,同样适用。

猜你喜欢
行走
行走之思
管道机器人专利技术综述
偶像来了
安徒生童话中的悲剧性庶谈
班主任的“行走”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