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诗歌情意成为作文素材的源泉

2017-01-03 16:44潘松
课堂内外·教师版 2016年11期
关键词:写景真情景物

潘松

我们在作文教学时,特别注重要求学生写真事,抒真情。虽然文学可以有高于生活的再创造加工,但它毕竟要符合缘于生活的真实。所以老师们都坚决反对学生脱离生活的虚假构思,胡编乱造,无病呻吟。但是现在的中学生,校园生活和家庭生活基本上是他们生活的全部,加之年龄不大,自然缺少很多人生体验。在作文写作时往往出现材料匮乏,感情苍白,甚至空洞虚假,不合逻辑。使人读后索然无趣,味同嚼蜡,或者啼笑皆非,荒诞不稽。不过,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丰富学生的人生体验,让学生快速拥有多元人生的真切体会,阅读古典诗歌无疑不是一条捷径。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之上,化用古典诗歌中的情、景、意于作文写作之中,就能突现作文的“真话、真景、真情”。

一、借诗作文,化诗歌情感于作文之中

“诗言志”,主要就是表达诗人真切的情感体验。所以,化用诗歌情感,融入自己作文之中,更能体现“以我手写我心”的真情,避免无病呻吟,矫情作文。李煜在《虞美人》词末抒情: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抒发诗人愁情之多、之浓、之久,如春水一江翻滚陡涨,奔流不息。如果学生也想表达愁苦情感,化用为:心中愁情翻滚,恰似一江春水,前浪流去,后浪无尾。这样便可随时引入自己之文,表达愁情。同时又可让读者感受到作者的情感与诗人共鸣,感受到作者与诗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惺惺相惜之情。文章的真情让人可感,文章的文化底蕴也让人可知。

二、借诗作文,化诗歌情境于作文之中

作文中经常会用到景物描写。但相当多的中学生能写景,却只有景,不能很好做到“风含情,水含笑”的情寓于景,情景交融。诗歌中有很多情景相生的诗句,对其深入理解,化用于自己作文中,必然让作文写景真实,传情生动。如李白《望天门山》中后两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如果直接引入作文,不但与作文本身景物描写不伦不类,而且前后衔接语言不好组织。通过深入理解,化用诗句景物,表述为“伫立江畔,极目远看,孤帆一片,残影碧空,水天已连”的写景句子,嵌入自己作文之中,为我所用。不仅解决景中无情之缺憾,更让自己作文写景立意高远。化诗歌情境于自己作文之中,这很能让自己有站在巨人肩上的感受。

三、借诗作文,化诗歌观点于作文之中

中学生借诗作文时,往往直接引入表明诗歌观点的诗句,体现不出自己的理解和创造,这种方式多了,非常容易造成行文死板的印象。长期下去,也容易禁锢学生思维,束缚文章意蕴,导致失去作文的创新意识。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中表明诗人观点的一句是“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我们在理解的基础之上,创新为:梅花尽管随风飘零,尽管碾作泥尘,但是芳香依旧,节操永存。把这样的语句用于自己作文之中,既体现作文言必有踪,文意隽永,又体现言有创造,文有新意,且贴近读者。实现读者、作者与诗人的对话,萌发读者、作者与诗人英雄所见略同之感,增强作文语言的无穷魅力。

借诗作文,我们要借诗歌中古人所写景物,所抒感情,所达观点的“真”,以补中学生在人生体验中不足的短板,避免行文的空洞虚假。在借诗过程中要注意深化诗歌中的景、情、意,重点在“化”得活泼,“化”得巧妙,体现出创作的新意。这样,不但能促进对诗歌学习的深入,还能活学活用,让诗歌成为自己作文丰富素材的源泉。

猜你喜欢
写景真情景物
风雨真情
真情
示范·情境·交流——以“写景要抓住景物特征”为例谈默会知识的作文教学启示
不能为写景而写景
真情是不虚、不私、不妄之情
写景成语连线
如何写景(一)
“抗冰雪,献真情”救灾款物捐赠者名单
写好家乡的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