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文遗产保护研究

2017-01-03 03:03刘露露
环球人文地理·评论版 2016年5期
关键词:城镇化文化遗产

刘露露

摘要:新型城镇化的进程中,文化遗产必将受到很大的冲击,文化遗产的保护也将遇到许多困难。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探讨如何更好地保护文化遗产就显得非常重要了。本文就文化遗产的过去遭遇与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几点有关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文化遗产保护的方法,希望文化遗产能够得到更好地保护。

关键词:城镇化;文化遗产;文化复建;动态保护

一、文化遗产在城镇化进程中的多舛命运

城镇化是我国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也是引领时代发展的不可逆转的大趋势。但在过去几十年间的城镇化进程当中,伴随着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文化遗产却遭遇到了巨大的破坏。2012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与国家文物局联合开展的首次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大检查显示,全国119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中,13个名城已无历史文化街区,18个名城仅剩一个历史文化街区,一半以上的历史文化街区已经面目全非。

文化遗产的聚集地往往是城市的老城区,大体处于现代城市的中心位置。毫无疑问,这里是城市中最为昂贵的地段,是城市建设的重点地区。在这种“土地财政”的刺激下,地方政府往往为了追求短期经济上的利益,大拆大建,致使许多文化遗产遭到破坏甚至是永远的消失。例如,上世纪80、90年代以来,舟山一些房地产开发商在从事旧城拆迁、建造过程中对老城区建筑“大拆大建,推倒重来”,导致了对定海古城原真性、完整性的人为损害,其中包括被文物部门明令为保护对象的历史街区及具有宝贵历史文化价值的名宅、民居。

改革开放以来,城市人口渐渐膨胀,城市的规模也在不断地扩张,城市经济发展突飞猛进。在这个过程当中,简单粗暴成为建设者们最为拿手的开发模式。他们在整体规划的时候,首先考虑是经济利益,而城市中的一些文化遗产则成为了决策者们眼中鸡肋,逐渐被抛弃。城市的文化印记在一点一点地变少,城市的历史文化脉络不断地被割裂,城市的历史地域特色尽失,逐渐演化成为了“千城一面”的情形。毫无疑问,这种规划与发展模式是不全面的,也是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的。

在新的历史时期,文化遗产保护应该融入到城市建设当中,把文化遗产保护当成城市建设的一部分,赋予其新的内容。保护文化遗产的历史文化内涵,发掘其经济潜力,合理地开发利用,让文化遗产成为融古贯今、开创未来的重要桥梁。

二、新型城镇化进程与文化遗产保护的关系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坚持走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所谓新

型城镇化,是体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理念。这种理念强调以人为本,而不再是片面的物质经济利益。新型城镇化的本质是人的城镇化,这就要求城镇化不单表现为物质空间的转化,更应是人的市民化”。

文化遗产是凝聚了古人无数智慧的文化结晶。但究竟该如何去处理文化遗产保护跟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关系呢?我们首先要认识到一个现象,那就是人们对文化遗产价值的认知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的。比如建国后在修建北京城的时候,人们普遍没有认识到老北京城墙的历史、文化价值,或者是把这种价值给低估了,因此把老城墙给拆毁了,而到了现在,人们已经开始后悔了。有学者认为文化遗产的损毁存在着三个阶段,第一个是初步损毁阶段,第二个是严重损毁阶段,第三个是损毁停止阶段。这三个损毁阶段与城市的发展阶段相对应,所体现的是不同时期人们对于文化遗产的价值认知程度的不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于文化遗产的认同感越来越强。我国现在正处于第二阶段,也就是文化遗产严重损毁阶段。

如果不加以保护文化遗产,它所带来的后果是难以想象对于文化遗产保护而言。现在提出了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要求,这对于文化遗产的保护是一个福音。在保护文化遗产方面,国内也有一些较好的例子。比如浙江乌镇,完整地保存了晚清和民国时期水乡古镇的风貌和格局,将现代文明、古典风情、自然环境、人文环境恰到好处地融合到了一起,给人们展现了其独特的魅力。较好的规划格局也带动了当地的旅游经济发展,不仅提高了乌镇人民的生活水平,还使得乌镇享誉国内外。2014年的世界互联网大会就在乌镇举办,并将会址永远地放在了乌镇,这是乌镇品牌的巨大成功。乌镇模式给新型城镇化的建设树立了一个标杆,但这不是固定的模式,也不能照搬。不同的城市有其自身的地域、文化、民族等特色,立足自身特点再寻求发展才是关键所在。而乌镇模式带给我们的是一种思想上的启发,即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经济社会的发展并不总是矛盾冲突的。只要合理规划利用,我们在搞好文化遗产保护的同时,也可以发展好经济,带动地方人民致富。

三、文化复建行为对文化遗产保护的长远意义

一个城市的历史文化遗产是它的历史记忆,是城市的根。而承载着浓厚历史文化气息的一些古建筑、古遗址等,更是将这种历史传承性带入到了现实当中,赋予人们强大的归属感。这种归属感是诞生凝聚力的源泉,千千万万个这种地区归属感联合在了一起,就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归属感,这是凝聚中华民族的强大动力。

近年来,随着乌镇、丽江等新型城市建设的旅游经济利益日益凸显,各地又纷纷效仿。河南开封从2012年开始,预计在四年内花费千亿元打造北宋时期的“汴京”盛世2012年10月26日昆明晋宁县投资220亿元的“七彩云南古滇王国文化旅游城”破土动工,昆明市宣布要确保3年时间再造一个古滇国。这些大规模的文化复建项目,也许有着深刻的经济发展目标,但其中也包含着重视文化遗产、传承文化的价值意义。去过开封的人都知道,开封城内复建了许多古建筑,诸如大相国寺、清明上河园等,旅游区内还有许多充满历史文化意义的民俗活动、历史故事表演等,而这对于人们认识历史以及文化的传承来说,都是非常有意义的。

四、新型城镇化进程中该如何保护文化遗产

我国现有的城市文化遗产保护模式基本上是静态保护模式,即在城市特定地段周围划分出一定的保护范围,其中包括绝对保护范围和相对保护范围。但是这种保护模式将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城市的总体规划割裂开来。人们在思索如何保护文化遗产的时候,往往会不由自主地陷入一种孤立境地,潜意识中认为诸如古建筑等文化遗产本来就不属于这个时代,而应当是静止的、与世隔绝的。基于这种认识,人们所采取的静态保护模式总是不能与现代城市的发展很好地融合在一起。

鉴于这种形势,我们来分析几个问题。其一,我们现在所谓的文化遗产在历史上的各个时期并不是被孤立隔绝的,它们在每个时代都有其特定的作用,成为当时人们物质、精神生活的一部分;其二,我们中华民族的许多文化习俗源远流长,各地区的百姓至今还沿袭着旧习俗,保持着旧传统,而一些文化遗产往往是承托这些旧习俗、旧传统的载体,它们应该是百姓生活密不可分的一部分。

因此,我们在制定文化遗产的保护规划的时候,应以一种更加开放、大众的方式,将文化遗产的一些文化功能释放出来,在丰富大众文化生活的同时,让文化遗产朝着大众保护的方向发展,全民参与,这或许能收到意想不到的保护效果。

文化遗产一直都与大众之间存在着精神互动,并不是完全静止的,因此,文化遗产的保护也不应该是一成不变的。城市文化遗产保护本身就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必将随着社会发展而变化。相较静态保护模式而言,动态保护模式应该是更加科学的保护方式。我们可以将城市文化遗产的保护纳入到城市的总体规划当中,成为城市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再根据当地实际的环境情况、技术条件、经济状况等制定出合理的保护方案。当然,这样的保护方案也不会是固定不变的,应该随着时代的发展,积极主动地调整保护方案。从而使文化遗产既能保持原真性,又能充分发挥其文化辐射作用,丰富大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最终实现与城市时代发展一体化。

我们也应该认识到,在动态保护模式的框架内,不同性质的文化遗产应该采取不同的保护方式。我们可以吸取相关文化遗产的保护思想,但机械地照搬国内国外的经典模式是不可取的,这样不仅收不到好的保护效果,还会因为文化内涵的冲突而产生更为严重的后果。

五、结语

总之,在新型城镇化的进程中,文化遗产的保护事业任重而道远。它涉及经济、科技、文化、社会、管理、法制等多方面的内容,纷繁复杂。在一个城市当中,文化遗产是其最深的底蕴,是城市的精神所在。保住了文化遗产,也便留住了城市的根。文化遗产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物质、精神财富,不应该被时代的发展所抛弃。相反,我们应该采取一切合理的方法好好保护文化遗产,让它随着时代的发展“愈老愈弥坚”,成为富有意义的文化化石,伴着中华民族一起走向恒远!

猜你喜欢
城镇化文化遗产
与文化遗产相遇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
活态文化
《文化遗产》2016总目录
让老年农民挑起城镇化的重担?
坚持“三为主” 推进城镇化
城镇化面临的突出问题和应对之道
文化遗产保护
城镇化